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OSI吧!OSI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的縮寫,意為開放式系統互聯。國際標準組織(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了OSI模型。這個模型把網路通訊的工作分為7層,分別是物理層、資料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第一層:物理層(PhysicalLayer) 規定通訊裝置的機械的、電氣的、功能的和過程的特性,用以建立、維護和拆除物理鏈路連線。具體地講,機械特性規定了網路連線時所需接外掛的規格尺寸、引腳數量和排列情況等;電氣特性規定了在物理連線上傳輸bit流時線路上訊號電平的大小、阻抗匹配、傳輸速率距離限制等;功能特性是指對各個訊號先分配確切的訊號含義,即定義了DTE和DCE之間各個線路的功能;過程特性定義了利用訊號線進行bit流傳輸的一組操作規程,是指在物理連線的建立、維護、交換資訊時,DTE和DCE雙方在各電路上的動作系列。 在這一層,資料的單位稱為位元(bit)。 屬於物理層定義的典型規範代表包括: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等。 物理層的主要功能: 為資料端裝置提供傳送資料的通路,資料通路可以是一個物理媒體,也可以是多個物理媒體連線而成.一次完整的資料傳輸,包括啟用物理連線,傳送資料,終止物理連線.所謂啟用,就是不管有多少物理媒體參與,都要在通訊的兩個資料終端裝置間連線起來,形成一條通路. 傳輸資料.物理層要形成適合資料傳輸需要的實體,為資料傳送服務.一是要保證資料能在其上正確透過,二是要提供足夠的頻寬(頻寬是指每秒鐘內能透過的位元(BIT)數),以減少通道上的擁塞.傳輸資料的方式能滿足點到點,一點到多點,序列或並行,半雙工或全雙工,同步或非同步傳輸的需要. 完成物理層的一些管理工作. 物理層的主要裝置:中繼器、集線器。 第二層:資料鏈路層(DataLinkLayer) 在物理層提供位元流服務的基礎上,建立相鄰結點之間的資料鏈路,透過差錯控制提供資料幀(Frame)在通道上無差錯的傳輸,並進行各電路上的動作系列。 資料鏈路層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質上提供可靠的傳輸。該層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定址、資料的成幀、流量控制、資料的檢錯、重發等。 在這一層,資料的單位稱為幀(frame)。 資料鏈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SDLC、HDLC、PPP、STP、幀中繼等。 鏈路層的主要功能: 鏈路層是為網路層提供資料傳送服務的,這種服務要依靠本層具備的功能來實現。鏈路層應具備如下功能: 鏈路連線的建立,拆除,分離。 幀定界和幀同步。鏈路層的資料傳輸單元是幀,協議不同,幀的長短和介面也有差別,但無論如何必須對幀進行定界。 順序控制,指對幀的收發順序的控制。 差錯檢測和恢復。還有鏈路標識,流量控制等等.差錯檢測多用方陣碼校驗和迴圈碼校驗來檢測通道上資料的誤碼,而幀丟失等用序號檢測.各種錯誤的恢復則常靠反饋重發技術來完成。 資料鏈路層主要裝置:二層交換機、網橋 第三層是網路層(Network layer) 在計算機網路中進行通訊的兩個計算機之間可能會經過很多個數據鏈路,也可能還要經過很多通訊子網。網路層的任務就是選擇合適的網間路由和交換結點, 確保資料及時傳送。網路層將資料鏈路層提供的幀組成資料包,包中封裝有網路層包頭,其中含有邏輯地址資訊- -源站點和目的站點地址的網路地址。 如果你在談論一個IP地址,那麼你是在處理第3層的問題,這是“資料包”問題,而不是第2層的“幀”。IP是第3層問題的一部分,此外還有一些路由協議和地址解析協議(ARP)。有關路由的一切事情都在第3層處理。地址解析和路由是3層的重要目的。網路層還可以實現擁塞控制、網際互連等功能。 在這一層,資料的單位稱為資料包(packet)。 