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醫王慶澤
-
2 # 少浪談創業
中醫強調四診合參,診脈只是切診中的一部分,其依據的是中醫理論,包括中醫生理病理和辨證綱領,比如八綱辨證和臟腑辨證。人體的陰陽五行保持著動態平衡關係。可以用方程組來表示,有興趣者可以聯絡
-
3 # 郭哥聊科學
我可能是被中醫和陰陽五行耽誤了沒考入清北,哈哈,開玩笑的。即使我全力以赴,考上清北的可能性也不足三成,這點自知之明還是有的。這麼說是因為高中階段,我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都大學畢業好幾年了,班主任還記得沒收的《黃帝內經》,因為我上課一直在偷看。
但我與中醫的緣分並沒有因為班主任的壓制而斷掉,反而在進入大學的時候對它的興趣更強烈了。雖然我在一所理工類大學(當時的重點,今天的雙一流)但恰好在圖書館裡找到了一本《中醫手診》。一個大膽的想法在我的腦海裡產生,我要把手診方法電子化。意思就是說,利用程式讓電腦使用中醫手診的方法自動分析病情並作出治療方案,儘管那個時候的電腦還只有8086/8088,286都是奢侈品。
我接觸程式設計早在1989年,高一,母校裡有50臺蘋果2電腦,學了一年的BASIC語言程式設計。大學階段又學了一個學期的演算法語言FORTRAN,估計很多學軟體設計的小夥伴都沒聽說過這種計算機語言,這是一種專門用於科學和工程計算的程式語言。同時還接觸過Z80單板機、計算機原理以及86組合語言的程式設計。儘管我是物理專業,但是在我那所大學,這些計算機課程同樣是必修課。
現在有了《中醫手診》這本書的加持,再加上之前對中醫的瞭解和如今的程式設計能力,我的冒險之旅就這樣開始了。但這次嘗試,卻讓我對中醫有了徹底的否定,我甚至後悔曾經浪費的那些寶貴的高中學習時間。這是怎麼回事呢?
中醫手診的概念就是指透過人體手的紋路形態、變化、規律等方式,對人體器官的演變作出推理的一種防治輔助手段。換句話說,手診就是診斷的一種,屬於中醫望診的一個分支。黃帝內經·靈樞·本髒》記載:“有諸於內,必行於外”,“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其病矣”。《靈樞·經脈篇》記載:“胃中寒,手魚之絡青矣;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痺也……”。
如果單看這段《黃帝內經》中的記載,不知道大家都有什麼感覺,但對於我一個物理系的學生來說,其思路與量子力學、電磁學、軟體的思路類似,都是黑匣子方法。所謂的黑匣子方法,就是不考慮內在原理是什麼,直接考慮輸入輸出的結果就行了。
這個思路,搞通訊和物理的人一看就能明白,對於現在的程式猿來說,就是在你所用的計算機語言中呼叫那些函式庫,而完全不用考慮過程是怎麼實現的。所以我要做的就是用計算機語言把診斷過程寫成函式,然後輸出診斷結果。但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隨之出現了。
“胃中寒,手魚之絡青矣”,什麼程度可以稱作“青”,這個“青”究竟是什麼顏色呢?在古代,青色,古代本義是藍色,但在繪畫顏色中,如果是藍色中混有少量的綠色,則稱為青色(是減法三原色之一),它有多個級別。類似於翡翠玉石的顏色。
在老一輩中,青色是黑色,例如“青青子衿”指的是黑色的古代學士衣服。青色介於綠色藍色之間,但很多詞容易讓人誤認為綠色,比如青草就是綠色。
用物理的語言來說,青色是在可見光譜中介於綠色和藍色之間的顏色,對應空氣中波長500-485nm,有點類似於湖水的顏色。我們都知道,物理學是要求很精確的,同樣,如果要實現自動取樣,那麼就必須讓電腦知道,感測器所輸入顏色的波長。
