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糊塗62966634

    在義字當頭的古代,關羽被封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他集儒雅,神威,義重,英靈於一身。古人推崇的“士為知己者死”就是說的信陵君,信陵君為了魏國,為了姐姐,為了朋友,他決定鋌而走險,帶著三千門客,百乘之兵去救趙國。所以這就是他們備受一些人推崇的理由。

  • 2 # 有熊白式

    之所以關羽和信陵君備受大家遵從,首先我們需要提到一句話,叫做“仁義禮智信”。相信這句話大家並不陌生,這句話就是儒家的五常,也是為人的五種道德。

    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由董仲舒將孟子的四言發展成了五常。而之後的兩千年左右時間裡,儒家一直是官方學說。儒家學說的觀念一直到現在都深深的影響我們。而在這種情況下,符合儒家道義的故事自然也能大家傳頌。

    首先說關羽,關羽在古代的地位一方面是因為《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廣泛流傳,使廣大人民對於他的認知度和傳頌度很高。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歷朝歷代皇帝為了加強統治,表彰關羽的義薄雲天,而為關二爺加了很多稱號。這裡稱號太長,我就不列舉了。

    實際到現在為止,很多人對關羽的認知也是從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這些故事中熟知的。

    而信陵君魏無忌的故事最為經典便是竊符救趙了。這個故事體現出了信陵君的大局觀和他義勇智的特性,能較好的提現五常的含義,所以被大家廣為流傳。

    而由於信陵君禮賢下士,急人所困,頗有俠義之風,又曾兩次擊敗秦軍,挽救了趙國和魏國滅火局勢。在春秋戰國輕俠盛興的年代,信陵君就是一塊金字招牌。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信陵君得勢之時,也曾做出過錯誤的決定,但由於其知錯能改,對下屬的信任也為他本人增添了一筆重墨。

    這也是後世對於信陵君充分認可的原因。

  • 3 # 五嶽獨尊—泰山

    在很多地方,我們都可以看到有人在身上紋著關公,或者家裡面供奉著關公,由其在香港,基本上出來混的都會拜拜關二爺。事業有成的人也會拜拜關二爺!

    在三國中,關羽是三國著名將領,位列蜀漢“五虎上將”之首。

    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

    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

    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

    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當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

    三國名將的關公,可以說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毫無建樹。

    可是,關羽那充滿英雄傳奇的一生,卻被後人推舉為“忠”、“信”、“義”、“勇”集於一身的道德楷模,併成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士農工商廣泛頂禮膜拜的神聖偶像。

    關公最講“忠、義、信、智、仁、勇”,人人都佩服他。

    黑社會拜關公:是因為關公是忠義的保護神,黑社會講求的是秩序,長幼尊卑有別,對首領要忠誠有義氣,遵守道上的規矩,所以尊關老;

    商人拜關公:關二哥是誠信仁義的象徵,無論是生意人之間還是顧客與商人之間都需要有誠信和仁義作基石,還有就是關二哥是武財神,拜他老人家當然是希望可以財源廣進,富達三江了。武財神上馬辟邪安基業,下馬迎賓招財運。

    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五文昌

    史不想瞞今天來跟大家說說為什麼關羽將軍倍受後人追捧?關羽,乃是三國時期的著名歷史人物,山西解良人,後與具有皇家血統的漢室宗親劉備焚香叩拜,成為桃園三結義的二弟,其人臥蠶眉、丹鳳眼,面如重棗,五綹長髯,身長九尺,威儀萬方,乃是三國時期蜀漢的五虎上將(關張趙馬黃)之首,手使青龍偃月刀,胯下赤兔胭脂馬,有萬夫不當之勇,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真乃一世豪傑。

    人們之所以追捧關二爺,就是因為他的忠義千秋,大義凜然,面對金錢、爵位的誘惑,絲毫不改初衷,一直追隨他的大哥劉備征戰魏、吳,不僅戰功赫赫、威名遠播,還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傳說。想當年,劉備敗走當陽、夏口,關二爺被圍困在小土山,曹孟德指派來勸降的張遼張文遠敬重二爺的忠義,坉土山約三事,帶著長嫂兩位夫人降漢不降曹,雖然曹孟德愛其人品武藝和矢志不渝的忠貞追隨,上馬金下馬銀的伺候,還奉送了“漢壽亭侯”的尊榮爵位,但關二爺絲毫不為所動,依舊斬顏良、誅文丑,報了曹公知遇之恩,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依舊去追隨他的落魄大哥劉備,被譽為千古美談。