網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IP、IPX、OSPF等。 網路層主要功能: 網路層為建立網路連線和為上層提供服務,應具備以下主要功能:路由選擇和中繼;啟用,終止網路連線;在一條資料鏈路上覆用多條網路連線,多采取分時複用技術;差錯檢測與恢復;排序,流量控制;服務選擇;網路管理;網路層標準簡介。 網路層主要裝置:路由器 第四層是處理資訊的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第4層的資料單元也稱作資料包(packets)。但是,當你談論TCP等具體的協議時又有特殊的叫法,TCP的資料單元稱為段(segments)而UDP協議的資料單元稱為“資料報(datagrams)”。這個層負責獲取全部資訊,因此,它必須跟蹤資料單元碎片、亂序到達的資料包和其它在傳輸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危險。第4層為上層提供端到端(終端使用者到終端使用者)的透明的、可靠的資料傳輸服務。所謂透明的傳輸是指在通訊過程中傳輸層對上層遮蔽了通訊傳輸系統的具體細節。 傳輸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傳輸層是兩臺計算機經過網路進行資料通訊時,第一個端到端的層次,具有緩衝作用。當網路層服務質量不能滿足要求時,它將服務加以提高,以滿足高層的要求;當網路層服務質量較好時,它只用很少的工作。傳輸層還可進行復用,即在一個網路連線上建立多個邏輯連線。 傳輸層也稱為運輸層。傳輸層只存在於端開放系統中,是介於低3層通訊子網系統和高3層之間的一層,但是很重要的一層。因為它是源端到目的端對資料傳送進行控制從低到高的最後一層。 有一個既存事實,即世界上各種通訊子網在效能上存在著很大差異。例如電話交換網、分組交換網、公用資料交換網、區域網等通訊子網都可互連,但它們提供的吞吐量、傳輸速率、資料延遲通訊費用各不相同。對於會話層來說,卻要求有一效能恆定的介面。傳輸層就承擔了這一功能。它採用分流/合流、複用/介複用技術來調節上述通訊子網的差異,使會話層感受不到。 此外傳輸層還要具備差錯恢復、流量控制等功能,以此對會話層遮蔽通訊子網在這些方面的細節與差異。傳輸層面對的資料物件已不是網路地址和主機地址,而是和會話層的介面埠。上述功能的最終目的是為會話提供可靠的、無誤的資料傳輸。傳輸層的服務一般要經歷傳輸連線建立階段、資料傳送階段、傳輸連線釋放階段3個階段才算完成一個完整的服務過程。而在資料傳送階段又分為一般資料傳送和加速資料傳送兩種。傳輸層服務分成5種類型。基本可以滿足對傳送質量、傳送速度、傳送費用的各種不同需要. 第五層是會話層(Session layer) 這一層也可以稱為會晤層或對話層,在會話層及以上的高層次中,資料傳送的單位不再另外命名,統稱為報文。會話層不參與具體的傳輸,它提供包括訪問驗證和會話管理在內的建立和維護應用之間通訊的機制。如伺服器驗證使用者登入便是由會話層完成的。 會話層提供的服務可使應用建立和維持會話,並能使會話獲得同步。會話層使用校驗點可使通訊會話在通訊失效時從校驗點繼續恢復通訊。這種能力對於傳送大的檔案極為重要。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構成開放系統的高3層,面對應用程序提供分佈處理,對話管理,資訊表示,恢復最後的差錯等。會話層同樣要擔負應用程序服務要求,而運輸層不能完成的那部分工作,給運輸層功能差距以彌補。主要的功能是對話管理,資料流同步和重新同步。要完成這些功能,需要由大量的服務單元功能組合,已經制定的功能單元已有幾十種。現將會話層主要功能介紹如下. 為會話實體間建立連線、為給兩個對等會話服務使用者建立一個會話連線,應該做如下幾項工作: 將會話地址對映為運輸地址;選擇需要的運輸服務質量引數(QOS);對會話引數進行協商;識別各個會話連線;傳送有限的透明使用者資料;資料傳輸階段。 這個階段是在兩個會話使用者之間實現有組織的,同步的資料傳輸.使用者資料單元為SSDU,而協議資料單元為SPDU。會話使用者之間的資料傳送過程是將SSDU轉變成SPDU進行的。 連線釋放 連線釋放是透過"有序釋放"、"廢棄"、"有限量透明使用者資料傳送"等功能單元來釋放會話連線的。