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 白居易 柳湖松島蓮花寺, 晚動歸橈出道場。 盧橘子低山雨重, 栟櫚葉戰水風涼。 煙波淡蕩搖空碧, 樓殿參差倚夕陽。 到岸請君回首望, 蓬萊宮在海中央。 長慶二年(822)秋至四年夏,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政事之餘,他常喜歡到佛寺裡聽聽僧侶講經。這首詩便是寫他與“諸客”聽講歸來時的感受。作品生動地描繪了孤山寺的秀美,風景中處處點染著詩人的喜悅之情。 “柳湖松島蓮花寺,晚動歸橈出道場”。柳湖,即西湖,因湖上垂柳掩映,故云;松島,即孤山,因山矗立湖中,故稱:蓮花寺,即孤山寺,湖中蓮花盛開,因而以之形容其美;道場,僧侶誦經禮拜之處,即佛殿。這兩句,雖然僅是對“西湖晚歸”的一個交代,但在寫法上卻很見技巧。試以現代的電影攝影手法作比,先是全景:波光漪漣的柳湖。然後鏡頭向前推近:映出松島、蓮花寺。最後是兩個分鏡頭:湖上,天近傍晚,撐船人正搖動“歸橈”,準備接客歸去;寺中,詩人正和“諸客”走出道場,準備“晚歸”。這種寫法,層次分明,主從有序,給人以清晰明快之感。其次,這兩句五處用了富有特徵性的修飾詞語和“借代”之法,從而增加了景物的質感和特徵,寫出了詩人對它的喜悅之情。試想,如果直說“西湖孤山山上寺,晚動歸舟出廟堂”,這就索然無味,不能寫出孤山寺的特色及詩人的喜悅之情。詩貴別趣,意忌直出,沒有詩人的這種精心安排和恰當修飾,就不會使人讀之如身臨其境的。 上二句,從大處寫起,由景到人;下二句,是從小處著筆,由人觀景。“盧橘子低山雨重,栟櫚葉戰水風涼”,就是寫詩人歸路所見。盧橘即批杷,栟櫚即棕櫚。批杷碩果累累,金實翠葉,本來就多麼令人喜愛,山雨過後,清香四溢,連果枝都被壓得低垂下來;一個“重”字,寫出了詩人對它的多少喜悅之情!棕櫚樹高葉大,儼若涼扇遮徑,雨後清風,闊葉顫動,似乎它也感到了水風的清爽。一個“涼”字,透出詩人多少快感!好的畫境,首先要看它能否表現出典型的物象;好的詩情,首先要看它能否把作者的精神融於畫境。這兩句,可以說是美景爽情的融冶,詩情畫意的結合,似情似景,難解難分。 詩人移步登舟,船行湖上,這時的情景是:在寬闊的湖面上,輕輕的寒煙似有似無,藍藍的湖波共長天一色,所以說“煙波淡蕩搖空碧。”“淡蕩”二字,使人如泛仙槎,如升青冥,寫出了清爽閒適之情。回望孤山寺:“樓殿參差倚夕陽”,“參差”二字,寫出了隨山勢高下而建築的宇觀樓殿的特有景色,從而使人想到簷牙錯落、各抱地勢的瑰麗情景;加之夕陽晚照,紅磚綠瓦,金光明滅,真是佛地宛如仙境,因而詩人發出由衷的感慨:“到岸請君回首望,蓬萊宮在海中央。”——落筆到“回望孤山贈諸客”的題旨,作品便戛然而止。蓬萊,神話中海上的仙山,而孤山寺中又有蓬萊閣,兩者渾然一體,不著痕跡,更增加了韻外味,弦外音,使孤山寺的詩情畫境久久縈繞於讀者的腦際。 這首詩,短短八句,句句寫景,句句含情,讀後如隨詩人遊蹤,在我們面前展現出一幕幕湖光山色的畫圖。它宛如一篇優美的遊記,更配有鏗鏘的韻致,蕩起喜悅的心聲,如畫卷在目,如樂章在耳,給人以情景水乳交融的快感。 (唐)白居易《春題湖上》 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這是一首著名的杭州西湖春景詩。作者於唐穆宗李恆長慶二年(822)七月,除杭州刺史,十月到任,至長慶四年五月底離杭赴洛陽任所。此詩即作於作者卸杭州刺史任之前夕。 詩的前三聯繪景,尾聯抒情,全詩則情景交融,物我劃一。首句鳥瞰西湖春日景色,謂其“似畫圖”。作者以具有如此濃重感情色彩的字眼兒入詩,並非偶然。在孩童時代,白居易曾立志要到杭州做官,心願得酬,自然為之欣喜,其對杭州的深情於此可見一斑。此詩不僅是白居易山水詩中的佳構,亦是歷代描寫西湖詩中的名篇之一。 “亂峰”以下三句,具體描繪如畫之景∶群山環繞,參差不一,湖上水面平展;排排青松裝點著山巒,如重重疊疊的翡翠,皎潔的月亮映入湖心,象一顆閃光的珍珠,這是多麼誘人的美景呵!然而詩的旨趣並沒有凝滯在範山模水的層面上,“碧毯”二句出人意表地把筆舌轉到對農作物的體察上。在山水詩中嵌入農事,弄不好會雅俗相悖,很不協調,而白居易卻別出心裁地把農事詩化了━━早稻猶碧毯上抽出的線頭、新蒲象青羅裙上的飄帶。如此精妙新奇的比喻本身不僅體現出作者對湖區人民的關懷,使讀者由此可以聯想到正是這位自幼嚮往杭州的白刺史,一到任便體恤民瘼,浚井供飲,把杭州變成了人間天堂,從而銘戢其德惠。同時,在詩的寫作上也是一種變格、一種可貴的出新,它比作者描繪西湖的另一名篇《錢塘湖春行》,立意更加新穎,語言益見精妙。 這首詩的結構曲折委婉,別有情致,特別是最後兩句“以不捨意作結,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餘情。”