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是月兒吖

    漢服:漢民族傳統服飾,首先它是一件漂亮的服飾,再次它是漢族民族服飾,為什麼要穿它,就是不想民族大合照的時候,其他55個少數民族穿著自己的民族服飾,而漢族卻穿著體恤衫,短褲!僅此而已。

  • 2 # 南風文化茶坊

    很多年輕人都喜歡穿漢服,說得好聽點叫招搖,說得難聽點叫無知。穿上漢服就是文化人?不然,穿漢服不等於有文化,更不等於弘揚傳統文化。

    穿漢服其實是商人掀起的一股風,被不明就裡的年輕人和家長跟風了。

    商人為了賣漢服於是說是弘揚漢族傳統文化,一些國學培訓班的個體老闆為了招生也為了賣漢服給學生,更是把自己包裝得像是從幾千年前穿越過來的。

    但他們真的懂漢服,真的懂國學嗎?否,只能說他們一知半解。

    大家不知道的是,現在年輕人穿的漢服經過修改,已經和幾千年前的完全不一樣了,只能說是含有漢服元素的服裝,或者叫仿漢服。

    時代在不斷進步,科技文化水平也在不斷提升,服裝也是。現代服裝無論是從舒適度還是美觀上都已經遠遠超過幾千年前的漢服。漢服早已不適合現代潮流,年輕人被商人誘惑,穿著仿製的幾千年前的不合時宜的服飾卻以為美,恰恰是無知的表現。

    當然,漢服在當時是進步的,不僅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也充分提現了中華民族的禮儀文化,對於研究和再現幾千年的文化現狀和發展很有意義,但漢服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因此,在適當的場合穿不僅美還有意義,但不能不顧場合的亂穿。穿著漢服上街,和當年的一些小青年染著紅色的綠色的頭髮在大街上招搖,以為自己時髦性質是一個樣。

    穿漢服不等於有文化,有文化的人不會張揚不會穿奇裝異服,更不會不懂裝懂地以為自己有文化。(南風)

  • 3 # 尼古拉斯憶心

    其實當任何一個事物的正道沒有得到匡扶,就會出來各種各樣的流派去解讀甚至利用它的概念,也就是很多附漢外道就會湧現,這也許是很多人反對漢服復興的一個原因。事實上,不只是漢服,很多人是正因為不知道僅限道聽途說或一知半解,才會反對。要反對某事物,還應當先去了解,而不是被“拉低印象分的腦殘粉”影響判斷。

    很多人反對漢服,只是因為漢服愛好者在宣揚過程中出了問題,比如妄自代表漢族。

    不久的將來,穿漢服也會變成時尚。雖然現在也是時尚,但比較小眾。整個社會的包容度會上升,對於漢服的接受度當然也會更高,畢竟這已經不是一個你穿奇裝異服就會被打死的年代了。希望有一天穿著漢服走在路上不會再有人問,而是淡然,那就夠了。

  • 4 # 快樂de田野

    覆水難收。

    傳統文化雖好,但在揚棄上,沒有做到與時俱進,為新時代的人們所用,這是一件十分令人痛心的事情。好多有識之士呼籲、行動,試圖用各種方式,予以儘可能地挽回,但從目前情況看,無力迴天。

    包括在少年兒童中推行國學經典誦讀,包括年輕一代穿著漢服……

    可大家似乎始終沒能搞明白一個問題,那就是,傳統文化的生命延續,頂頂要緊的是,與現代文明的交融,在碰撞中實現交融。其實就是我們的老一代人口中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是在繼承中發揚光大。這其中,繼承是首要的。沒有繼承,何談光大。

    所以說,年輕人著漢服等一系列看似不合時宜的舉動,實際上是對傳統的一種敬畏,一種宣示,無可厚非。

  • 5 # 長源一一

    喜歡穿你就穿,不用找那麼多的說道。穿衣最早就是為了禦寒防凍遮羞擋醜,根據實際情況有什麼用什麼而已。只是後來慢慢富足了,才有了染色樣式材料的講究和要求,這就是所謂的生活文化,其實就是一種活法。不是說漢族人多就一定優於其它族類,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就是相互交融共同進步,由於地域的限制形成了早和晚的時間差距。所有的文化共識來源於人們對自然世界的認識和發現。

  • 6 # 歪芽

    漢服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很值得推崇的,對於年輕人而言,不光是漢服好看這麼簡單,漢服能夠體現的意義是一種文化的象徵。

    很多人說漢服穿起來比較繁瑣,而且不便於日常生活和工作,說到底,還是不夠熱愛

    年輕人喜歡追求自己熱愛的東西,同時也能標榜自己的個性,精緻而又有特殊含義的漢服,顯然已經成為當下時尚的代名詞,趕潮流,追時尚,不僅是年輕人的愛好,還是不同年代人的共同愛好,漢服如此精緻好看,誰又忍心拒絕。