會話層標準為了使會話連線建立階段能進行功能協商,也為了便於其它國際標準參考和引用,定義了12種功能單元。各個系統可根據自身情況和需要,以核心功能服務單元為基礎,選配其他功能單元組成合理的會話服務子集。會話層的主要標準有"DIS8236:會話服務定義"和"DIS8237:會話協議規範"。 第六層是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 這一層主要解決使用者資訊的語法表示問題。它將欲交換的資料從適合於某一使用者的抽象語法,轉換為適合於OSI系統內部使用的傳送語法。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轉換資料服務。資料的壓縮和解壓縮, 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層負責。例如影象格式的顯示,就是由位於表示層的協議來支援。 第七層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應用層為作業系統或網路應用程式提供訪問網路服務的介面。 應用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 透過 OSI 層,資訊可以從一臺計算機的軟體應用程式傳輸到另一臺的應用程式上。例如,計算機 A 上的應用程式要將資訊傳送到計算機 B 的應用程式,則計算機 A 中的應用程式需要將資訊先發送到其應用層(第七層),然後此層將資訊傳送到表示層(第六層),表示層將資料轉送到會話層(第五層),如此繼續,直至物理層(第一層)。在物理層,資料被放置在物理網路媒介中並被髮送至計算機 B 。計算機 B 的物理層接收來自物理媒介的資料,然後將資訊向上傳送至資料鏈路層(第二層),資料鏈路層再轉送給網路層,依次繼續直到資訊到達計算機 B 的應用層。最後,計算機 B 的應用層再將資訊傳送給應用程式接收端,從而完成通訊過程。下面圖示說明了這一過程。 OSI 的七層運用各種各樣的控制資訊來和其他計算機系統的對應層進行通訊。這些控制資訊包含特殊的請求和說明,它們在對應的 OSI 層間進行交換。每一層資料的頭和尾是兩個攜帶控制資訊的基本形式。 對於從上一層傳送下來的資料,附加在前面的控制資訊稱為頭,附加在後面的控制資訊稱為尾。然而,在對來自上一層資料增加協議頭和協議尾,對一個 OSI 層來說並不是必需的。 當資料在各層間傳送時,每一層都可以在資料上增加頭和尾,而這些資料已經包含了上一層增加的頭和尾。協議頭包含了有關層與層間的通訊資訊。頭、尾以及資料是相關聯的概念,它們取決於分析資訊單元的協議層。例如,傳輸層頭包含了只有傳輸層可以看到的資訊,傳輸層下面的其他層只將此頭作為資料的一部分傳遞。對於網路層,一個資訊單元由第三層的頭和資料組成。對於資料鏈路層,經網路層向下傳遞的所有資訊即第三層頭和資料都被看作是資料。換句話說,在給定的某一 OSI 層,資訊單元的資料部分包含來自於所有上層的頭和尾以及資料,這稱之為封裝。 例如,如果計算機 A 要將應用程式中的某資料傳送至計算機 B ,資料首先傳送至應用層。 計算機 A 的應用層透過在資料上新增協議頭來和計算機 B 的應用層通訊。所形成的資訊單元包含協議頭、資料、可能還有協議尾,被髮送至表示層,表示層再新增為計算機 B 的表示層所理解的控制資訊的協議頭。資訊單元的大小隨著每一層協議頭和協議尾的新增而增加,這些協議頭和協議尾包含了計算機 B 的對應層要使用的控制資訊。在物理層,整個資訊單元透過網路介質傳輸。 計算機 B 中的物理層收到資訊單元並將其傳送至資料鏈路層;然後 B 中的資料鏈路層讀取計算機 A 的資料鏈路層新增的協議頭中的控制資訊;然後去除協議頭和協議尾,剩餘部分被傳送至網路層。每一層執行相同的動作:從對應層讀取協議頭和協議尾,並去除,再將剩餘資訊傳送至上一層。應用層執行完這些動作後,資料就被傳送至計算機 B 中的應用程式,這些資料和計算機 A 的應用程式所傳送的完全相同 。 一個 OSI 層與另一層之間的通訊是利用第二層提供的服務完成的。相鄰層提供的服務幫助一 OSI 層與另一計算機系統的對應層進行通訊。一個 OSI 模型的特定層通常是與另外三個 OSI 層聯絡:與之直接相鄰的上一層和下一層,還有目標聯網計算機系統的對應層。例如,計算機 A 的資料鏈路層應與其網路層,物理層以及計算機 B 的資料鏈路層進行通訊。
