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季我努學社

    中國古代科學受到經世致用思潮和現實需求等因素的影響,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往往因時因地而誕生,發展,乃至於衰落。明代海防地理研究,甚至可以說整個中國古代的海防地理研究至鄭若曾時達到極盛絕非偶然。嘉靖倭亂便是最好的溫床。

    鄭若曾字伯魯,號開陽,生於明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年),死於明穆宗隆慶四年(1570)。他的一生恰好貫穿了整個嘉靖倭亂。他的祖父是正統時期的進士,當地名賢,可謂出身於名門望族,後又師從崑山大儒魏校,與歸有光相交甚密。早年受到的良好教育和經歷讓鄭若曾學而不厭,胸懷大志。

    而東南倭禍由來已久,自爭貢之役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以致於整個東南沿海隨時都處於倭寇的侵襲中。嘉靖十四年前後,鄭若曾仕途不利遂致仕歸鄉,潛行鑽研山經海籍,後於嘉靖三十一年應詔,以所著《殄倭方略》等資料密陳胡宗憲,被胡宗憲及戚繼光招攬,參贊軍機。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鄭若曾為能徹底肅清倭亂,於是廣泛收集資料,尋訪各方之士,結合參戰經歷,先後編篡《日本圖纂》、《籌海圖編》和《江南經略》等著作。

    這些著作不單記錄了嘉靖時抗倭史事,同時還詳細收集了沿海和日本的相關地圖、事略,提出了一整套系統而完善的海防戰略,內容涉及兵法,武器、守備,乃至於互市等多個方面。除了這些內容詳實的海防地理研究資料,書中還提出“防海之制,謂之海防,則必宜防之於海”等超前戰略思想。故而他的海防地理研究可以說是肅清倭亂的行動指南,甚至被北韓、日本等國家蒐集研究,流傳廣泛。也因此他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軍事家之一,是整個中國古代海防地理研究的頂點。

    參考文獻:

    1、路甬祥:《走進殿堂的中國古代科技史》

    2、鄭若曾:《籌海圖編》

    3、張廷玉:《明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蘋果平板電腦國行與港版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