    關二爺的忠義在那個年代絕對是人中楷模,也被奉為千古忠義第一人。後來,由於各個朝廷的大肆宣揚和忠君需要,關二爺就被捧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因為社會上計程車子才人,大都登高望遠、得隴望蜀,幻想著有朝一日能夠躋身高貴,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成為眾人景仰的座標,但忠誠度卻大打折扣。

    史不想瞞經查閱滿清以前,嶽武穆一直被尊為武聖人,是個民族英雄,也是後來者眼中絕對的大英雄。但滿清入關,一些漢人和滿清勢不兩立,反滿抗清一直延續了一百多年,滿清也被視為外族,和漢人勢同水火,滿清為了籠絡人心,也為了大清的百年基業,不得已摒棄了抗禦外侮的嶽武穆,請來了忠義千秋的關二爺,尊奉為武聖人,榮享太廟,萬世香火,也是為了依仗關二爺的忠義,來收買、邀寵人心,以期達到長治久安、天下太平的目的。如此這般,關二爺就正式被加封為武聖君,一直延續至今。其實人們的心目中,也確實敬重有情有義有擔當的關二爺,尤其是他的忠,甭管是否愚忠愚孝,仍然備受推崇,自然水漲船高,就成為了忠君愛民的典範和標杆兒。

    關於信陵君其人,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是這麼介紹的:“信陵君,魏公子無忌者,魏武王之少子,魏安僖王之異母第也!戰國四公子之一。”

    戰國四公子者:趙之平原君、魏之信陵君、齊之孟嘗君、楚之春申君,此四公子皆以養士三千而聞名。在戰國四公子中餘最欽佩者,魏之無忌也。公子無忌之所以讓人欽佩,在於他的禮賢下士,任人為賢,重情重義,在於他的言必信,行必果。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可以透過以下幾個事例來佐證:

    一:禮賢下士--東門迎候贏於上賓,傳美名於天下。

    信陵君之所以與其他幾位公子有所不同,是在不他不僅善於養士,而且更重於禮賢下士。關於這點,從他禮遇候贏的事例中就可以很好的看出。

    候贏何許人也?魏國都城大梁城東門的一個年邁七十的門吏罷了!因為賢能故為信陵君所知,而對於這樣一個小小的門吏,貴為魏公子的信陵君為求一賢,不惜親自屈尊駕車到東門去誠聘候贏,而且上車的時候還有意讓候贏居尊坐,自己親自為候贏駕車,駛往魏府。對於這樣的禮遇,可謂是世間罕見,或許除了後世劉備的三顧茅廬可與之相比,在待人之誠方面,世間難尋其二。

    其實候贏也絕非等閒之輩,當信陵君的車隊路過大梁東市的時候,他故意讓信陵君把車停下,說是要到東市去見一個朋友,叫信陵君在車上等他回來。對於候贏看似傲慢的要求,信陵君很爽快的答應的,並且耐心地在車上等候贏回來。其實候贏之所以要這麼做,他是在用自己的傲慢無禮為信陵君贏得聲譽、贏得民心。當他去東市會見自己的朋友,是有意把信陵君涼在一邊,他是想看公子的反應如何,若公子此時仍恭恭敬敬地在車上耐心地等他,那麼公子就會在人們的心目中贏得禮賢下士的美名,到那時各國的有才之士就會慕名而來,為公子為魏國所用。而一切也真如候贏所希望的那樣,當他去會見自己的朋友朱該後,信陵君依然是恭恭敬敬地在車上等他回來。試問在這個世界上還能找到第二對這樣的主僕不?

    信陵君用他的真誠打動的候贏同時也贏得了天下民心;候贏用他的傲慢無禮成就了信陵君併為他贏得了聲譽。

    二:竊符救趙--言必行,行必果,方顯男兒本色。

    信陵君不僅待人真誠,而且在對待朋友方面也是言必信,行必果,急人之急而先急。這從他竊符救趙一事中就足以看出。

    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以趙國的慘敗而告終,秦軍進而兵圍趙都邯鄲。當趙都被秦軍所圍時,以趙相平原君趙勝為代表的趙國重臣,此時採取了合縱抗秦的外交戰略,他們派人遊說楚、魏、齊、燕等國,希望這些國家能夠派援兵救趙國與險境,共同對抗強秦。當趙國的使臣到達魏國的時候,剛開始魏王還答應派兵十萬援助趙國,共同抗秦。然而沒過幾天魏王忽然就反悔的,不打算援助趙國了,而且還令已經出發的十萬大軍在黃河北岸的安陽停了下來,對秦趙邯鄲之戰採取觀望態度。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魏王改變主意了呢?原來是秦王聽說魏王準備派兵增援趙國,於是就派人到魏國去恐嚇魏王,秦使對魏王說到:若是大王非要不聽秦王的勸告去援助趙國的話,那麼待我們大王把邯鄲拿下來以後,下一個目標就是你們大梁了!魏王本來就是一個膽小的人,聽了這話自然是不敢在派兵援趙了。

