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朝文社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在那場開啟中國閉關鎖國大門,也翻開中國近代落後捱打歷史的第一次鴉片戰爭裡,清朝名臣林則徐,不但是無可爭議的民族英雄,更是當時對世界茫然無知的清朝官員中,最具有“放眼看世界”智慧的傑出人物。

    但也必須承認的是,即使這樣一位傑出人物,卻也因為中國閉關鎖國的時間太久,因此在鴉片戰爭的前後,也不止一次做出了錯誤的判斷。

    林則徐的第一個錯誤,就是在鴉片戰爭前夕,對於英國軍事實力的錯誤認識。

    雖然比起絕大多數清朝官員來,林則徐是個對英國瞭解比較多的官員。但是對於已經進入近代水準的英國軍隊,他依然暴露了自己軍事認識上的短板。明明戰爭的陰雲已經迫在眉睫,他卻只憑著自己的一知半解,就對戰爭前景胸有成竹。

    比如對英國陸軍的戰鬥實力,林則徐雖然知道英國火器的厲害,但是他卻堅信,英國士兵腿腳不靈便,甚至到了“屈伸皆所不便”的地步。所以火槍厲害又如何?只要是打肉搏戰,英華人就是“若至岸上更無能為”!看我大清官兵打不死他!

    而在接下來的鴉片戰爭裡,這條真是錯的離譜,英國兵可不止火槍厲害,他們白刃戰的實力同樣強大,相反是看上去大刀長矛都不缺的清軍,白刃戰能力卻十分低下,比如著名的廈門大戰等戰役,都是英軍一個側翼包抄,清軍立刻鳥獸散。哪裡是英華人上了岸就無能為力?分明是清軍連打白刃戰的膽量都沒有。

    而在更重要的海防方面,林則徐也同樣暴露了外行的一面,他並非不知道英國的戰艦厲害。可林則徐認為,只要清軍發揮小船輕便的特點,就可以用火攻的辦法火燒英國戰船。但他哪裡知道,英國船不止大,航速更十分靈活。蒸汽驅動的鐵殼輪船,更在中國內河橫行無忌。林則徐戰前“英國戰船進不了內河”的判斷,更是嚴重錯誤。

    而比這軍事層面錯的更嚴重的,就是林則徐戰前的敵情判斷。林則徐一直堅定認為,鴉片貿易只是個別英國商人所為,英國政府不會為了幾個鴉片販子和大清王朝打仗。所以也一再給道光皇帝上書,拍胸脯保證英華人不會打過來。可以保證了幾個月,卻看到英國戰艦長驅直入,直殺到天津大沽口去了。

    這兩個錯誤,在後來的史料記錄裡,也不止一次被人提起。說起來,林則徐固然有錯,可是任何一個大清官員,放在他這個位置上,犯的錯誤只能比他更多。因為在放眼看世界的問題上,在面對英國,這樣一個近代世界強敵的考驗下,大清的差距,是封建社會與近代世界之間的殘酷差距!

    而林則徐真正令人敬重的,不是他是否犯錯,也不是他是否有力挽狂瀾的能力,而是在哪怕充軍伊犁時,他依然不曾放棄,依然憂懷著國家的未來。甚至在生命的彌留之時,還為大清朝發現了未來收復新疆的大英雄左宗棠。他最值得後人銘記的,正是他用生命書寫的品格: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 2 # 有書博物館

    林則徐生於1785年8月30日,福建福州人,是中國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是中華民族抵禦外辱過程中偉大的民族英雄。

    林則徐是個學霸,13歲中秀才,19歲中舉,26歲中進士。1820年,35歲就任江南道監察御史轉浙江杭嘉湖道。

    在任期間修海塘,興水利,發展農業,頗有政聲,是鴉片戰爭時期主張嚴禁鴉片、抵抗侵略的愛國政治家,史學界稱他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人無完人。林則徐雖然政績不錯,美譽頗多,也因閉關鎖國太久,在鴉片戰爭前後,做出了錯誤的判斷。

