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歲月抹平了誰
-
2 # 奮鬥士的生涯
沒有,雍正當時人到中年,經驗人情事故皆人中之龍。最有爭議的14阿哥當時還很年輕,人在邊關,若康熙想傳位他,肯定一切都安排妥當,以康熙的精明。改詔可能是文人墨客書中戲劇中寫的。因為當時雍正對文人政策是稅收豪紳導致文人失利,還有部分的文字獄。
-
3 # 陵西散人
雍正即位之謎,二百多年來爭論不休,至今也沒有一個壓倒性的結論,即使前些年“康熙遺詔”公開明示,也沒有息止爭論。我個人是比較謹慎的看待這件歷史謎案,覺得兩種可能性都有。
矯詔登極說流傳最廣的,被影視劇渲染最多的情節是:皇十四子原名叫胤禎,皇四子叫胤禛。康熙遺詔是“傳位十四子胤禎天下”。胤禛與舅舅隆科多合謀,將“十”字改作“於”字,“禎”(禎)字改作“禛”字,這樣,遺詔就變成了“傳位於四子胤禛天下。”胤禛即位後,命十四弟改名為“允禵”。
我對這種說法和演繹很不以為然,20年前就認為是假的。篡改遺詔,即使改得了漢字,也改不了滿文,“十四”和“於四”在滿文裡詞序都不一樣,根本沒法改。當年求學的時候,就這件事和愛新覺羅家族的前輩交流,對方搖頭笑笑,一樣是反問了“怎麼改滿文?”
然而,以歷史學考據的角度看,關鍵點並不在“十四”和“於四”以及滿文是不是可以修改上,而是在其他證據。
首先,現在康熙遺詔在臺北故宮和遼寧省檔案館都有收藏,漢字部分是完整的,巧合的是海峽兩岸的遺詔,滿文部分同時缺失,而且缺失的又恰好是繼位人描述那一重要的部分。掉了一角,殘缺不全,兩份缺的都是同樣的重要部分,不免令人生疑。所以有人質疑這份存世的遺詔是雍正即位後銷燬原件,另行編造的。
上圖康熙遺詔滿文部分,注意左下角的缺失。
其次,有學者梳理《東華錄》等史料的時候,發現了疑點。康熙皇帝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醜刻病危,急召胤禛“速至”。既然十萬火急,卻巳刻才“趨進寢宮”,途中竟用去8個小時?“趨進寢宮”,康熙尚能言語,此時遺詔早已告知允祉等七位皇子和隆科多,而獨獨不告訴胤禛本人,告訴胤禛本人的,卻是“病勢日臻之故”,此後由巳至戌的10小時內,胤禛又三次進見問安,傳位之事,仍隻字不提,甚至一點暗示跡象都沒有,反而要由隆科多宣佈;而得知遺詔的諸皇子及隆科多,又都居然守口如瓶,不相傳告,豈非咄咄怪事!另據《聖祖實錄》記載,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十一、十二日,胤禛三次遣侍衛入園請安,均告以“朕體稍愈”。既然病情日漸好轉,何以一日之間,竟突然發生了驚人的變故?
清史專家孟森前輩所著《清世宗入承大統考實》,王鍾翰先生所著《清世宗奪嫡考實》均認為雍正即位是有政治陰謀的篡奪。
合法繼位說理由一:雍正朝《起居注冊》載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二月,仁壽皇太后說:“欽命予子纘承大統,實非夢想所期。”起居注比實錄成書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胤禛“應命嗣位”的真實性。
上圖允禵夫婦
理由二:康熙後期,在諸皇子中,最有儲位希望的是允禵、胤禛。胤禛善耍兩面手段,與諸兄弟表面關係較好,曾贏得玄燁“誠孝”之美譽,屢命其代行祭天。玄燁稱弘曆生母為“有福之人”,暗示傳位胤禛、弘曆父子天下。允禵預儲的呼聲雖高,但他不是皇位繼承人。否則,怎麼會讓他赴千里之外呢?持此說者認為玄燁指定的皇儲,胤禛比其弟的可能性要大。
理由三:胤禛“屠弟”、誅功臣,視為篡立的證據也不妥。骨肉相殘,歷代多有。胤禛的做法,是長期儲位爭奪的總清算。只能說明胤禛的胸襟“不夠寬大”;隆科多本不是胤禛班底中人,胤禛曾批示年羹堯說:“先前不深知他,真正大錯了。”原來隆科多、鄂倫岱等,均屬於允禵黨,並遭玄燁的訓斥,這樣的人,怎麼能冒生命之險為胤禛奪權改詔呢?
回覆列表
康熙帝駕崩以後,四皇子胤禛在激烈的皇位爭奪中脫穎而出,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雍正帝。但是雍正帝是如何繼位的,眾說云云。
每一位皇子背後都有一個團隊,記得在小時候看的電視劇裡面有這樣一個情節: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有一位身著夜行衣的武林高手縱身一躍,飛上了正大光明的牌匾後面,拿走了康熙遺詔,緊接著,有一位臣子開啟遺照,手拿毛筆端端正正的把“十”改成了“於”,然後遺照又被送了回去。康熙駕崩後,隆科多宣讀遺詔,核心的一句是“傳位於四皇子胤禛。”於是胤禛順利繼位。
雍正繼位後大肆誅戮貶斥功臣、兄弟、文人。莫非雍正心裡真的有“鬼”?
很多人認為十四阿哥康熙選的儲君,那為什麼儲君長期滯留在外、鎮守邊關?其實康熙對每位皇子都非常的瞭解。十四阿哥脾氣耿直,不會妥協變通,做一位統帥合適,但是做一國之君,會把國家治理的一團糟。
胤禛在康熙四十八年晉封為親王,在皇子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先後22此參與祭祀活動,次數比任何一位皇子都多。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冬天,康熙患病在暢春園療養。胤禛請求侍奉左右,康熙卻讓他代替自己到南郊祭天,一直到康熙病情惡化才把胤禛招到暢春園來。在胤禛來到之前,其他皇子和隆科多已經提前到達。康熙對他們說“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當胤禛到達暢春園的時候,康熙還能夠說話,告訴了他自己病情惡化的原因,到了夜裡戊時,康熙駕崩。隆科多宣佈“遺照”,眾皇子向胤禛叩頭,勸他節哀順變,主持康熙的喪事。
再有一點,康熙健在的時候,非常喜歡弘曆,而胤禛又是弘曆的父親,為了傳位給弘曆,只有讓胤禛先登基。
康熙末年,吏治腐敗,康熙非常希望下一任皇帝能夠革新吏治,諸多皇子都熱衷於爭權奪利,無心治理好國家。有能力,有魄力,能夠貫徹康熙遺願的只有胤禛。
退一步講,遺照都是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漢子能夠改動,滿文如何改動?
所以說,對於儲君的人選,康熙早就心中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