    然而當平原君知道魏王改變主意的訊息後,很是著急,因為他知道,如果魏國的援兵不來,僅憑趙國一己之力,是很難戰勝強秦的。這時他想到了自己的好妹夫信陵君,餘是就派人去找信陵君幫忙,並教使者對信陵君說道:“我之所以與公子結為秦晉,是因為我認為公子是一個忠義之人,如今趙國有難,而公子卻袖手旁觀,難道這就是公子的作風嗎?公子不看在我的面子上,也應該看在您姐姐的面子上幫幫趙國啊!趙國若是為秦所滅,那麼秦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你們魏國了,唇亡齒寒,還望公子三思。”聽了這話,信陵君心裡挺不好受的,唇忘齒寒的道理他又何嘗不知道呢!可是他已經去勸過魏王好幾次了,利害關係也說了,可是魏王就是不發兵,他也沒辦法啊!想到這裡,或許此刻信陵君的眼瞼已經溼潤了,然而為了朋友,為了姐姐,為了魏國,他決定鋌而走險,帶著自己的三千門客,百乘之兵去援助趙國。當信陵君的車隊路過東門時,他想起了候贏,於是就停下車,專程去拜訪候贏去了。可是奇怪的是,當公子見到候贏後,候生卻一言不發,臨走的時候連一句送行的話都沒有。當信陵君的軍隊東出城門之後,一路上他越想越奇怪:我平時待候贏不薄啊!可為什麼走的時候連一言半詞都沒留下呢?他定然是有什麼話要說,於是又帶領車隊奔東門而回。此時候贏早已現在東門外等待信陵君的歸來,因為他知道,信陵君若不把事情問個清楚明白,他是不會就這麼離去的。當兩人再次見面的時候,我真不知道面對愛情此景,他們的內心是作何感想的,或許唯有他們自己清楚明白。

    再次相遇之後,候生這回是開門見山地跟信陵君講解當今形勢,他對公子說道:“方今天下,秦強而六國弱,若已魏之私力抗衡於秦,絕非秦之對手,唯有聯合六國之力以拒秦,方能勝秦。而今趙都邯鄲被圍,我們若不救之,趙國必亡。而僅憑公子一己之力救秦,此無疑於是以卵擊石,自取滅亡。唯有調動大王的十萬大軍方能救趙,除此別無他法,據我說知,公子您曾有恩於大王的寵妃驪姬,若求她幫忙,她一定答應。到時讓她在大王熟睡的時候竊得兵符,公子隨即北上安陽,調動晉鄙軍救趙,若晉鄙肯交出兵權從之固然好,若不從,可使人將起當場擊斃,奪得兵符。而此人者,真是在下的好友朱該,此人力大無窮,勇猛過人,現正隱居於東市,只待公子前去。當公子奪得兵符,援兵就趙之時,老朽則會北向而刎,以報公子的知遇之恩……”聽到這裡,此時信陵君已聲淚俱下,不知道還說什麼的好,或許這就是古人說推崇的“士為知己者死吧!”人生在世,又有什麼能比得一知己更高興的事呢?後面的故事也真如候贏所預料的那樣:信陵君求驪姬竊魏王兵符於臥榻,尊候贏之囑,會朱該於東市,調晉鄙軍於鄴城,晉鄙不從,朱該當場擊斃之,奪其兵符,待一切準備妥當之後,方率兵北上救趙。

    公元前258年,趙國在楚、魏援軍的幫助下,裡應外合,對秦軍實行內外夾擊,最終打敗秦軍,邯鄲之圍遂解。

    從竊符救趙一事足可以看出信陵君的為人:言必信,行必果;急人之急而先急;做事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個人得失。或許也真是如何,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信陵君是四公子中唯一一個在各諸侯國中享有崇高聲望的人,緣於此,“魏因有公子在,諸侯不敢侵,十餘年相安而無事”。

    三:智高人膽大--率五國之師伐秦,兵威函谷關,復失地千里。

    竊符救趙之後,信陵君害怕回國之後會被魏王怪罪,故便在趙國一住就是十年。十年異國他鄉的生活,我不敢想象對了一個堂堂的魏國貴公子來說,這十年意味著什麼,然而十年的等待總算是換來了魏王的回心轉意,十年之後信陵君歸魏,被魏王拜為相國、大將軍、上卿,執魏國牛耳,一時間成為了魏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貴。

