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挫能力差的表現:
1、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亂髮脾氣、哭鬧。
2、受不了一點批評,光愛聽表揚的話,一批評就不高興,甚至哭鬧。
3、自尊心較強,好勝心強,好面子,承受不了失敗。
4、怕困難,遇到一點問題就退縮。
5、特別嬌氣,做錯了事,家長一說就哭。
6、不敢承認錯誤,老是用哭來推卸責任。
7、遇到一點困難就愁眉苦臉,不是想找大人幫忙就是想放棄,或怨天尤人。
8、從不尋求解決困難的辦法,從不分析失敗的原因。 抗挫能力差的原因孩子成長的過程遭遇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這是正常的現象,能夠忍受和消除挫折並保持完整的人格和心理平衡,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然而,現在的孩子抗挫能力似乎普遍較差。舉例說明:前些年新聞媒體上曾經報道過的《夏令營的較量》,中國孩子在中日夏令營中的表現實際上是差強人意的,他們表現出的獨立能力、抵禦挫折的能力明顯低於日本的孩子,這點不得不令人擔憂,也因此掀起了一輪挫折教育大討論以及關於青少年能力培養的思考。另外,媒體上也經常報道,有的孩子因為受了點委屈就跳樓,許多孩子因為一次考試成績不好就離家出走、甚至自殺,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高考生成績一直很好,家長對其期望值很高,考上名牌大學不成問題,可高考後自己估分覺得考得不理想,感覺對不起家人,就留下遺書自殺了,結果是這個孩子的成績考得很好,只是當時估分不準確,如果他的抗挫能力強一些,現在應該是個坐在課堂裡學習的大學生,將來還會是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可現在留給家人的確是無盡的痛苦。這些案例比比皆是,其實都是缺乏抗挫能力的表現,曾經有一個專家對幼兒受挫能力進行過調查,結果有55%的孩子頂不住失敗的打擊,31.2%的幼兒認為自己沒有經過挫折,承受能力不強。我們不禁要問,現在的孩子怎麼啦?為什麼在挫折面前,我們的孩子顯得那麼脆弱? 1、自身因素:當前,日益競爭的社會使得家長對孩子過分重視智力開發和掌握學習技能,忽視非智力因素培養,使他們缺乏起碼的生存能力和奮鬥精神,缺乏獨立精神,缺乏必要的知識、經驗的準備,這是兒童容易受挫的最大原因。孩子自身的原因包括生理、心理兩方面。比如生理方面,讓一個三歲的孩子去畫一個很形象的人物,他肯定完成不了,因為他還處於塗鴉期,畫不出來必然會產生挫折感;如果某個孩子動作協調性發展不好,他再怎麼努力,在各種體育活動中也很難得第一,也會產生挫折感。心理方面的,如果一個孩子做事缺乏堅持性和毅力,遇到困難不是想辦法克服,而是採用迴避的態度,也是造成挫折的原因之一。2、家庭因素:外部因素主要來自環境方面,隨著獨身子女的日趨增多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孩子大都從小就生活在幸福安定的環境中,是在溫室裡、蜜罐里長大的,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缺乏“逆境教育”。 (1)包辦代替 家長習慣對孩子的事務包辦代替,恨不得替孩子完成所有事情,孩子沒有了任何實踐的機會,使得孩子的多種能力得不到良好的發展,“自己對自己負責”的意識也難以培養起來。這樣,當孩子真正面對現實生活,面對競爭,不能處處第一、事事得到滿足時,他們自然會產生強烈的挫折感。 (2)嘲笑孩子 孩子缺乏經驗,遭遇挫折是難免的。大人不應嘲笑孩子,或責怪孩子這錯那錯,而是應該平時多注意培養孩子養成勝不驕、敗不餒的品質,並在克服困難方面為孩子樹立榜樣。 (3)針尖對麥芒 挫折教育不是針尖對麥芒,必須注意適度和適量,過度的挫折感會損傷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使孩子產生嚴重的挫折感、恐懼感,最後喪失興趣和信心。 (4)不幫孩子總結敗因 孩子輸了比賽哭是種自然發洩,也是要求上進的表現,家長不能說“輸就輸吧,沒關係”,否則會助長他無所謂的心態,而應幫他分析失敗原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5)過度預期孩子的能力 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既要求孩子樣樣全能、次次最優;又盡力滿足孩子的各種需要,特別是物質方面的需要。由於家長的這種態度,孩子也逐漸對自己形成一些不切實際的期望,事事爭強,贏得起輸不起。家長總是對孩子說“你肯定是第一名”、“我最喜歡你考一百分”等,這會讓他覺得只有第一名,爸媽才會喜歡,如果做不到,就不喜歡他了,這會使他不願意面對挫折和失敗。 (6)家長的處處遷就,對兒童需要的極力滿足,又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凡是他想達到的目標,總是可以一帆風順地實現。 (7)不適當的家庭教育給孩子所營造的成長氛圍,與孩子在家庭之外的真實經歷之間的強烈反差,是孩子難以面對現實、承受挫折能力差的重要原因。 (8)剝奪孩子嘗試的機會 許多家庭出於對孩子的愛護之情,在生活中儘量避免讓孩子受挫。當他們預見孩子可能碰到困難時,他們總是自己挺身而出,為孩子掃除障礙。 家長這種“可憐天下父母心”的舉動和認識,對孩子的成長有百害而無一利,這些在父母保護傘下長大的孩子一旦碰到問題和困難經常會不知所措,無能為力,不敢去面對,還容易產生畏懼、退縮、抑鬱、失落等情緒,更別說去想辦法戰勝困難、解決問題了。長此以往,這些孩子往往比其他孩子更輕易受挫。 3、外界原因:此外,還存在一些外在原因使得孩子受挫。比如:孩子去參加比賽,總會有輸有贏,輸了的孩子必定會受挫,這並不是因為孩子不努力,而是因為冠軍只有一個。 抗挫能力的培養: 1、父母要樹立挫折教育意識,認識抗挫教育的重要性 許多父母都認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應該對孩子保護有加。這種觀念直接影響了孩子。其實,一個人受點挫折,尤其是早期受一些挫折,很有好處。家長應正確看待挫折的教育價值,把它看成是磨鍊意志、提高適應力的好方法。中國自古就有“自己跌倒自己爬起”的古訓,家長要認識到,孩子要長大,將來必定要自己去面對社會、人生和生活中的一切。因此,有意識地讓幼兒受點苦和累,受點挫折,讓幼兒品嚐一點生活中的磨難,從而使其懂得人生道路的坎坷,並學會從挫折中接受教育,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和獨立意識,以及應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增強心理承受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小的方面來說,對於他們個體的成長有利,大的方面來說,今天的幼兒將擔負起明天社會發展的重任,未來社會競爭更為激烈,每個人都需要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棟樑,對於我們民族未來的發展,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好在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了“溫室的鮮花生命力永遠比不上山間的野草,讓孩子直面挫折,學會應對挫折,才會讓孩子活得更好。我們需要對孩子進行適度的挫折教育,以增強其承受挫折和排解挫折的能力,因此,幼兒抗挫能力的培養不容忽視,抗挫教育也顯得尤為重要。 心理家研究指出:當人們遇到挫折時,高達九成以上的人會選擇五種反應:攻擊、退化、壓抑、固執與退卻,而正面思考者的比率低於10%。大多數人在遇到挫折時,很容易陷入負面情緒,總是將失敗的想法歸咎到負面的事物上,習慣對自己一味的責備和否定,不懂得如何去調整負面情緒。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挫折未必總是壞的,關鍵在於對待挫折的態度”。一個能笑看一切的人抗擊打能力必定會比一般的人強。具備很強的挫折抵抗力的孩子就是那些在困境中依舊能夠快樂前行的孩子,因此,培養孩子樂觀開朗的個性很重要,讓孩子能微笑著面對挫折。 2、把握挫折教育的時機,幫助幼兒正確理解挫折孩子對挫折正確的認知和理解是挫折教育的關鍵,是我們進行挫折教育的第一步。幼兒年齡小,對事物的認識是具體形象的,家長在幼兒面臨困難時,應該讓他們直觀地了
