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鄧海春
-
2 # 中孚鑑
提到竇爾敦,可能第一時間就會想到這樣的一段唱段“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了,至於有關竇爾敦盜御馬的故事,這裡就不多言了。竇爾敦是清朝時期的人物,原名為竇開山,因他在家種排行第二,所以又稱為竇二敦。
那歷史上的竇爾敦結局如何呢?
其實,竇爾敦雖然是清朝時期的人物,同時他的父親還曾是明朝末年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的屬下,然而清朝的《清史稿》、《清實錄》中,卻未提及到竇爾敦,不知為何原因會如此。
不過竇爾敦雖然在《清史稿》、《清實錄》中卻無記載,但是他卻在《明清史料》《獻縣誌》等地方則有過提及。
竇爾敦在早年時,曾因見一個老者和一個年輕人被欺負,他就想向前相助,不過卻被一個老者所攔住,這個攔他的老者曾是起義軍的一個頭領,因為他覺得竇爾敦人品不錯,所以就收了竇爾敦為徒,並教了竇爾敦三年的武藝。
竇爾敦本來就好打抱不平,如今學的武藝,就更加的行俠仗義了,所以後來他就殺死了當時為惡的知縣,雖然這是為惡的知縣被殺是大快人心之事,但他也因此惹了官司。他為了躲避官府的捉拿,於是就遠走他鄉,在遠走期間,他曾得遇高人,並學的硬氣功、輕功等武藝,從而他的武藝得以更上一層樓。因為當時是清朝滿人統治,所以他回到家鄉聚集人馬反清。
後來竇爾敦也曾做出一些轟動當時的事情,讓清朝朝廷頗為震驚,比如他就曾經劫過十萬兩的官銀。雖然之後清朝多次派兵圍竇爾敦,但都沒有能成功的抓住他。
在竇爾敦反清時,有一天清朝一個官員騎著御賜的馬去打獵,這件事被竇爾敦知道了,於是武藝高強的竇爾敦就下山盜走了御賜的這匹馬,這就是熟悉的竇爾敦盜御馬。
清朝軍隊在躲避都沒有抓住竇爾敦的情況下,於是就轉移了目標,不去逮捕竇爾敦,而把竇爾敦的母親抓了,以此來威脅竇爾敦。
竇爾敦不僅反清,但他同時又是行俠仗義你豪俠,同時他也是一個孝子,所以竇爾敦為了救他的母親,於是就投案自首。而他的母親則認為竇爾敦這是做了一件錯事,於是就自盡而亡。
竇爾敦見他的母親去世,他是很悲痛的,竇爾敦當時雖然被捆著,但是繩子被他掙斷,於是就和官府的人相鬥,不過之後他因腿受傷,再次被擒住。
反清的竇爾敦被擒住後,作為反清之人,他的結局可想而知。以《明清史料》的記載,竇爾敦最終是被處死了。
雖然竇爾敦被處死了,但是他的事蹟經過改編後,在《施公案》、《彭公案》、京劇《盜御馬》《連環套》中出現,並且是一個豪俠的形象。在京劇中的竇爾敦,他的臉譜為蘭花三塊瓦,藍色的臉譜是剛烈勇猛的喻意。
回覆列表
提到竇爾敦,可能很多人並沒有印象,而對這個名字有印象的,大概是從歌曲《唱臉譜》裡的唱段:“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聽到過。除此之外,他好像就沒有什麼存在感了。那麼,歷史上竇爾敦到底做過什麼,結局又是如何呢?
遺憾的是,翻開記錄清代歷史的兩大史書《清史稿》《清實錄》,我們找不到關於這位盜馬俠士的記錄。他的事蹟只在1930年,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輯發行的《明清史料》,以及《古城璦琿》、《獻縣誌》等地方文獻中有記載。
根據記載,竇爾敦十五歲前給地主做活為生,有天他在街上見到一夥流氓仗勢欺人,便欲上前打抱不平,卻被深藏民間的起義軍領袖發現且大為讚賞,傳授武藝。不久他學藝歸來,殺掉惡行累累的知縣,害怕官府追捕,便四處流浪。流浪途中,他又遇到貴人靜慈和尚,習得各種技藝,武功大為精進。
不久,他回到家鄉,高舉反清大旗。他憑藉自身的武勇和人格魅力,在燕山山脈一個叫“連環套”的易守難攻之地安營紮寨,人數甚至達到萬餘人之眾。
一直到他佔山為王,起兵反清為止,各文獻的記錄都是大同小異的。但這之後的故事,則各家有不同的記錄:
為了解決盤踞山林的竇爾敦這個大麻煩,清廷想出一個狠毒的計謀。他們派兵抓了竇爾敦的母親,併發出告示,如果竇爾敦不來自首,就殺掉他的母親。
在民國政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史料》中,竇爾敦為救母親自縛投降,竇母見狀悲痛萬分,撞牆自盡,而竇爾敦掙脫繩索和官差搏鬥,負傷被擒。
隨後該書記載:“康熙五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巳時,刑部所題,步軍統領隆科多拿送大盜竇爾敦等,照例即行正法一疏。上曰:‘竇爾敦、王四老公行劫年久,甚為兇惡,殺人亦多。平人殺人三口,尚且凌遲,此為首者,亦當凌遲。本發回,著隆科多會同三法司議奏。’”
看來,《明清史料》中,竇爾敦的結局大概是被凌遲處死。《獻縣誌》裡,竇爾敦結局相似,他救母心切,被抓住,死在獄中,時年三十有四。
而在另一份文獻《古城璦琿》的文字裡,竇爾敦的遭遇則截然不同:他為救母親被清廷抓住投入監牢,判處死刑。康熙二十三年(1684),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為了收服被沙俄侵佔的雅克薩城,四處招攬人才,他的其中一個目標就是還在牢獄中等死的竇爾敦。
於是他四處奔走,終於說動刑部將竇爾敦的死刑改為流放黑龍江。人到了黑龍江,當然是他這個地頭蛇說了算。他讓竇爾敦幫忙訓練將士,又在包圍雅克薩城後,派身手了得的竇爾敦負責向沙俄方送勸降書。
此後竇爾敦經歷了兩次雅克薩之戰,在戰場上表現優異,幫助清軍取得勝利,為之後中俄《尼布楚條約》的簽訂立下汗馬功勞。不過,他在戰爭中負傷,不久後病逝。薩布素將軍在竇集屯為竇爾敦建造祠堂,後人稱之為“竇爾敦廟”,以此紀念。竇爾敦的次子竇飛豹留在竇集屯,成為當地竇氏的第一代傳人。
我們已無法知曉這位豪俠到底是如何逝世的,但他行俠仗義,劫富濟貧,勇於鬥爭的精神將會留存於戲曲中,被後世不斷地傳唱。“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當你再一次聽到這熟悉的旋律,也許你會對“竇爾敦”這三個字感到些許的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