-
1 # 書法老王雜談
-
2 # 頓河之水
這問題表面是二個內容,其實只有一個,即"少說”。因為"多聽”很難判斷。比如某公參加一會議,臺上人講的唾沫橫飛,而他在臺下閉目養神鼾聲輕起,你以為他沒有聽,其實他聽了,且入心入腦。鼾聲只是他閉目後的習慣罷了。仍以開會為例,某人開會,喜歡兩眼盯著臺上之人,你一定認為他在認真聽講,其實他那一刻正在回味昨夜與相好幽會之事也說不定。故本"豆腐乾”文只言及"少說",所謂"多聽“略過。
生活中,我們似乎有一個很現存的判別原則,凡少言之人一般都冠以城府深之人,而多說之人,則被貶以"大嘴巴"無城府之徒。因為這個,有些人為了裝城府顯深沉,使勁將想說的話壓在心底,而有些人依然大大咧咧我行我素,故"無城府“之帽一直沒法摘了。
反映民國時期的小說、影視作品中,在酒樓茶肆裡,常看到這樣四個字"莫談國事“。這使有些人很不爽,為什麼,難道我進來只能用嘴喝酒喝茶吃飯,就不能用嘴說話?其實店家是好心,因為在公開場合,議論國事,你說得輕,聽的人少,也許沒事,但說響了,聲調高了,聽客多了,很可能有幾桿槍會對著你的前胸後背:走!跟我們到局子裡走一趟!屆時,不要說你不能象平時那樣每天有規律地飲茶喝酒,說不定連年夜飯也要在裡面吃了。可見"莫談國事"四字,實在是店家的良苦用心!
《易經.繫辭上》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說得一點不錯。多說致禍招禍,這樣的例子應該是每個人都遇到過或看到過。以我為例,我是先下鄉後讀書再後到工廠的。當時廠裡有一個習慣,每逢年末,總要評出一批"先進分子“。但評時,開頭一段時間總是冷場,我熬不過別人先開口,評某人,他這一年工作表演不錯云云,於是刷地一大半人舉起了手,而一小半人猶豫了片刻,也慢慢將手舉了起來。本來這事結束了,但後來被告知,我因與“一小半人“隔心隔肚“被他們踢了出來。這就是多說招麻煩的一個例子。
為什麼多說會招麻煩呢?原因不復雜,主要是你說的內容不合聽者的口味。問題是當聽者有兩位以上甚至突破了個位數,你知道他們中誰誰喜歡聽什麼,誰誰不喜歡聽什麼?(即便知道了,你也無法表達。)眾口難調,唯一的辦法就是選擇沉默,不說。
造物主在造人時,給人的嘴巴留了兩個功能:吃和說。多聽少說,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畢竟我們每天說的話裡,有一大半以上都是廢話屁話,將這些話過濾了,既能不無端浪費精力也提高了自己修身養性的水準,一舉兩得。但,我們除了是自然人外到底還有另一個屬性:社會人!如果面對社會之不良現象,為了潔身自好,都採取少言甚至沉默的態度,那我們這個社會將會變成何樣?壞人當道,惡事盛行,而這些,肯定是大多數善良之人包括謹言慎行的得道高人所不想看到吧?
故多聽少說可以,只聽不言不行!這個世界需要鮮花Sunny,需要明媚清純,而這一切,需要有人對惡行仗義執言斥止,需要有人對善行身教言傳親歷親為,而至此,再高的道行再深的城府,在社會大義面前,也不值一提不足掛齒了。
回覆列表
多聽能掌握各人的見解和觀點,從中悟出其目的和動機,以及對方對與錯的一面,從而抓住重點和合理的進行取捨分析,讓合理的建言保留延續,付諸實施行,讓不夠條理的婉言謝絕,以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淘汰。還有多說漏洞多,多說多現醜,說得太多聽者會心煩,影響氣氛,這就說明講話要有分寸,事情講清了為度,不必過多反覆,表達的語句要經典到位,託泥帶水適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