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時光淙淙
-
2 # 使用者遠志
漢初的博士科和察舉制並存。高帝二年,即以叔孫通為博士。又文帝,齊人公孫臣召為博士。武帝為博士置弟子五十人。皆出自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博士之職,一教授弟子,二奉使循行,三參政議政,四專議典禮。
察舉制皆賴於仲舒,仲舒曰,臣愚,以為使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擇其吏民之賢者歲貢各二人,故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之。
故之,士族世隆焉。
-
3 # JanoHZ
因為察舉制其實比科舉更務實,科舉制度是門閥士族對寒族的一種妥協,漢代到隋代之間反反覆覆經歷九品中正制、世襲的反覆爭鬥,才誕生了科舉。歷代科舉真正能稱得上與漢代察舉制並肩的也只有宋代的科舉,之後的變成了禁錮思想的武器…
-
4 # AlexanderG
科舉制只是給寒門子弟一個上升的機會,也讓人們沉迷於研究四書五經,這個時候人們就不會想著對皇權不利了,也會因為感激皇帝而只會歌功訟德
-
5 # 吉月文
漢代沒有科舉制度,但不代表漢代沒有人才選拔制度。
漢武帝時期,就形成了察舉制度。實際上在此之前就已經有了差距制度的雛形,比如在漢高祖時期,他就接受大臣的建議,向各地尋訪有才之士實際上也就是一種察舉制度。漢武帝時期的察舉制度,實際上也就是要求地方官在當地選拔賢能人士推薦給政府。而且是一種長期性的制度,不是一種臨時制度,所以它和之前相比的優勢就在這裡,這也體現了一種人才選拔制度的完善。
但是我們如果考察兩漢時期的歷史就會發現,除了這樣一種舉薦制度之外,很多著名人士並不是透過這種方式進入政府的。
兩漢時期最有意思的一個特點就是很多人才都是外戚出身。這和兩漢王朝開國初年夫妻店的運作模式有關,無論是劉邦還是劉秀,在他們奪取天下的過程當中,他們的妻子也就是呂雉和陰麗華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種夫妻店的模式使得從王朝一開始的時候外戚就有很大的影響力。這種習慣延續下來,就形成了兩漢時期外戚大量的進入朝廷,掌握重要官職的現象。武帝時期的霍去病和衛青都是外戚出身。東漢時期在平定匈奴的竇憲也是外戚出身。當然也不乏弄權者,比如西漢晚年篡位的王莽,東漢時期的閻顯。
從皇帝本人的角度來看,對於官員的任用,除了要考慮才能之外,還要考慮對其的約束和控制,從這個角度上講,外戚由於其特殊的身份卻是更受皇帝青睞一些。外戚和皇帝因為婚姻的關係形成了密切的利益關聯,可以加以信任。與此同時,他又不像宗室成員那樣有取而代之的可能性。因此他們受到重用也就不足為奇了。受到重用之後,就給了很多人發揮才能的空間。當然反過來看,外戚當中也有不少不成器的人。
科舉制度創立以後,權力平衡機制就發生了變化,外戚不再承擔這樣一種責任,因此就在中國的政治生活中日益邊緣化。明代的時候,乾脆從普通家庭當中為皇帝選擇後宮人選。實際目的就是為了刻意抑制外戚勢力。而從西漢時期就開始形成的一隻特別的政治力量宦官,在中國其後的歷史發展中長期承擔了作為皇帝親信,與朝臣力量進行對抗的作用。
回覆列表
在沒有科舉制度以前,人才的發現需要伯樂,還有以前的勳貴門閥家裡都養了很多門客,這些都是有本事的人才來投靠,寒門子弟是很難到達社會上層的,當然戰亂年代除外,所謂亂世出英雄,比如韓信雖然窮,投軍後他的軍事才能迅速被上層發現得到重用,最終得到劉邦賞識成為一方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