    一套漢服,一般價格在300到五百之間,貴的則要上千一套,而名氣大的品牌,一套漢服可達上萬,對於部分年輕人而言,價格可以選擇自己能夠接受得了的,不能為了追求品牌而消費太高的漢服,畢竟會對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

    有一些場合不太適合穿漢服出席,比如商務談判,又或者參加很正式很重要的會議,不是說漢服不夠正式不夠嚴肅,相反,最能場合轉換的就是漢服,只是,目前漢服的興起還是小區域,某些場合還是以現代裝的國際標準為主比較好。

    所以,年輕人在看到有人穿漢服出現在各種場合時,理應順應潮流的變化,認同這種時尚,認同這種復興,美好的東西,是沒人會去拒絕的

  • 7 # 古代文化常識

    關於漢服復興的問題,我並不贊同非要跟傳統文化復興,民族意識復興等等內容掛鉤。

    年輕人單純從審美角度來對待就足夠了。

    解答這個問題之前不妨想幾個問題。

    第一問題,漢服為什麼在歷史上會被淘汰?

    淘汰原因之一,痛苦的民族融合過程中國,漢服被外族的服飾取代。

    春秋戰國時期,著裝和禮儀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那個時候基本上給漢服做出了基調,並且樣式、穿著規則、飾品規則都有了詳細的明確性指導。

    從漢代一直到魏晉南北朝,迎來了一次重大的民族融合,服飾也跟著發生變化。非漢族的民族在不斷奪取政權的同時也把他們的文化帶入中原,產生服飾上的融合。

    這些融合有被動的也有主動的,被動就不說了,主動的一面是為了更方便日常生活。

    到了宋遼金元,又一次民族大融合。傳統漢族服裝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習慣了騎馬打仗的北方人,把更緊湊型的服飾特點帶來了中原。

    這仍然不算什麼,最大一次變化是西方文明衝擊東方文明的時候,西化的服飾已經逐漸成為了主流。

    當然,特殊時期批判小布爾喬亞和帝王將相四舊風的時候,連旗袍都沒有人再敢穿了。全國服裝一度趨於同款同色......

    不管歷史上出於何種原因發生的變化,最終服裝還是朝向更保暖更方便更美觀的大方向發展。

    淘汰的原因之二,實用性越來越差。

    漢服唐裝雖然好看,但是實在不方便日常穿著。而且,最現實的問題,漢服在古代根本沒有畫卷中的仕女穿出來那麼好看。皇宮大內,有基本的保暖設施還可以,民間要加上大棉襖二棉褲的時候,那場面就很酸爽了。

    第二個問題,穿回漢服的動力是什麼?

    我認為動力之一是古裝劇盛行。古裝劇的服裝、美工,可以根據一些史料再加上更多的自我審美,設計出讓現代人認為是古裝的漢服唐裝,加上俊男靚女的演員演繹,很多年輕人不自覺地就把自己代入到理想的情境當中去了。

    如果以追求美的角度來看待穿漢服,毫無可指責之處,畢竟穿上色彩濃豔飄飄如仙的衣服很漂亮。但是硬是與民族意識復興扯上關係,那就算了。

    民族融合是歷史的趨勢,單純強調漢服,認為穿上漢服就有了民族自豪感,有點自欺欺人。漢朝在歷史上是強盛過,也沒強過唐,那就穿唐裝引自豪感嗎?但是大唐強盛,疆土面積還是不如清,那就穿回馬褂嗎?且不說馬褂是不是滿族服飾,馬褂不好看吶。

    最近有新聞說,東北某地有人仍然梳辮子穿黃馬褂,自稱為愛新覺羅後裔。顯然是譁眾取寵,被世人恥笑。

    如果是以這種心態穿古裝,趁早就算了吧。如果單純是為了美,我是支援穿歷朝歷代出現過的服飾。

  • 8 # 方外雅肆

    如今我們穿漢服不是為了復古,為了回到以前的封建社會,為了拍幾張照片,或博人眼球,而是希望漢民族傳統服飾能夠得到傳承。“衣冠上國”不再只是出現在歷史的洪流中。

    知來處,方可明去處。

    往後,在一些適當場合,我們也可以穿自己的民族傳統服飾。日本有和服、北韓南韓有韓服、印度有紗麗,而中國有漢服。也讓外來的賓客能入鄉隨俗感受中國漢民族傳統服飾的魅力。

  • 9 # 紫禁城文化

    尊古不泥古,傳承精神不傳承形勢,要有胡服騎射改革之舉。存在即是合理,喜歡的就可以穿,當然希望更多的人穿民族服裝。

  • 10 # 路過風景4

    漢服會受很多人的歡迎,說明它符合很多人的審美。也說明我們華人越來越自信,越來越瞧得起我們的傳統文化了。至於漢服我絕得說到底,只是一種衣著風格,只要大家喜歡都可以穿著。就是簡單的穿衣服而已。不用扣上種種道德帽子或者非要說出個什麼文化內涵和文化高度,就是大家喜歡就拿來穿著,就可以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快速搜尋Google Drive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