抗挫能力差的表現:
1、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亂髮脾氣、哭鬧。
2、受不了一點批評,光愛聽表揚的話,一批評就不高興,甚至哭鬧。
3、自尊心較強,好勝心強,好面子,承受不了失敗。
4、怕困難,遇到一點問題就退縮。
5、特別嬌氣,做錯了事,家長一說就哭。
6、不敢承認錯誤,老是用哭來推卸責任。
7、遇到一點困難就愁眉苦臉,不是想找大人幫忙就是想放棄,或怨天尤人。
8、從不尋求解決困難的辦法,從不分析失敗的原因。 抗挫能力差的原因孩子成長的過程遭遇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這是正常的現象,能夠忍受和消除挫折並保持完整的人格和心理平衡,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然而,現在的孩子抗挫能力似乎普遍較差。舉例說明:前些年新聞媒體上曾經報道過的《夏令營的較量》,中國孩子在中日夏令營中的表現實際上是差強人意的,他們表現出的獨立能力、抵禦挫折的能力明顯低於日本的孩子,這點不得不令人擔憂,也因此掀起了一輪挫折教育大討論以及關於青少年能力培養的思考。另外,媒體上也經常報道,有的孩子因為受了點委屈就跳樓,許多孩子因為一次考試成績不好就離家出走、甚至自殺,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高考生成績一直很好,家長對其期望值很高,考上名牌大學不成問題,可高考後自己估分覺得考得不理想,感覺對不起家人,就留下遺書自殺了,結果是這個孩子的成績考得很好,只是當時估分不準確,如果他的抗挫能力強一些,現在應該是個坐在課堂裡學習的大學生,將來還會是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可現在留給家人的確是無盡的痛苦。這些案例比比皆是,其實都是缺乏抗挫能力的表現,曾經有一個專家對幼兒受挫能力進行過調查,結果有55%的孩子頂不住失敗的打擊,31.2%的幼兒認為自己沒有經過挫折,承受能力不強。我們不禁要問,現在的孩子怎麼啦?為什麼在挫折面前,我們的孩子顯得那麼脆弱? 1、自身因素:當前,日益競爭的社會使得家長對孩子過分重視智力開發和掌握學習技能,忽視非智力因素培養,使他們缺乏起碼的生存能力和奮鬥精神,缺乏獨立精神,缺乏必要的知識、經驗的準備,這是兒童容易受挫的最大原因。孩子自身的原因包括生理、心理兩方面。比如生理方面,讓一個三歲的孩子去畫一個很形象的人物,他肯定完成不了,因為他還處於塗鴉期,畫不出來必然會產生挫折感;如果某個孩子動作協調性發展不好,他再怎麼努力,在各種體育活動中也很難得第一,也會產生挫折感。心理方面的,如果一個孩子做事缺乏堅持性和毅力,遇到困難不是想辦法克服,而是採用迴避的態度,也是造成挫折的原因之一。2、家庭因素:外部因素主要來自環境方面,隨著獨身子女的日趨增多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孩子大都從小就生活在幸福安定的環境中,是在溫室裡、蜜罐里長大的,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缺乏“逆境教育”。 (1)包辦代替 家長習慣對孩子的事務包辦代替,恨不得替孩子完成所有事情,孩子沒有了任何實踐的機會,使得孩子的多種能力得不到良好的發展,“自己對自己負責”的意識也難以培養起來。這樣,當孩子真正面對現實生活,面對競爭,不能處處第一、事事得到滿足時,他們自然會產生強烈的挫折感。 (2)嘲笑孩子 孩子缺乏經驗,遭遇挫折是難免的。大人不應嘲笑孩子,或責怪孩子這錯那錯,而是應該平時多注意培養孩子養成勝不驕、敗不餒的品質,並在克服困難方面為孩子樹立榜樣。 (3)針尖對麥芒 挫折教育不是針尖對麥芒,必須注意適度和適量,過度的挫折感會損傷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使孩子產生嚴重的挫折感、恐懼感,最後喪失興趣和信心。 (4)不幫孩子總結敗因 孩子輸了比賽哭是種自然發洩,也是要求上進的表現,家長不能說“輸就輸吧,沒關係”,否則會助長他無所謂的心態,而應幫他分析失敗原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5)過度預期孩子的能力 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既要求孩子樣樣全能、次次最優;又盡力滿足孩子的各種需要,特別是物質方面的需要。