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說書後生
-
2 # 蜂聞言事
如果我沒猜錯的話你提到的古代的“道”和“德”應該出至《道德經》。
道德經分為道篇和德篇,“道可道,非常道”,咱們應該都是耳熟能詳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大家說的就稍微少點。
道德經講宇宙中的自然規律,講規律控制事物的發展趨勢,講做人做事情,講規律控制下事情的結果,講政策,將社會治理的方案,個人成就應該如何控制自己的心態,持有什麼樣的態度等等。
我們現代漢語中的道德,我的理解是,說個人的人品,社會的公平正義,個人的品德修養。
古代的道和德,面向的是宇宙,是人類社會,說的萬事萬物!
現代漢語中的道德,也有這層意思,但更側重的,還是我們一聽就懂的,從個人角度,講個人,講社會公平正義的底線。
-
3 # 郭繼德523
道者乃萬物之定律自然也,德者是人之修為品行也。道德者外曉世理而內修品行,遵循自然行止有度;明智慧心守善而去惡。
-
4 # 青霞人文
從語言發展的軌跡講,是有一個簡單到複雜的過程。道和德,在古代漢語裡是兩個單音節的詞,而現代漢語裡成為一個雙音節的詞。
漢語的詞義的豐富性準確性也體現在單字的詞被雙字的詞彙取代。如道→道德,道義。德→德行,德性。諸如此類,語言在一段時間內是相對固定的,但語言總體看,是在變化的。
《易·繫辭上》說:一陰一陽謂之道。道指世界的本原。在老子的《道德經》裡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這個道,太玄妙了,就是萬有之母,一切都由道生。
老子《道德經》第51章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遵道而貴德。遵循大道,遵循規律和法則;推崇德行,缺德不成。老子認為萬物由道而生,由德而長。
要注意,老子的道德和儒家的道德仁義是不同的,儒家講的道德,是社會中人們的行為準則。
另外,道還指倫理道德,社會秩序。《禮記》裡說,仁者人也,道者義也。《論語》裡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這裡的道,是思想學說的意思。
先秦語彙裡,一個道字,語義極為豐富多義,所以難免就解釋不一,造成理解的歧義。
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發展,現代漢語詞彙基本都是雙音節詞,兩個漢字組成一個詞,表意的精確性就是必然的。
道德,《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指人們共同生活極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道德透過社會或一定階級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現代漢語詞典》主持編纂者。
-
5 # 馬振廷1
道是講的未知,德是講的已知得來的實慧。一是無,一是有,中間是個為字。為的因,結果有。有福,有禍,同時出現,道,德。
-
6 # lihuazhang2017
華人的老祖宗老子在《道德經》上說得非常清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也就是說:道生時間,道生空間,道生宇宙,道生萬有,道生萬物,道生植物,道生動物,最後,道生人類!
道是自有永有的!道是充滿宇宙萬有的!被生的不是道!被侷限於宇宙的不是道!道是超越宇宙而存在的!道可以不因宇宙而存在!但是,宇宙不能離開道而存在!
華人的老祖宗告訴子孫:太初有道!道是生命的源頭,道是真理的本體,道是唯一的道路!順天行道便是德! 一切生命包括宇宙,都是道生的!產生宇宙和生命的生命叫做道!
道不是被造的!道不是被生的!被造的不是道!被生的不是道!
孔子編輯的四書五經中的《尚書》裡說:。天敘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同寅協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達於上下,敬哉有土!
天是道的另一個稱呼,老百姓也叫做老天爺!道是有性格的,有感情的,有脾氣的,是公義光明的!道對宇宙萬物和生命以及人類擁有絕對的主權!就象人對被人所造的手機一樣,人對自己造的手機有絕對的主權!
如果人向自己的手機按A,自己的手機不顯示A相關的內容,反而顯示B,這個手機就是問題手機!就是壞的手機!就是不正常的手機!就是不合格的手機!就是不能用的手機!就是要修理和更換的手機!如果不能修理和更換的手機,就是被人拋棄的手機!手機不順從人就壞手機!
同理,人不順從道,就是壞人或者叫罪人!順天行道叫做天人合一,稱為德!替天行道或逆天行道必然會出現天災和人禍!
道,有主權無中生有!道創造時間,創造空間,創造宇宙,創造萬有,創造萬物,創造生命!生命不是從宇宙產生的!生命是生命的源頭,道生的!