    如今貴為魏相了,按理說功名已成,就應該好好地享受生活了,可是信陵君卻一天都沒有閒著,他得趁著自己如今大權在握,盡己所能,為魏國爭得更多的生存空間,以使魏國能在七雄爭霸中立於不敗之地。而要為魏國贏得生存空間,就內而要言自身的改革是必須的,而對外呢?儘量的去削弱強秦的實力則知擺在信陵君面前的一件很棘手的事。因為他知道,方今天下,雖名為七雄爭霸,而實則是秦國一家獨大,若不削弱秦國的實力,以至使七雄保持儘量均勢,那麼今後魏國乃至六國很難拜託為秦所滅的命運。可知他又知道,若僅憑魏國一國之力,是很難和秦抗衡的,唯有聯合山東六國之力,方能在抗秦中取得優勢。為此,信陵君透過自己在六國中的聲望和信譽,對山東六國採取了強大的外交攻勢,在信陵君的遊說下,楚、燕、韓、趙四國答應聯魏抗秦。

    公元前247年,信陵君無忌率燕、趙、韓、楚、魏五國之師擊秦,秦軍遭到致命打擊,節節敗退,秦所征服的河內之地盡失,又復退兵至河外陝、華二地。五國之師在信陵君的帶領下,直撲秦之東大門函谷關而來。而此時的秦王子楚呢!在如此慘敗的打擊之下,子楚感到沒有顏面去見列祖列宗,心火上焚,在加上原本體質就不好,很快就兵倒了,沒多久就奄奄一息了。秦莊襄王三年(前247)五月,子楚帶著滿腔噴概撒手人寰,將大秦江山仍給了他年僅13歲的兒子贏政。

    可以這麼說秦王的直接死因,是因為受不了為信陵君所慘敗的打擊,“一氣而亡的”。但不管怎樣說,在這次西征中,五國之師取得了大勝,秦軍慘敗,丟城失地,國君喪命,這一切的一切都是與信陵君的傑出指揮分不開的。試問在戰國爭霸中,還有那次戰役能和這次相比,讓秦軍敗的如此之慘?沒有。

    自古以來,凡功成名就者,需急流湧退方能保全性命於亂世,壽終正寢。在這點上做的最好的可能也只有范蠡了!“狡兔死,走狗烹。良弓藏,謀臣滅。”范蠡是深知此理的,當他輔助越王勾踐復國滅吳後,他並未因留戀高官厚碌而貪戀權貴,而是及時功成身退,因為在這麼多年與越王勾踐的共處中,他深知勾踐是一個只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的人。范蠡是全身而退了,可信陵君呢?未能明白這個道理,當他率五國之師伐秦大勝歸來之後,隨著權勢、聲望的不斷提高,引起了魏王的不滿和猜忌,後來信陵君雖仍貴為魏相,卻不再得到魏王的信任與重用了,或許後來信陵君也明白了其間的道理,故每天也就只能在鬱鬱寡歡中借酒澆愁………幾年之後信陵君帶著未能振興魏國的遺憾離開了人世……

    對於信陵君的一生,可以用“精彩”和“絢爛”來作答,而其間又帶有幾分壯志未籌的憂傷。

  • 4 # 義陽天樂

    關羽和信陵君都是古代忠義人物的典型代表,是人們對於美好品德的追求和嚮往,是古代正統思想樹立的典型人物代表。相對來說關羽在民間流傳度更廣,關羽的故事傳說也更多,戰國四公子之一信陵君魏無忌作為更久遠時期的忠義化身影響力則被後來者關羽淡化。

    信陵君戰國四公子之一,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各種學說思想碰撞,信陵君魏無忌是政治正確的代表,作為戰國時期的任務代表,他的故事帶有很多的傳奇色彩。魏無忌在魏安王繼位時正式登上歷史舞臺,當時被封為信陵君。歷史上,信陵君是和“竊符救趙”相連的。這個婦孺皆知的故事充分體現了信陵君不顧個人安危救之與危難之中,急人之困的義勇。魏王畏懼秦國而不敢出兵救趙,信陵君則帶著三千食客前去支援,就算是自不量力,他的精神是令人讚賞的。再後來隱士侯贏幫他謀劃,力士朱亥助其奪帥,帥軍救了被圍困的趙國。