由於家長的這種態度,孩子也逐漸對自己形成一些不切實際的期望,事事爭強,贏得起輸不起。家長總是對孩子說“你肯定是第一名”、“我最喜歡你考一百分”等,這會讓他覺得只有第一名,爸媽才會喜歡,如果做不到,就不喜歡他了,這會使他不願意面對挫折和失敗。 (6)家長的處處遷就,對兒童需要的極力滿足,又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凡是他想達到的目標,總是可以一帆風順地實現。 (7)不適當的家庭教育給孩子所營造的成長氛圍,與孩子在家庭之外的真實經歷之間的強烈反差,是孩子難以面對現實、承受挫折能力差的重要原因。 (8)剝奪孩子嘗試的機會 許多家庭出於對孩子的愛護之情,在生活中儘量避免讓孩子受挫。當他們預見孩子可能碰到困難時,他們總是自己挺身而出,為孩子掃除障礙。 家長這種“可憐天下父母心”的舉動和認識,對孩子的成長有百害而無一利,這些在父母保護傘下長大的孩子一旦碰到問題和困難經常會不知所措,無能為力,不敢去面對,還容易產生畏懼、退縮、抑鬱、失落等情緒,更別說去想辦法戰勝困難、解決問題了。長此以往,這些孩子往往比其他孩子更輕易受挫。 3、外界原因:此外,還存在一些外在原因使得孩子受挫。比如:孩子去參加比賽,總會有輸有贏,輸了的孩子必定會受挫,這並不是因為孩子不努力,而是因為冠軍只有一個。 抗挫能力的培養: 1、父母要樹立挫折教育意識,認識抗挫教育的重要性 許多父母都認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應該對孩子保護有加。這種觀念直接影響了孩子。其實,一個人受點挫折,尤其是早期受一些挫折,很有好處。家長應正確看待挫折的教育價值,把它看成是磨鍊意志、提高適應力的好方法。中國自古就有“自己跌倒自己爬起”的古訓,家長要認識到,孩子要長大,將來必定要自己去面對社會、人生和生活中的一切。因此,有意識地讓幼兒受點苦和累,受點挫折,讓幼兒品嚐一點生活中的磨難,從而使其懂得人生道路的坎坷,並學會從挫折中接受教育,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和獨立意識,以及應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增強心理承受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小的方面來說,對於他們個體的成長有利,大的方面來說,今天的幼兒將擔負起明天社會發展的重任,未來社會競爭更為激烈,每個人都需要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棟樑,對於我們民族未來的發展,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好在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了“溫室的鮮花生命力永遠比不上山間的野草,讓孩子直面挫折,學會應對挫折,才會讓孩子活得更好。我們需要對孩子進行適度的挫折教育,以增強其承受挫折和排解挫折的能力,因此,幼兒抗挫能力的培養不容忽視,抗挫教育也顯得尤為重要。 心理家研究指出:當人們遇到挫折時,高達九成以上的人會選擇五種反應:攻擊、退化、壓抑、固執與退卻,而正面思考者的比率低於10%。大多數人在遇到挫折時,很容易陷入負面情緒,總是將失敗的想法歸咎到負面的事物上,習慣對自己一味的責備和否定,不懂得如何去調整負面情緒。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挫折未必總是壞的,關鍵在於對待挫折的態度”。一個能笑看一切的人抗擊打能力必定會比一般的人強。具備很強的挫折抵抗力的孩子就是那些在困境中依舊能夠快樂前行的孩子,因此,培養孩子樂觀開朗的個性很重要,讓孩子能微笑著面對挫折。 2、把握挫折教育的時機,幫助幼兒正確理解挫折孩子對挫折正確的認知和理解是挫折教育的關鍵,是我們進行挫折教育的第一步。幼兒年齡小,對事物的認識是具體形象的,家長在幼兒面臨困難時,應該讓他們直觀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