道,也叫做天,也叫做造物主,就是真理,就是生命,就是道路。就是真理的本體,就是唯一的道路,就是生命的源頭。道一直掌管宇宙萬有,使宇宙萬物有序執行。
人喜歡替天行道,人的替天行道的行為往往是人的逆天行為,往往會出現流無辜人血的罪惡,往往會憑自己的主觀意識或者自己的意識形態來剝奪他人的話語權,乃至超越法律剝奪他人的生命。或者以某某人或者以某某黨或者以某某政權或者以某某教的名義來剝奪他人或者自己的生命。這些都是逆天的行為,這種逆天的行為會帶來咒詛,會使人腦殘,會使人的心智回到原始森林社會。甚至公然宣告與天鬥其樂無窮,狂妄自大。逆天行為也叫作不道德的行為。
順天行道,就是德,也叫天人合一。道就是創始成終的造物主。道是第一因的,道是無始無終的,道是開始也是結束,道是自有永有的,道是永恆不變的,道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道是唯一的道路,是真理的本體,是生命的源頭!離開道,人就會空虛,離開道人就會貪婪,離開道人就會靠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和今生的驕傲來找短暫的暫時的滿足,還以為這就是生活。結果都是虛空,都是撲風。
順天行道便是德,也叫天人合一。
-
7 # 心中的蓮花XZdlh
文言文中道與德是兩個相互獨立的詞語。按照《道德經》的解釋。“道”是萬物萬法之源,創造一切的力量;德是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的行為,不違背自然發展規律,去發展自然、發展社會,提升自己的踐行方式。
道家思想中的“道德”是“道”和“德”兩個概念。道,可以簡單理解為“規律”。“德”就是“規範”。老子主張無為,其實質是要求人們順應自然,不違背客觀規律強力而為。它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具有社會和集體的思想意識。比如儒家的“仁德”,實際上和道家思想中“德”的概念基本是相同的。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道家認為,德含天地,修道就是修德。
華人受儒家文化影響最深,儒家文化的道德觀對華人影響也最深;儒家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甚至可以說,儒家學說就是仁學,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仁”的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係。孔子把“仁”定義為“愛人”,並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孟子發揮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義聯絡起來,把仁義看作道德行為的最高準則。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仁愛之心;其“義”,指正路,“義”,人之正路也”。“仁”作為儒家道德理論的基本原則,是各種道德規範和道德要求的基本出發點,在公德體系中居核心地位。
華人的道德觀不僅受道家和儒家影響,還受佛教影響。佛教主張慈悲為懷 ,對佛家弟子要求守戒,其中大家熟悉的是五戒,其實佛家的五戒與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非常相似。五戒是:戒殺、戒盜、戒淫、戒妄、戒酒。傳統文化能傳承幾千年都是講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道德觀,這一點是共同的。
-
8 # 哲學卜卜為贏
亦如古漢語之“學是學,習是習”一樣。
學:退縮歸隱。習,圍繞環繞。
道:垂落而附依於天。德:圍繞而迎合於民。
-
9 # 上帝創造天地萬物
釋迦摩尼是印度人、伏羲、炎黃、盤古、是華人,死了幾千年,靈魂被上帝降在陰間,出不來,自身難保。女媧是一條上半身女人,下半身蛇的妖精。來者是撒但魔鬼一夥邪靈誘惑人,去跟隨它們靈魂下地獄火湖裡得永刑。
生死禍福,上帝所定。上帝愛你!上帝是創造天地萬物唯一的 神。信上帝得永生靈魂上天堂享永福。
-
10 # 之江新民
我們通常從兩個地方接觸到“德”字,一個是道德或者品德,是人們共同生活的一種行為規範,一個是《道德經》,也就是《老子》,道德經難道是古人的思想品德課本嗎?為什麼“道”和“德”常放在一起?兩個“道德”重名是巧合還是有內在聯絡?分享兩位思想者對“道”,“德”的理解:
“宇宙的歷史,是由基本粒子向高等生命體不斷進化發展、生機勃勃的過程。”,“宇宙的意志促進森羅永珍生生不息。”——道促進萬物生長髮展。
“混一的「道」在創生的活動中,內化於萬物而成為各物的屬性,這便是「德」,也就是說,落向經驗界的「道」,就是「德」。因而,形而上的「道」落實到人生的層面上,其所顯現的特性為人類所體驗,所取法者,都可說是「德」的範圍。”——德是道的顯化。
德作為道的顯化,應促進萬物生長髮展,在人類社會,最能達到此目的行為規範就是利他。即所謂“水利萬物而不爭”,一言以蔽之:天之道德者,生髮也,人之道德者,利他也,利他乃生髮之基,故同名。——德的核心是利他。
回覆列表
道是外在的,或者是客觀存在的客觀規律,或者是共同遵守的規則。
德是內在的,是自身對於自身的要求,也許是自身的昇華。
道的範圍是社會公眾,德的範圍是反求諸己。
道和德的關係,有點像現在法律和道德的關係。如果用道德去約束他人則是道德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