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棲職場—山海客
-
2 # 紅塵一醉
管理者沒辦法做到完全公平,特別是在一些管理不規範、關係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下,做出來的決策是一種各種資訊的綜合選擇,而不是因為公平才做出的決策。我們還要評估一點,我們為什麼要打造公平的內部環境?
企業為什麼要建立一個公平的內部環境?關於這個是很有爭議,大家都想建立一個公平的環境,這樣自己就有機會可以享受公平帶來的好處:自己沒有很好的內部人際關係,也能享受到一個公平做事的機會,並且是可以讓人看到希望,一方面是自己在做事上可以得到展現自己的能力、他人的認可與肯定,自己的能力在做事中得到提升與鍛鍊,獲得成就感。公平更多的是結果導向,透過工作結果的好壞來排名,然後引起管理者的注意,把這位下屬培養成儲備管理、專業大拿或是給他更多的機會,去做更大的專案,從而獲得漲能力、薪水和漲眼界知識的機遇,誰不想這樣?
而一個公平的內部環境,也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加盟,讓他們看到在這環境裡面,只要是有能力且三觀與企業相符,自然會得到不錯的發展。
怎樣去建立一個這樣的公平環境?1.團隊管理者的認知很重要:他在管理上,推崇與貫徹的是什麼樣的管理理念?
一般想要建立公平的環境,他會基於一個他個人的認知:雖然做不到絕對的公平,但是想要做到相對比其它,本環境還算公平。其實這是一個理念的問題:我想企業/團隊的業績高產,更希望吸引更多的人才來加盟,更希望是讓他們透過做事、有結果來導向,下屬高產了,自然企業能發展起來,企業發展起來,那麼就容易吸引更多的人才、拿到更多的訂單,與此同時,與優秀的人為伍去並肩作戰,感覺是一種非常好的一段職業經歷,最重要的一點是,下屬的成功能支撐他在這個管理崗位上,更持久地做下去,或者是有職業晉升的機會,自然要建立公平的環境啦。
與此同時,對不公平的待遇憤憤不平的,以前遭受過這些不公平的待遇,感覺到厭惡它們的,更重要的是對公平的理念深入骨髓,就想這樣做,自然會努力往公平的方向走。
當然,管理者也是人,誰不會沒有感情,但是管理者也得學會剋制,要認為在做事上,只有嚴格對待,高要求高標準,才會能讓下屬成長,偏袒某下屬或在團隊內有不公平的行為,都會影響著整個團隊的氛圍,也會有很多人對你產生不滿意,因為沒有員工想被差別對待——除非他受到的待遇比其它員工還要好。
2.在業務運作過程中,不斷地分析問題並找出問題的根源,再根據儘可能客觀公平的理念,去改造流程。
你要把整個團隊的業務重新理一梳,包括訂單怎麼流轉,財務風險怎樣規避與控制,還有就是派單的邏輯是什麼,要學會借用資訊化系統的手段,來把本來模糊兩可、沒辦法的量化的環節,直接線上化,實行Sunny跟蹤,針對不合理、不公平的分配,越過系統或他人來做私下交易勾搭的,理應提出來並且加以糾正,同時修訂分配的邏輯與規矩,儘可能地Sunny化與讓人信服,與此同時,針對特別的業務要提出特殊化處理,不能死搬規則,但原則上是以公司利益為第一位,第二位是為此事之前付出過巨大努力的同事優先有權利先處理,若不選擇就再按一定的規則來分配,做到心服口服。
3.公平分配的是做事的機會,但不公平是存在的——每個人做出來的結果都不一樣,這就開始分化出人跟人的差距。
一開始大家都公平分配,機會幾乎是均等的,但是當每個人做出來的都不一樣——有人非常優秀,有人則非常一般,更有甚者會有人做差勁了,還找一堆理由為自己圓過去,慢慢地結果不一樣,只要越來越多,自然會慢慢產有了兩人之間的差距,這時自然是結果好的得到更多、更大的機會,而結果差的自然會被淘汰,結果中等的能維持現狀,改進自己的工作思維與方法,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與做事的態度,拿到不錯的結果,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機會,不然也就是維持現狀地下去:升又無望,自己能力又平庸,又看不到希望,又想改變,但沒想過問題在自己的身上,但自己的慾望又很強烈,很想得到更多、改變現狀。
很多時候,光有慾望不行,還要有改變的行動,跟以前不一樣的思路與認知,你說思想不一樣咋整?去跟做得好的人、比你厲害的人交流,閱讀與獨立的深度思考,只有持續不斷地做下去,才會有量變——質變的可能,很多人想想走捷徑,先想想走捷徑的成本你能付出什麼?如果太少,這捷徑幾乎沒有起啥作用。