(《唐宋詩醇》)那麼其“言外餘情”是什麼呢?這得聯絡作者的有關行跡和創作來探尋。除杭州刺史之前,白居易原在長安任中書舍人。面對國是日荒,民生益困的現實,屢屢上書言事而不被採納,眼見時局日危,朋黨傾軋加劇,便自求外任,來到杭州。這是問題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認為做隱士不好,做京官也不好,只有做杭州刺史閒忙得當,正合其意,即所謂“□溪殊冷僻,茂苑太繁雄。唯此錢塘郡,閒忙恰得中。”這話是出自《初到郡齋寄錢湖州李蘇州》一詩,在其他篇目中 尚有不少類似的說法,這既是作者的心裡話,也是此詩的“言外餘情”。 因為“皇恩只許住三年”,白居易抱著戀戀不捨的心情離開西湖,這種情緒本身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一千多年後的今天,西湖早已是馳名中外的湖山形勝之地,此詩亦不脛而走,值得玩味的是如今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翠堤春曉”、“三潭印月”等景觀的命名,有的很可能是從這首《春題湖上》中的相應詩句衍化而來的。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閱讀導引]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是中國著名的風景區之一。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彷彿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詩中描寫了詩人騎馬所見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駘蕩的春光,表現了世間萬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機,塑造出詩人自身欣然陶然觀景的形象,創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發了喜愛早春風光、恬靜閒適自得的感情。
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 白居易 柳湖松島蓮花寺, 晚動歸橈出道場。 盧橘子低山雨重, 栟櫚葉戰水風涼。 煙波淡蕩搖空碧, 樓殿參差倚夕陽。 到岸請君回首望, 蓬萊宮在海中央。 長慶二年(822)秋至四年夏,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政事之餘,他常喜歡到佛寺裡聽聽僧侶講經。這首詩便是寫他與“諸客”聽講歸來時的感受。作品生動地描繪了孤山寺的秀美,風景中處處點染著詩人的喜悅之情。 “柳湖松島蓮花寺,晚動歸橈出道場”。柳湖,即西湖,因湖上垂柳掩映,故云;松島,即孤山,因山矗立湖中,故稱:蓮花寺,即孤山寺,湖中蓮花盛開,因而以之形容其美;道場,僧侶誦經禮拜之處,即佛殿。這兩句,雖然僅是對“西湖晚歸”的一個交代,但在寫法上卻很見技巧。試以現代的電影攝影手法作比,先是全景:波光漪漣的柳湖。然後鏡頭向前推近:映出松島、蓮花寺。最後是兩個分鏡頭:湖上,天近傍晚,撐船人正搖動“歸橈”,準備接客歸去;寺中,詩人正和“諸客”走出道場,準備“晚歸”。這種寫法,層次分明,主從有序,給人以清晰明快之感。其次,這兩句五處用了富有特徵性的修飾詞語和“借代”之法,從而增加了景物的質感和特徵,寫出了詩人對它的喜悅之情。試想,如果直說“西湖孤山山上寺,晚動歸舟出廟堂”,這就索然無味,不能寫出孤山寺的特色及詩人的喜悅之情。詩貴別趣,意忌直出,沒有詩人的這種精心安排和恰當修飾,就不會使人讀之如身臨其境的。 上二句,從大處寫起,由景到人;下二句,是從小處著筆,由人觀景。“盧橘子低山雨重,栟櫚葉戰水風涼”,就是寫詩人歸路所見。盧橘即批杷,栟櫚即棕櫚。批杷碩果累累,金實翠葉,本來就多麼令人喜愛,山雨過後,清香四溢,連果枝都被壓得低垂下來;一個“重”字,寫出了詩人對它的多少喜悅之情!棕櫚樹高葉大,儼若涼扇遮徑,雨後清風,闊葉顫動,似乎它也感到了水風的清爽。一個“涼”字,透出詩人多少快感!好的畫境,首先要看它能否表現出典型的物象;好的詩情,首先要看它能否把作者的精神融於畫境。這兩句,可以說是美景爽情的融冶,詩情畫意的結合,似情似景,難解難分。 詩人移步登舟,船行湖上,這時的情景是:在寬闊的湖面上,輕輕的寒煙似有似無,藍藍的湖波共長天一色,所以說“煙波淡蕩搖空碧。”“淡蕩”二字,使人如泛仙槎,如升青冥,寫出了清爽閒適之情。