我所在大學的那個城市,有一所全國排名前十的中醫學院,不幸的是,我動用所有關係找到中醫老師,他們都不能對這個問題給出定量的解答。但這些困難並不能阻擋我的腳步,如果沒有人能使之量化,那麼就我自己來完成量化這個過程。現在想來,當年的我一個小小的本科生,想幹這種事,實在是太狂妄了。
其實我並不需要把青色分出那麼多種,因為古人沒有儀器,就是憑藉眼睛看,所以我只要使用色差計模擬人眼識別就可以了。但隨著對顏色識別這個問題的研究,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1、有些顏色即使是不一樣的,人眼也很難察覺;2、人眼對飽和度高的色彩的敏感度較弱,因而,對這類色彩的色差辨別能力較差;3、人眼對色調方向上的色差敏感度也不一樣;4、在亮度方向上的色差敏感度也會隨著亮度的不同而發生變化;5、在藍色區域內,人眼的分辨能力在方向上會有所改變。
即使那些中醫老師跟我說了他們的描述,我又如何能做出定量描述呢?因為每個人的眼睛也會有些許的差別,沒有定量標準,我應該相信誰?顏色識別問題陷入了死迴圈。
其實除了人眼的問題,仍然有物理上的問題,對於反射光的顏色是與入射光有關的。那麼《黃帝內經》中的青色是在什麼樣的背景光下看出來的呢?是日光、月光、陰影還是火光?書中沒說。而那些中醫老師根本沒考慮過這個問題。不解決這個問題,測量就無從開始。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說也同樣有問題,魚際絡脈究竟是什麼暫且不去爭論,但從人體這個部位的解剖結構來說,如果能出現青色,其實就是含氧量很低的靜脈血經過這裡的毛細血管的時候透過比較薄的面板被看到。這個位置沒有別的東西能呈現出青色。
靜脈血含氧量低可以有各種原因,如何把這個位置靜脈血含氧量低就確認為“胃中寒”的呢?我們即使不考慮這裡面的科學依據,應該也可以有大量的臨床試驗來支援這個“經驗”性的結論吧。無奈,我並沒有看到相關的中醫研究報告。
隨著我對電子手診系統的研究,越來越發現,這條路根本是走不下去。中醫,我們這麼說可能是過了,但是中醫手診,完全沒有辦法量化,也就不存在能夠程式設計實現自動化診斷的可能。
隨著我對於中醫手診電子化系統的研究,我對於作為中醫理論核心的陰陽五行也產生了強烈的懷疑。這是因為中醫一直是強調“辨症施治”,其實這也好理解,古人搞不清楚每種病背後的病理病因,所以只能根據病人的發病症狀來醫治。
如果中醫真能治病,也完全沒必要扯上陰陽五行這個大旗。就跟量子力學一樣,對於看不到裡面的人體,直接當做一個黑匣子來研究就可以了。透過經驗,幾千年下來也足以積累相當可觀的有效治療方法,這套說辭並非是必要的,而且在中醫引入陰陽五行的時候,並沒有用實驗來證明這個過程。
透過這次不成功的研發過程,我認為中醫及其理論基礎陰陽五行是不科學的,問題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1、中醫和陰陽五行都缺少量化指標,甚至沒有量化指標。如果中醫和陰陽五行是科學的,那麼它們不應該與現代科學的研究結果相矛盾。因為客觀現實只能有一種,不管用什麼理論去解釋,都應該是唯一的客觀現實。中醫和陰陽五行這種非量化的、模糊的說辭,為其失敗的時候尋找藉口提供了便利,反正怎麼解釋都行。
2、陰陽五行是畫蛇添足。黑貓白貓,抓到耗子就是好貓,中醫沒必要必須用陰陽五行去解釋,如果中醫堅持“辨症施治”,就一直把人體當做搞不清楚的“黑匣子”這也沒什麼不好,只要能透過症狀找到對應的有效治療方案,誰關心你怎麼解釋呢。
