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收藏小齊哥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無規矩不成方圓,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家是最小國,作為一個家庭,必須要有家規,但凡是歷史名人,他們都很注重家規。

    所以我說必須講家規。

  • 2 # 天下伴我行

    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就是指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法律,一個家庭有一個家庭的規矩;這個家庭的規矩就相當於國家的法律。孟子曰:“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一個家庭要想興旺發達,做人做事都要懂得講規矩。家人違背家規就要像國民觸犯法律一樣受到處罰。

    習近平總書記在曲阜考察時強調,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離不開家風的傳承。家風是指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也就是說一個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圍即構成了家風。顧名思義,家風就是一個家庭的風氣、風格與風尚。家規是指一個家庭所規定的行為規範,一般是由一個家族所遺傳下來的教育規範後代子孫的準則,也叫家法。換一句話說,當一個家庭的家規、家訓形成家庭的公眾行為習慣即構成了家風,家風也就是一個家庭或一個家族的家文化。

    今天看電視,中央電視臺記者在全國包括海外隨機採訪,上至八十歲的梅蘭芳大師的兒子梅葆玖,下至鄭州一家幼兒園的兒童,問的問題就是:你的家風家規是什麼?大家的回答有吃虧是福、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尊老愛幼等等。從這些回答中我欣喜地看到了中華傳統文化不僅是煥發出勃勃的春意,而且已經開始在下一代的小夥伴中生根萌發。家庭環境對人的影響作用很大,人們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裡的“朱”和“黑”就是指所處的環境。接近什麼樣的環境,就會被什麼樣的環境所“燻漬陶染”。《顏式家訓·慕賢》中說:“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意思是,與好人在一起,就像是走入了放有芝蘭的屋子,時間一久,自己也會帶有香氣。與壞人在一起,就像走入了賣鮑魚的市場,時間一久,自己也會帶上臭味。”昔孟母,擇鄰處”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當年孟子的母親之所以要帶著兒子三次搬家,就是為了選擇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實踐證明,孟母的做法是十分正確的,現代的家庭如果無法為子女教育創造出良好的教育環境的話,也要選擇一個有利於子女健康成長的環境。不然就會出現“白砂在涅,與之俱黑”的結果。

    家風、家訓、家規對一代又一代人的影響是非常深遠而久遠的。據說,美國康乃狄克州有個叫嘉納塞·愛得華的人,由於他所建立的講究道德注重修養的家風,使得他的家族在長達兩百年的時間裡,八代人中沒有一個被關、被捕、被判刑的。而同一時期,在紐約州的馬克思·朱安家族,由於家風敗壞,一百年時間裡的八代人中,竟有300多人成了乞丐,400多人酗酒滅亡,63人被判徒刑,7人被判死刑。可見家風和家規具有一定的承傳性,它有時甚至要影響幾代人。所以,要想進行家庭教育,不可不建立起一個良好的家風、家訓、家規。

  • 3 # ?!

    看見這個問題首先想到的就是“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這是一句古話。

    我和大多數人的想法是一致的,家規一定是要有的,而且很重要。

    舉例說:小時候父母教育我們要尊老愛幼,上學後老師說要團結同學,成人後身邊也會 有前輩、師長對我們有各種要求和規定等等。這些有的是出於禮貌,有的是法律法規 的規定,但總的來說都是對我們的約束,其目的就是“人生行為準則”,現在的話說建立“三觀”。

    那麼家規也是其中之一,作用也是讓我建立完善健康的“三觀”吧。

    但是當我看見這個問題時,仔細想了一下,我自己家族中並沒有留下明確的家規或文字家訓。想想可能很多人都是和我一樣的吧。

    那麼為什麼還說家規是重要,但很多又沒有文字,家規又是如何體現和傳承的呢。

    具體應該分幾個方面吧!

    1、言傳身教

    這個是最常見的,也是最重要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大多數人都是模仿父母長輩的方式不斷嘗試和學習。包括生活習慣,言談方式,有時思維邏輯都會受到影響,在生活中言傳身教家規也就在其中籠統的形成,這種關係更像是契約精神一樣,長輩們要求的和未明示的界限並不是很清晰,所以掌控因人而異,會有些許差別。

    2、讀書教育

    在長輩們諄諄教誨之後,所受的教育也是起到很大作用的。

    比如說《大學》、《論語》、《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這些書記中涉及很多做人的道理,也有很多家庭把其中某一部分摘抄出來作為自己的家規家訓。

    就在長輩們的影響和自身學習中家規就逐漸並且籠統的形成了。很少會有人硬性規定家規是什麼,可又像是很深刻的刻在心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發泡膠固化後出現脆化是怎麼回事?是不是質量不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