是OSI吧!OSI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的縮寫,意為開放式系統互聯。國際標準組織(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了OSI模型。這個模型把網路通訊的工作分為7層,分別是物理層、資料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第一層:物理層(PhysicalLayer) 規定通訊裝置的機械的、電氣的、功能的和過程的特性,用以建立、維護和拆除物理鏈路連線。具體地講,機械特性規定了網路連線時所需接外掛的規格尺寸、引腳數量和排列情況等;電氣特性規定了在物理連線上傳輸bit流時線路上訊號電平的大小、阻抗匹配、傳輸速率距離限制等;功能特性是指對各個訊號先分配確切的訊號含義,即定義了DTE和DCE之間各個線路的功能;過程特性定義了利用訊號線進行bit流傳輸的一組操作規程,是指在物理連線的建立、維護、交換資訊時,DTE和DCE雙方在各電路上的動作系列。 在這一層,資料的單位稱為位元(bit)。 屬於物理層定義的典型規範代表包括: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等。 物理層的主要功能: 為資料端裝置提供傳送資料的通路,資料通路可以是一個物理媒體,也可以是多個物理媒體連線而成.一次完整的資料傳輸,包括啟用物理連線,傳送資料,終止物理連線.所謂啟用,就是不管有多少物理媒體參與,都要在通訊的兩個資料終端裝置間連線起來,形成一條通路. 傳輸資料.物理層要形成適合資料傳輸需要的實體,為資料傳送服務.一是要保證資料能在其上正確透過,二是要提供足夠的頻寬(頻寬是指每秒鐘內能透過的位元(BIT)數),以減少通道上的擁塞.傳輸資料的方式能滿足點到點,一點到多點,序列或並行,半雙工或全雙工,同步或非同步傳輸的需要. 完成物理層的一些管理工作. 物理層的主要裝置:中繼器、集線器。 第二層:資料鏈路層(DataLinkLayer) 在物理層提供位元流服務的基礎上,建立相鄰結點之間的資料鏈路,透過差錯控制提供資料幀(Frame)在通道上無差錯的傳輸,並進行各電路上的動作系列。 資料鏈路層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質上提供可靠的傳輸。該層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定址、資料的成幀、流量控制、資料的檢錯、重發等。 在這一層,資料的單位稱為幀(frame)。 資料鏈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SDLC、HDLC、PPP、STP、幀中繼等。 鏈路層的主要功能: 鏈路層是為網路層提供資料傳送服務的,這種服務要依靠本層具備的功能來實現。鏈路層應具備如下功能: 鏈路連線的建立,拆除,分離。 幀定界和幀同步。鏈路層的資料傳輸單元是幀,協議不同,幀的長短和介面也有差別,但無論如何必須對幀進行定界。 順序控制,指對幀的收發順序的控制。 差錯檢測和恢復。還有鏈路標識,流量控制等等.差錯檢測多用方陣碼校驗和迴圈碼校驗來檢測通道上資料的誤碼,而幀丟失等用序號檢測.各種錯誤的恢復則常靠反饋重發技術來完成。 資料鏈路層主要裝置:二層交換機、網橋 第三層是網路層(Network layer) 在計算機網路中進行通訊的兩個計算機之間可能會經過很多個數據鏈路,也可能還要經過很多通訊子網。網路層的任務就是選擇合適的網間路由和交換結點, 確保資料及時傳送。網路層將資料鏈路層提供的幀組成資料包,包中封裝有網路層包頭,其中含有邏輯地址資訊- -源站點和目的站點地址的網路地址。 如果你在談論一個IP地址,那麼你是在處理第3層的問題,這是“資料包”問題,而不是第2層的“幀”。IP是第3層問題的一部分,此外還有一些路由協議和地址解析協議(ARP)。有關路由的一切事情都在第3層處理。地址解析和路由是3層的重要目的。網路層還可以實現擁塞控制、網際互連等功能。 在這一層,資料的單位稱為資料包(packet)。 網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IP、IPX、OSPF等。 