    錯誤一、將中國內政的禁菸運動,升級成了中英兩國的外交衝突。

    由於林則徐對近代西方的基本外交經驗幾乎一無所知,所以他在與英國鴉片商人的交涉中。

    不知不覺地犯下了一個嚴重的錯誤:本來是中國內政的禁菸運動,卻升級成了中英兩國的外交衝突。

    他不該接受義律的稟帖。因為義律是英國駐華商務總督,接受了義律的稟帖。

    就將本來是中方針對普通外華人的反走私的司法行動,變成了中英官方的行為了,英國官方介入就使戰爭成為可能了。

    錯誤二、缺乏軍事方面的知識才能,還一意孤行。

    林則徐為了禦敵,下令修築炮臺。但是炮臺是固定的,只能對著海面進攻,如果敵人繞到炮臺後面,後果不堪設想。

    當有人對此提出異議時,他卻自信滿滿,認為英華人的腿是伸不直的,陸戰是他們最薄弱的地方,他們只會在戰艦上進攻。

    所以,他把整個力量核心都押在了海戰之上。認為英軍的船隻是大船,清軍的船隻是小船,小船能夠靈活進攻敵人安裝炮臺少的地方。

    當接近敵船的船頭或船尾時,只要射程夠了就開炮,距離更近了就拋擲火罐、發射火箭,將敵人的艦船燒掉。

    事實上,他錯了,錯的實在太離譜。這是紙上談兵,英軍的大船能讓你的小船靠近嗎?

    錯誤三、在鴉片戰爭前夕,對英國軍事實力判斷錯誤。

    林則徐雖然比其他清朝官員瞭解英國,但是對於近代英國的軍隊水準,暴露出他在認識上的不足。

    他錯誤地估計了形勢,誤認為英華人不敢向中方開戰,即使開戰,英華人也很難取勝,因而沒有預先做好充分的備戰,招致措手不及的後果。

    林則徐到廣州後,在給道光帝的最初幾道奏摺中,並沒有具體談到”邊釁”問題。後來開始”虎門銷煙”後,他在奏摺中雖然談到,但根本不當回事。

    他說,對於竄犯沿海各地的走私船,與”有牌照”的商船不同,”槍擊炮轟皆其自取”,而且不但水師能夠剿除,僱募水手利用火攻之法也能獲勝。

    同年9月,林則徐在回覆道光帝的文中寫道:”路途遙遠致使主客眾寡之勢迥殊”、”船堅炮利無法得逞於內河”、”正經買賣即可獲利三倍”。

    所以,”知彼萬不敢以侵凌他國之術窺伺中華”、”至多不過是私約夷埠一二兵船”、”未奉該國主調遣,擅自粵洋遊奕,虛張聲勢”。

    最後,林則徐還提醒道光帝,義律來華多年,狡黠素著,時常購覓邸報。習聞有”邊釁”二字,藉此暗為恫嚇,不要上義律的當。

    然而,1840年6月中旬,英軍抵達廣東沿海的戰艦已達四艘,而林則徐在奏摺上卻說:”伏查英夷近日來船所配兵械較多,實乃載運雅片”。

    他竟將一次即將到來的戰爭,錯誤地判斷為一次大規模的鴉片武裝走私。

    戰爭來了,前方主帥卻沒有發出戰爭警報,這是林則徐犯下的一生中最大的錯誤。

    儘管林則徐犯下了如此錯誤,導致英軍打開了虎門的大門,進入了中國,然而,換作他人也是無濟於事的。

    林則徐以為義律與英屬印度官員互相勾結,私下出動軍艦前來實行”恫嚇”,並非奉到英國國王的命令。

    所以他認為這些為數較少的軍艦,不會釀成大的戰爭。這是他”輕敵”、”對戰事估計不足”造成的。

    他是民族英雄,也被稱為極為開明的大臣。他到廣東禁菸之前,是個極為有能力的官員,賑災、查私鹽、修水利。

    禁菸運動也卓有成效,如果他對洋人的外交手腕再精通一些,對英國的情況瞭解的再多一些 ,也許就不會犯這些錯誤。

    最後,用林則徐的詩句結尾:”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住國外酒店想要客房服務員幫忙需要掌握哪些英語口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