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治國思想體現在其的仁政學說上。至於為何孟子會提出仁政學說,我想與他尊崇孔子有關。因為孔子提出“仁”,而孟子則在孔子“仁”的基礎上,提出了其“仁政學說”的治國思想。
孟子一生提出過許多精彩的思想,而其治國思想中比較突出的就是孟子之仁政學說了,而且其仁政學說對後世之影響也是巨大的。後世之君王治理國家,不管治理得好不好,大抵都會說自己施行“仁政”,這一點多多少少有孟子之“仁政學說”的影響。
就我個人收集的資料來看,因為按照孟子之“仁政”學說的說法,一個不仁義的君主,最終會失去天下,而且孟子本就主張性本善。也就是說,一個因不仁而亡國的君主,首先不是一個稱職的君主;其次,一個因不仁而亡國的君主,也無法保有自己生來與動物之區別的本性之善,會淪為與野獸無異的存在。
也就是說,在孟子那裡,因不仁而亡國的君主,不僅不是稱職的君主,同時還不能稱為一個合格的“人”。由此可見,孟子之仁政學說,對君主來說也是相當嚴格的了。
關於“仁政學說”,孟子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從這句話種,我們可以看出,孟子認為仁君當是得天下民心的,而類似桀紂這樣的暴君,大抵是因為不仁,而失去了天下的。那麼,什麼樣的君主可以稱為仁君呢?
針對什麼樣的君主可以成為仁君,孟子也做過這樣的闡述: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透過將孔子“仁”的思想與孟子之“仁民而愛物“的思想進行對比,我們不難發現,孟子實則是在孔子之“仁”的思想上做了進一步發揮。
而孔子的“仁”不用把它理解得多複雜,抓住其核心理念就行,我認為其核心理念可以大致理解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所謂的“不忍人之心”。自己不願去做的事情,是因為自己想要避免被傷害,因為不忍心別人受到傷害,於是也不會讓別人做,這樣的人屬“仁”。心中“懷仁”之人總能“將心比心”,於是往往能夠“愛人”。
那麼孟子之仁君也是心中懷仁的,仁義之君會愛護百姓如愛護自己、愛護自己的親人一般,同時照顧天下萬物,亦像愛護自己的百姓一般。這樣的君主,往往是深得民心,繼而能夠得到天下的。所以孟子說,“行不忍人之政”的君主,當屬眾望所歸的仁君。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孟子的治國思想就體現在他的仁政學說上,而孟子之仁政學說大抵是建立在孔子的“仁者愛人”基礎上。君主要“行不忍人之政”,需有將心比心的素養,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此才能獲得民心,繼而治理天下可運於掌上。
孟子的治國思想體現在其的仁政學說上。至於為何孟子會提出仁政學說,我想與他尊崇孔子有關。因為孔子提出“仁”,而孟子則在孔子“仁”的基礎上,提出了其“仁政學說”的治國思想。
1、孟子的治國思想:仁政學說孟子一生提出過許多精彩的思想,而其治國思想中比較突出的就是孟子之仁政學說了,而且其仁政學說對後世之影響也是巨大的。後世之君王治理國家,不管治理得好不好,大抵都會說自己施行“仁政”,這一點多多少少有孟子之“仁政學說”的影響。
就我個人收集的資料來看,因為按照孟子之“仁政”學說的說法,一個不仁義的君主,最終會失去天下,而且孟子本就主張性本善。也就是說,一個因不仁而亡國的君主,首先不是一個稱職的君主;其次,一個因不仁而亡國的君主,也無法保有自己生來與動物之區別的本性之善,會淪為與野獸無異的存在。
也就是說,在孟子那裡,因不仁而亡國的君主,不僅不是稱職的君主,同時還不能稱為一個合格的“人”。由此可見,孟子之仁政學說,對君主來說也是相當嚴格的了。
關於“仁政學說”,孟子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從這句話種,我們可以看出,孟子認為仁君當是得天下民心的,而類似桀紂這樣的暴君,大抵是因為不仁,而失去了天下的。那麼,什麼樣的君主可以稱為仁君呢?
2、孟子認為“行不忍人之政”的君主,當屬仁君針對什麼樣的君主可以成為仁君,孟子也做過這樣的闡述: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透過將孔子“仁”的思想與孟子之“仁民而愛物“的思想進行對比,我們不難發現,孟子實則是在孔子之“仁”的思想上做了進一步發揮。
而孔子的“仁”不用把它理解得多複雜,抓住其核心理念就行,我認為其核心理念可以大致理解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所謂的“不忍人之心”。自己不願去做的事情,是因為自己想要避免被傷害,因為不忍心別人受到傷害,於是也不會讓別人做,這樣的人屬“仁”。心中“懷仁”之人總能“將心比心”,於是往往能夠“愛人”。
那麼孟子之仁君也是心中懷仁的,仁義之君會愛護百姓如愛護自己、愛護自己的親人一般,同時照顧天下萬物,亦像愛護自己的百姓一般。這樣的君主,往往是深得民心,繼而能夠得到天下的。所以孟子說,“行不忍人之政”的君主,當屬眾望所歸的仁君。
3、總結:孟子之治國思想為仁政學說,孟子指明君主當行不忍人之政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孟子的治國思想就體現在他的仁政學說上,而孟子之仁政學說大抵是建立在孔子的“仁者愛人”基礎上。君主要“行不忍人之政”,需有將心比心的素養,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此才能獲得民心,繼而治理天下可運於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