網路層主要功能: 網路層為建立網路連線和為上層提供服務,應具備以下主要功能:路由選擇和中繼;啟用,終止網路連線;在一條資料鏈路上覆用多條網路連線,多采取分時複用技術;差錯檢測與恢復;排序,流量控制;服務選擇;網路管理;網路層標準簡介。 網路層主要裝置:路由器 第四層是處理資訊的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第4層的資料單元也稱作資料包(packets)。但是,當你談論TCP等具體的協議時又有特殊的叫法,TCP的資料單元稱為段(segments)而UDP協議的資料單元稱為“資料報(datagrams)”。這個層負責獲取全部資訊,因此,它必須跟蹤資料單元碎片、亂序到達的資料包和其它在傳輸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危險。第4層為上層提供端到端(終端使用者到終端使用者)的透明的、可靠的資料傳輸服務。所謂透明的傳輸是指在通訊過程中傳輸層對上層遮蔽了通訊傳輸系統的具體細節。 傳輸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傳輸層是兩臺計算機經過網路進行資料通訊時,第一個端到端的層次,具有緩衝作用。當網路層服務質量不能滿足要求時,它將服務加以提高,以滿足高層的要求;當網路層服務質量較好時,它只用很少的工作。傳輸層還可進行復用,即在一個網路連線上建立多個邏輯連線。 傳輸層也稱為運輸層。傳輸層只存在於端開放系統中,是介於低3層通訊子網系統和高3層之間的一層,但是很重要的一層。因為它是源端到目的端對資料傳送進行控制從低到高的最後一層。 有一個既存事實,即世界上各種通訊子網在效能上存在著很大差異。例如電話交換網、分組交換網、公用資料交換網、區域網等通訊子網都可互連,但它們提供的吞吐量、傳輸速率、資料延遲通訊費用各不相同。對於會話層來說,卻要求有一效能恆定的介面。傳輸層就承擔了這一功能。它採用分流/合流、複用/介複用技術來調節上述通訊子網的差異,使會話層感受不到。 此外傳輸層還要具備差錯恢復、流量控制等功能,以此對會話層遮蔽通訊子網在這些方面的細節與差異。傳輸層面對的資料物件已不是網路地址和主機地址,而是和會話層的介面埠。上述功能的最終目的是為會話提供可靠的、無誤的資料傳輸。傳輸層的服務一般要經歷傳輸連線建立階段、資料傳送階段、傳輸連線釋放階段3個階段才算完成一個完整的服務過程。而在資料傳送階段又分為一般資料傳送和加速資料傳送兩種。傳輸層服務分成5種類型。基本可以滿足對傳送質量、傳送速度、傳送費用的各種不同需要. 第五層是會話層(Session layer) 這一層也可以稱為會晤層或對話層,在會話層及以上的高層次中,資料傳送的單位不再另外命名,統稱為報文。會話層不參與具體的傳輸,它提供包括訪問驗證和會話管理在內的建立和維護應用之間通訊的機制。如伺服器驗證使用者登入便是由會話層完成的。 會話層提供的服務可使應用建立和維持會話,並能使會話獲得同步。會話層使用校驗點可使通訊會話在通訊失效時從校驗點繼續恢復通訊。這種能力對於傳送大的檔案極為重要。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構成開放系統的高3層,面對應用程序提供分佈處理,對話管理,資訊表示,恢復最後的差錯等。會話層同樣要擔負應用程序服務要求,而運輸層不能完成的那部分工作,給運輸層功能差距以彌補。主要的功能是對話管理,資料流同步和重新同步。要完成這些功能,需要由大量的服務單元功能組合,已經制定的功能單元已有幾十種。現將會話層主要功能介紹如下. 為會話實體間建立連線、為給兩個對等會話服務使用者建立一個會話連線,應該做如下幾項工作: 將會話地址對映為運輸地址;選擇需要的運輸服務質量引數(QOS);對會話引數進行協商;識別各個會話連線;傳送有限的透明使用者資料;資料傳輸階段。 這個階段是在兩個會話使用者之間實現有組織的,同步的資料傳輸.使用者資料單元為SSDU,而協議資料單元為SPDU。會話使用者之間的資料傳送過程是將SSDU轉變成SPDU進行的。 連線釋放 連線釋放是透過"有序釋放"、"廢棄"、"有限量透明使用者資料傳送"等功能單元來釋放會話連線的。會話層標準為了使會話連線建立階段能進行功能協商,也為了便於其它國際標準參考和引用,定義了12種功能單元。