在結果有好有差時,管理者就應該追隨差異化管理,如果還追求公平分配,那就有損優秀員工的信心:我明明工作表現這麼出色,為什麼要與平庸的人為伍並且做同樣的事?能否給我一些挑戰性高、難度級別高一點的事來幹?而做得差的人,想著自己能與這些人一樣的機會,做得好與不好都無所謂,自然會增長了人的惰性,從而沒有想過自己的能力要下功夫提升,反正就是等著分配,拿差不多的薪水,高度依賴這公司,如果某天公司不公平給他分配,他還會對公司心生怨恨與責罵:你為什麼不公平分配?你這樣做不對的,只因損害了他個人的利益罷了。
還有一個就是,優秀的人會慢慢地離去,因為他們認為自己要乾點與能力一般的人不一樣的事情,更需要把業務做大做強的機會,得到他人的認可與尊重,更想與做事結果一般的人區分開來做事,來顯示自己的能力比他們要高要好。
管理者要考慮到這點,並且針對不同能力的下屬,給予不一樣的做事機會,但他們各司其職地把事做好,還要思考用人、培養人進步的事情,怎樣注入新血為組織所用,怎樣結合業務的變化和外部形勢變化而主動自我調整,把組織打造成一個能穩定產出甚至高效產出的團隊,早日把業務規模化。
還是那句老話,沒有絕對的公平,只有相對的公平,而你不甘平庸,在等待新機會出現的時候,先把自己先韜光養晦地修煉好與手上的事做好,並且持續地堅持提升自己。
回覆列表
畢業多年,先後在業務崗位、管理崗位從業,一直在人力資源、人才開發、綜合管理上迴圈。結合自身體會,簡要談談。
構建一個公正、公開、公平的環境,有利於業務持續經營、企業存續發展、員工穩定成長。像我們這樣多年身在企業的人,常見的問題有患多寡、患不均的,但員工往往更患不公。
內部環境,可以從不同角度研究分析,見仁見智。筆者建議從管理機制(本篇重點談人員管理)建設、程式(流程)設計、薪酬水平設定三方面研判。
一、人員管理機制建設要公平,這是第一要務。簡要展開,可特別關注聘用、考核、獎罰事項。崗責、標準、工作績效結果要明確,要公開,明確報名條件,推行競聘上崗,考評小組可由內部管理者和內外部專家組成(總體上,外部人員可超過內部人員數量),這樣有助於增強權威性、客觀性和說服力。此外,競聘成功人員情況需公示,期間無(實質)異議,競聘結果生效,簽署聘任協議(重要崗位可設定試用期、見習期),明確聘用崗位、聘期、職責、薪酬福利、工作環境、考核與獎懲、解聘條件等。定性、定量指標要結合,能定量的儘量定量。設定考核指標,也有不少方法,比如KPI、BSC、OKR、績效責任狀等,要分析、平衡好個人指標與團隊指標、主責指標與影響指標、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等間的比例和關係,做到公平信服。
二、程式設計要公平,這是關鍵保障。明確、清晰、規範、有效的程式,是機制建設產生效果的重要基礎。程式中的步驟、責任人、職責、時間、結果、稽核人(小組)、稽核意見等,與後續環節的關係務必要明細規劃,做到全面、重點突出、相對簡潔等。原則上,稽核人不要由競聘考核小組成員兼任,可由單數人員組成稽核小組,獨立行使職責。
三、薪酬水平設定要有差異,這是必要條件。通常講,薪酬由三部分組成,崗位薪酬、能力薪酬和考核薪酬。崗位薪酬由企業參照可比市場標準(礙於篇幅,專業操作省略。以後有機會再述)和企業實際情況確定;能力薪酬根據企業急需度確定,且應該隨著市場上能力稀缺程度適時調整;考核薪酬,顧名思義,根據績效考核結果確定。
最後,說一說絕對與相對的關係。人員管理機制、程式剛性強,是絕對的,是一視同仁的,一旦決定,不可輕易更改。更改或調整都要經過相應程式決定,不是管理層說了算的,更不是最高領導一句話定的。實踐是複雜多樣的,創始人一言堂,一句話、一支筆的現象還是時不時出現,但從實施效果看,往往不太理想。一言堂,也與現代企業治理結構(CORPROATE GOVERNANCE)衝突和矛盾,對企業規範經營、法制化管理,帶來衝突和不利影響。企業做強做大,按法律法規要求組建、搭架構、制定制度政策,打造僱主品牌,包括吸引高階人才(很多網際網路企業設計合夥人制度是有理由的!)、增強廣大員工凝聚力,都是必不可少的規定動作。
薪酬水平的公平是相對的。機制、程式得到了有力保障和執行,水平的公平性也就落到了實處。企業的總體薪酬水平要把握好合規性、合理競爭性、可持續性(經營能夠支撐),在企業規章制度、特別是人力資源管理和開發制度中予以明確。
最後,祝願企業僱主思想上重視、行為上落實,實現可持續發展,廣大員工心情愉快、工作發力,收穫獲得感。同心聚力,取得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