3、用臆想代替實證。《內經》被視為中醫理論體系的奠基石,但對人體和疾病的認識方法都是簡單觀察加上主觀猜測,而且觀察非常粗糙,以至於謬誤百出,與客觀實際相去甚遠。比如《內經》記載了心臟是主宰精神和意識的器官、腦是產生鼻涕的地方,還有不存在三焦和經絡、離譜的消化道長度等等。出現這樣低階的觀察錯誤很正常,因為中國古代不存在醫學意義上的屍體解剖。但知道錯了,還不去糾正,這就是問題了。
4、陰陽五行是一種巫術。巫術的鮮明特徵之一是少數幾個簡單理論可以用於世間萬物,中醫的思維完全符合野蠻思維的特點,即認為宇宙萬物都是同一的、互滲的,可以用同一個理論解釋一切,人體和疾病當然也在其中。中醫認為,凡是溫熱的、明亮的、運動的、向上的、外向的、亢奮的都屬陽;凡是寒冷的、晦暗的、靜止的、向下的、內向的、抑制的都屬陰。這種觀念的產生是巫術中的相似律無限擴大化的結果。
中國古人將物質世界粗略地分成了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型別,即所謂的五行。這種原始的物質分類方法是由當時的認知水平決定的,雖然幼稚但並不荒唐。但中醫將五行學說奉為不需進步的終極真理,並任意應用於世間萬物,比如將五臟與五行對應起來,再聯想到春夏秋冬四季。由於四季與五臟無法對應,就生生造出一個長夏使一年變成了五個季節,而且什麼時候算作長夏也不加說明。可見中醫不僅僅是不同事物生拉硬拽地配對,而且還可以無中生有地捏造相似。
其實中醫之所以在有ZF強大支援的背景下,仍然飽受爭議,甚至混到了存亡的邊緣,其抱著陰陽五行不放是一個根本性的原因。如果中醫能夠堅持人體是一個未知的“黑匣子”,就跟量子力學的研究差不多,堅持整體施治、辨症施治,堅持實踐經驗總結,也許會走出一條完全不同於現代醫學的道路。
就說這麼多吧。作為一個曾經深愛中醫,但同時也是一個物理專業的科普作者來說,說了很多中醫不科學,但是以嚴謹的態度來說,對於題主的第一個問題,中醫診脈,我仍然不能給出確定的結論。至於第二個問題,陰陽五行能否用方程描述,我是確信其根本不能用數學來描述的,因為它沒有定量部分,如何能計算呢。
-
4 # 語禪48517406
中醫診脈只是四診之一。
是在特定的歷史,倫理,科技條件下的一種對中醫從業人近乎苛刻的自我修為。她所依據的是人體系統對疾瘓的自我抵抗,自我修復過程中,透過人身內外壓力平衡,在人體一些相對容易探查部位的特定呈現。
陰陽五行只是中醫辨病使用的工具模型和思維方法之一,取己所需罷,而不是有些所說的中醫就是所謂陰陽五行。陰陽五行是獨立於中醫存在的,陰陽五行理論的發展,豐富了中醫的內容,促進了中醫的進步。
喜歡陰陽五行的可以單獨去了解,不必非要依託中醫。
-
5 # 資料完善度低
“中醫診脈辮證”中依據是什麼?“感觀感覺”十主觀意測。
“感觀感覺”,脈搏跳動是真實的丶客觀的。你自已也摸得到,男人丶女人丶東方人丶西方人丶各色人種都有,除了死人沒有。
“寸關尺”那個地方是“動脈”末端那一段,這個現代醫學檢測得到,它是與心臟直接相連線的“動脈”。你看看各醫院住院患者,護士每天要摸一次並記錄下“頻率”,醫生查房也會摸,主要也是看“頻率”這是對“心率”最基本的瞭解,這不多解釋太專業。但說明一點,無論中國“傳統中醫”還是“現代醫學”(即你們說的“西醫”)都對它有重要認識,這是一致的。這點很重要,是醫學探索丶客觀真實的“共同點”。也說明“醫學真理”只有“認知”上的先後丶正誤,不存在所謂兩套理論系統,最終都只有一個理論體系是“科學”的。
“脈搏”的跳動是隨“心臟搏動”而搏動的,生理變化和疾病的變化會影響“心臟搏動”的變化,自然要影響到“脈搏”的變化上來,這就是“中醫診脈”的依據,它不神秘。但傳統中醫誇大了其作用,搭脈知病在那就是“扯蛋”了。有那麼神還須要“望丶聞丶問”幹什麼?