各個系統可根據自身情況和需要,以核心功能服務單元為基礎,選配其他功能單元組成合理的會話服務子集。會話層的主要標準有"DIS8236:會話服務定義"和"DIS8237:會話協議規範"。 第六層是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 這一層主要解決使用者資訊的語法表示問題。它將欲交換的資料從適合於某一使用者的抽象語法,轉換為適合於OSI系統內部使用的傳送語法。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轉換資料服務。資料的壓縮和解壓縮, 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層負責。例如影象格式的顯示,就是由位於表示層的協議來支援。 第七層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應用層為作業系統或網路應用程式提供訪問網路服務的介面。 應用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 透過 OSI 層,資訊可以從一臺計算機的軟體應用程式傳輸到另一臺的應用程式上。例如,計算機 A 上的應用程式要將資訊傳送到計算機 B 的應用程式,則計算機 A 中的應用程式需要將資訊先發送到其應用層(第七層),然後此層將資訊傳送到表示層(第六層),表示層將資料轉送到會話層(第五層),如此繼續,直至物理層(第一層)。在物理層,資料被放置在物理網路媒介中並被髮送至計算機 B 。計算機 B 的物理層接收來自物理媒介的資料,然後將資訊向上傳送至資料鏈路層(第二層),資料鏈路層再轉送給網路層,依次繼續直到資訊到達計算機 B 的應用層。最後,計算機 B 的應用層再將資訊傳送給應用程式接收端,從而完成通訊過程。下面圖示說明了這一過程。 OSI 的七層運用各種各樣的控制資訊來和其他計算機系統的對應層進行通訊。這些控制資訊包含特殊的請求和說明,它們在對應的 OSI 層間進行交換。每一層資料的頭和尾是兩個攜帶控制資訊的基本形式。 對於從上一層傳送下來的資料,附加在前面的控制資訊稱為頭,附加在後面的控制資訊稱為尾。然而,在對來自上一層資料增加協議頭和協議尾,對一個 OSI 層來說並不是必需的。 當資料在各層間傳送時,每一層都可以在資料上增加頭和尾,而這些資料已經包含了上一層增加的頭和尾。協議頭包含了有關層與層間的通訊資訊。頭、尾以及資料是相關聯的概念,它們取決於分析資訊單元的協議層。例如,傳輸層頭包含了只有傳輸層可以看到的資訊,傳輸層下面的其他層只將此頭作為資料的一部分傳遞。對於網路層,一個資訊單元由第三層的頭和資料組成。對於資料鏈路層,經網路層向下傳遞的所有資訊即第三層頭和資料都被看作是資料。換句話說,在給定的某一 OSI 層,資訊單元的資料部分包含來自於所有上層的頭和尾以及資料,這稱之為封裝。 例如,如果計算機 A 要將應用程式中的某資料傳送至計算機 B ,資料首先傳送至應用層。 計算機 A 的應用層透過在資料上新增協議頭來和計算機 B 的應用層通訊。所形成的資訊單元包含協議頭、資料、可能還有協議尾,被髮送至表示層,表示層再新增為計算機 B 的表示層所理解的控制資訊的協議頭。資訊單元的大小隨著每一層協議頭和協議尾的新增而增加,這些協議頭和協議尾包含了計算機 B 的對應層要使用的控制資訊。在物理層,整個資訊單元透過網路介質傳輸。 計算機 B 中的物理層收到資訊單元並將其傳送至資料鏈路層;然後 B 中的資料鏈路層讀取計算機 A 的資料鏈路層新增的協議頭中的控制資訊;然後去除協議頭和協議尾,剩餘部分被傳送至網路層。每一層執行相同的動作:從對應層讀取協議頭和協議尾,並去除,再將剩餘資訊傳送至上一層。應用層執行完這些動作後,資料就被傳送至計算機 B 中的應用程式,這些資料和計算機 A 的應用程式所傳送的完全相同 。 一個 OSI 層與另一層之間的通訊是利用第二層提供的服務完成的。相鄰層提供的服務幫助一 OSI 層與另一計算機系統的對應層進行通訊。一個 OSI 模型的特定層通常是與另外三個 OSI 層聯絡:與之直接相鄰的上一層和下一層,還有目標聯網計算機系統的對應層。例如,計算機 A 的資料鏈路層應與其網路層,物理層以及計算機 B 的資料鏈路層進行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