回望孤山寺:“樓殿參差倚夕陽”,“參差”二字,寫出了隨山勢高下而建築的宇觀樓殿的特有景色,從而使人想到簷牙錯落、各抱地勢的瑰麗情景;加之夕陽晚照,紅磚綠瓦,金光明滅,真是佛地宛如仙境,因而詩人發出由衷的感慨:“到岸請君回首望,蓬萊宮在海中央。”——落筆到“回望孤山贈諸客”的題旨,作品便戛然而止。蓬萊,神話中海上的仙山,而孤山寺中又有蓬萊閣,兩者渾然一體,不著痕跡,更增加了韻外味,弦外音,使孤山寺的詩情畫境久久縈繞於讀者的腦際。 這首詩,短短八句,句句寫景,句句含情,讀後如隨詩人遊蹤,在我們面前展現出一幕幕湖光山色的畫圖。它宛如一篇優美的遊記,更配有鏗鏘的韻致,蕩起喜悅的心聲,如畫卷在目,如樂章在耳,給人以情景水乳交融的快感。 (唐)白居易《春題湖上》 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這是一首著名的杭州西湖春景詩。作者於唐穆宗李恆長慶二年(822)七月,除杭州刺史,十月到任,至長慶四年五月底離杭赴洛陽任所。此詩即作於作者卸杭州刺史任之前夕。 詩的前三聯繪景,尾聯抒情,全詩則情景交融,物我劃一。首句鳥瞰西湖春日景色,謂其“似畫圖”。作者以具有如此濃重感情色彩的字眼兒入詩,並非偶然。在孩童時代,白居易曾立志要到杭州做官,心願得酬,自然為之欣喜,其對杭州的深情於此可見一斑。此詩不僅是白居易山水詩中的佳構,亦是歷代描寫西湖詩中的名篇之一。 “亂峰”以下三句,具體描繪如畫之景∶群山環繞,參差不一,湖上水面平展;排排青松裝點著山巒,如重重疊疊的翡翠,皎潔的月亮映入湖心,象一顆閃光的珍珠,這是多麼誘人的美景呵!然而詩的旨趣並沒有凝滯在範山模水的層面上,“碧毯”二句出人意表地把筆舌轉到對農作物的體察上。在山水詩中嵌入農事,弄不好會雅俗相悖,很不協調,而白居易卻別出心裁地把農事詩化了━━早稻猶碧毯上抽出的線頭、新蒲象青羅裙上的飄帶。如此精妙新奇的比喻本身不僅體現出作者對湖區人民的關懷,使讀者由此可以聯想到正是這位自幼嚮往杭州的白刺史,一到任便體恤民瘼,浚井供飲,把杭州變成了人間天堂,從而銘戢其德惠。同時,在詩的寫作上也是一種變格、一種可貴的出新,它比作者描繪西湖的另一名篇《錢塘湖春行》,立意更加新穎,語言益見精妙。 這首詩的結構曲折委婉,別有情致,特別是最後兩句“以不捨意作結,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餘情。”(《唐宋詩醇》)那麼其“言外餘情”是什麼呢?這得聯絡作者的有關行跡和創作來探尋。除杭州刺史之前,白居易原在長安任中書舍人。面對國是日荒,民生益困的現實,屢屢上書言事而不被採納,眼見時局日危,朋黨傾軋加劇,便自求外任,來到杭州。這是問題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認為做隱士不好,做京官也不好,只有做杭州刺史閒忙得當,正合其意,即所謂“□溪殊冷僻,茂苑太繁雄。唯此錢塘郡,閒忙恰得中。”這話是出自《初到郡齋寄錢湖州李蘇州》一詩,在其他篇目中 尚有不少類似的說法,這既是作者的心裡話,也是此詩的“言外餘情”。 因為“皇恩只許住三年”,白居易抱著戀戀不捨的心情離開西湖,這種情緒本身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一千多年後的今天,西湖早已是馳名中外的湖山形勝之地,此詩亦不脛而走,值得玩味的是如今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翠堤春曉”、“三潭印月”等景觀的命名,有的很可能是從這首《春題湖上》中的相應詩句衍化而來的。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閱讀導引]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是中國著名的風景區之一。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彷彿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詩中描寫了詩人騎馬所見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駘蕩的春光,表現了世間萬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機,塑造出詩人自身欣然陶然觀景的形象,創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發了喜愛早春風光、恬靜閒適自得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