人生病,就會找醫生。而疾病不僅反應在“心率”變化上,也反應在“氣色”上,看“舌苔”(“西醫”看“咽喉”丶“扁桃體”變化等)變化等,這又是“望診”的依據(歸根到底它還是“心肺功能的變化”)。一個健康人,在氣色上的反應是“面色紅潤”丶“面板潤澤光亮”丶“說話亢槍有力”丶精神飽滿丶體溫正常(“36.5一37.4”之間)。但生病的人,其疾病症狀都表現出來,病故重者普通人都看得出,這也不稀奇。
聞,一是“聽”,“聽”患者說話聲音丶呼吸聲,這也是一般人都能判斷“病態”的,不用說“專業人士”了。二是,嗅病人身上散發出的“異味”,比如“口臭”等。所以這在古代中醫郎中,遇到傳染性“疾病”醫生自已被傳染的機率是極高的。現代醫生被傳染的機率低得多,口罩丶矽膠手套丶白大掛是個人防護的“標配”,五步洗手消毒法等都是最大限度保護醫生自身安全。
“問”就是直接問患者主觀感受,那裡不舒服,患者也會主動敘述“這兒丶哪兒”怎樣丶怎樣等,透過“四診”中醫對疾病有個基本瞭解。但傳統中醫其理論侷限和技術侷限也就到此為止了。在此不作評價,各位自已去理解了。
所謂“陰陽”用方程式來表達,更是謊誕地想當然,可笑。
-
6 # 胡代泉
中醫診脈辯證的依據是脈像和不同的瀕數,和不同的部位,來診斷疾病的性質和病所處的病在何臟腑,何經絡和部位。有經驗的中醫師根據脈象就能知到病的性質,病在那裡,一目瞭然。陰陰五行是中醫的基礎,治療疾病主要是平衡陰陽調解五行髒府的盛衰。以達到治療的目的。對於方程什麼的,中醫裡沒講什麼方程,有可能是現代中醫學校講的。我們是老中醫學的是老辦法。而且沒學過什方程,也不懂!
-
7 # O0o0o0o0O
給你一輛車,你該怎麼修?
拆開裝不回去,車就完全壞了
你能做的,僅有望聞問切而已
就是看看外觀有沒有劃痕碰撞
聞一下有沒有漏油
問一下車主掙多少錢
然後摸一下發動機震動
怎麼治療呢?開個新增劑灌進去
陰陽五行主要用於修仙,算命
醫字裡面帶個巫,也屬於算命的一種
-
8 # 瀘永春
用方程組無法計算計算出來不太準確……中醫用西醫那種模組化、數字化、分割話的化吃不開……中醫講究的是整體觀,平衡觀沒有標準觀的說法……即使你用方程組計算出脈速脈率,也沒有多大意義……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每個地方的自然環境自然氣候不一樣,每個地方的生活習性飲食習慣不一樣……工作環境不一樣,年齡不一樣……脈速脈率就不同……男人女人的脈速脈率也不同……幹體力活的人脈速脈率就要比干腦力活的人脈率要強,喊帶地方的人脈就要比熱帶地方的人的脈搏強有力……經常熬夜的人脈搏就會弱一些……經常吃牛羊肉等高熱量食物的人脈搏就會強而有力,經常吃低熱量食物的人脈搏就會稍弱……這些無法用方程組計算……再過一萬年也造不出這種儀器出來,再過一萬年也不可能開發出這種診療軟體出來……國家花了幾百億研發出來的脈診儀還不是用不成,不準確,只能在實驗室用……
-
9 # 三叉貓
沒有標準,也沒辦法定量分析,如果有標準就變成科學了。其實中醫自己也意識到這點,曾經有論文研究過這個問題,就是中醫四診的一致性,可以說根本沒一致性結果和隨機數沒區別。也就是和蒙的沒區別。
回覆列表
一,標準。就是沒有標準。各自有自己的經驗和治療系統。但是總歸來說就是舌頭脈象還有主要不舒服的症狀。
二,表達不能用方程。只能說生剋制化,其實本質就是把五臟六腑的特性進行歸類,然後根據性質偏勝進行糾正。就這麼簡單。
三,進行實際操作起來,很困難,需要靈活運用才行。在對診斷治療以及中醫思維有特別紮實的功底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