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幻與生活

    答主梳理了一下豆瓣短評區的高贊一星差評,發現差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六點。

    1. 影片沒有哲學性質的思考,全程都作情感層面上的煽動。

    2. 影片沒能超脫兒女情長,依舊站在人類的視角上去思考問題。

    3. 影片後期鏡頭混亂,部分人物口型對不上,質量堪憂。

    4. 人物性格過於單調,紙片化。

    5. 吳京演的不像軍人,沒有命令意識,過於大義凌然,角色太假。

    6. 吐槽華人無腦文化自信。

    可以看出,發出這些差評的人中不少也是博覽各類科幻經典的,從《2001太空漫遊》中的反思機器人叛變的可能,到《駭客帝國》中對人存在本身的質問,這些經典確實都包含了各種哲學層面上的思考,以至於使他們從中總結出了一個結論,一個科幻電影是必須對某些問題有思考的。

    這句話是絕對正確的,不僅僅是科幻電影,任何一部科幻作品、甚至是說文藝創作,都必須是有思考的,否則它們很難被稱為一部合格的創作。但問題是,這種思考並不一定都是主動表達的,有可能創作者只是在刻畫描繪一種現象,以期引導觀眾自我進行思考。《流浪地球》顯然屬於後者。

    “一千個觀眾眼裡有一千個哈默雷特”,這句話不僅僅告訴我們觀眾眼裡藝術本身形象的多樣化,還提出了藝術品創作的最後一個過程其實是觀眾的欣賞與思考。如此,一個藝術品才可算作創作完成。《流浪地球》用中國產的“五塊錢特效”給我們帶來了一部恢弘壯闊的末世史詩,它就像是一個陳述者,一個記錄員。評論者說的很對,它並沒有給出多深刻的對科技的反思,或者對人性的解剖,它其實就是把我們日常中最傳統、最樸素的情感放置在一個架空的末世環境下來讓我們看,讓我們去體會去追尋這蘊藉在情緒中的美。談到思考,我們往往只會想到冷冰冰的理性,但其實只要我們不是《星際迷航》中的瓦肯星人,我們的情緒之表達必然會溶在思考中。或者說,透過釋放情緒來追尋美的過程也是思考的一種形式。

    其實,我們也不難從流浪地球中發現一些諸如地球聯盟之類的未來組織。也許是我們習慣了被資訊主動衝擊的年代,弱化了挖掘資訊的能力。如果深挖下去,《流浪地球》怎能叫沒有思考?聯盟在明知成功率為零的可能性,仍舊啟動了超飽和的救援計劃,拼盡全力去嘗試。你可以說這是一種安撫行動,但實際上也是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藝術品並不一定總能主動激發人們的思考,不然它就是宣傳冊了,我們要做到的,就是在創作者的敘述下,去發揮自己的天馬行空,去共情,去想象,來使藝術品更加完整。

    而像後期鏡頭錯亂、人物形象單薄這些問題,影片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但我想,作為中國近些年來第一部拿的出手的科幻作品,我們還是要儘量在給出客觀評價的基礎上多一份鼓勵,不要過於刻薄了。畢竟,我想多數差評的釋出者還是愛科幻的,希望中國拍出更好的科幻電影,但每個第一次都有篳路藍縷的時候,問題我們承認,但口碑和票房可萬萬不能壞掉,這樣資訊壁壘才會被打破,資本才有可能更多地諸如到優質創作人手中,我們這些吃瓜群眾也就能看到更多的優秀科幻作品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人愛你心疼你,但面對現實卻無能為力,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