    關羽是我們大家所熟知的人物,關於他的故事更是在流傳於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一代代在民間流傳。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刮骨療毒……

    關於信陵君和關羽的故事,不管傳奇也好,真也好假也好,都是美好品德提現,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寄託,對美好的嚮往,對於英雄主義的崇拜。

  • 5 # 歷史逸事

    他們兩人能成為華人的信仰,因為在他們身上完美體現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仁義禮智信”的人倫典範,為後世做出了楷模。

    分別談具體些吧。

    信陵公子魏無忌,被譽為“戰國四公子之首”,絕不是空穴來風。他“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無論是高貴的,低賤的,包括看門老大爺,菜市場小販,屠戶,酒鬼,賭徒,公子都願意跟他們交往,而趙國有了危難,他就算豁出性命也要去幫忙,這就是個在道德方面毫無瑕疵的翩翩君子。換句話說,信陵君是當時那個時代的道德偶像。

    漢高祖劉邦的偶像就是信陵君,經常去祭拜他。

    我們千萬不能低估道德在華人心中的位置,它非常重要。

    我們現代治國方略也是“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可見道德對對華人及對國家的影響。

    再來談關羽。

    他對後世的影響更為深遠。

    關羽,祖居河東郡解(今山西運城市解州),屬中原地域,是漢蜀名將,初為漢民族所崇尚的忠義英雄,後其忠義精神為歷代統治階層所推崇,誠信精神被商界奉為經商信條,禮、仁、智為儒家尊為人倫典範,勇武為平民所敬仰。歷經頂禮膜拜,終演變為威震華夏的中華武聖。

    “當時義勇傾三國,萬古祠堂遍九州 ”,“廟宇盈寰中,姓名走婦孺”。

    凝聚在關羽身上而為萬世共仰的忠、義、仁、勇、禮、智、信,蘊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理想,滲透著儒學的人倫精義。

    經近兩千年的推崇已形成華夏民族道德範圍內的楷模。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們敬關公,拜關公,實質上推崇和信仰的是一種精神寄託,一種所有華人的美好願景,這種精神和願景由抽象而逐步完善,因關公而具體,進而凝聚積澱為一種信仰文化。

    對關公共同的信仰增強了整個華夏民族的認同感,在一定意義上強化並凝聚了民族精神,這是任何外來宗教信仰民俗無法替代的。

    自古以來,我們都崇尚英雄,信陵君、關羽都是蓋世英雄,難道你不崇拜英雄?

  • 6 # 野草的沉思

    古人重義。關羽和信陵君都是重義的典型人物,所以備受人們推崇。

    關羽"降漢不降曹",秉燭侍嫂,掛印封金,千里尋兄歸漢,華容道義釋曹操,等,義薄雲天,為人稱道。他的事蹟已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這裡略過。

    下面說一說信陵君。

    信陵君無忌,魏國公子,魏安釐王的弟弟,戰國四公子(其餘三人是齊孟嘗君、楚春申君、趙平原君)之一。

    信陵君為人仁厚,禮賢下士,凡是士人,不論才能高低,都以禮相待,不因自己富貴而怠慢士人。故縱橫幾千裡地方計程車人都爭相歸順他,他門下的食客有三千人。當是時,因公子賢名,客多,諸侯十多年不敢侵犯魏國。

    魏國有個隱士叫侯贏,七十歲,家貧窮,在大梁夷門做看門人。信陵君拜訪他,要送他禮物,侯贏不肯要。信陵君設宴,親自駕車去請侯贏。侯贏穿著破舊的衣裳,大模大樣地坐在車上,毫不謙讓。可信陵君卻對他愈加恭敬。

    車子經過市場,侯贏讓車停下,說要見一個朋友。這個朋友是個殺狗的屠夫,名叫朱亥。侯贏與朱亥親密說話很長時間,把信陵君晾在一邊不理採。市場上很多人圍觀,竊竊私語,指責侯贏。信陵君恭立一旁,面色越來越溫和。

    宴會上,魏國的將相、王族、賓客,濟濟一堂。信陵君領著侯贏,為他一一地介紹賓客。還親自為侯贏敬酒祝福。賓客都十分吃驚。從此,候贏成為公子的上賓。

    侯贏對公子說:"我與之說話的屠夫朱亥,是個賢能的人。"信陵君數次去請朱亥,朱亥卻不回訪致謝。公子感到很奇怪。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打破趙國在長平的軍隊,又進兵包圍邯鄲。信陵君的姐姐是趙國平原君的夫人,數次派人向魏國求救。魏王命將軍晉鄙率十萬大軍救趙。秦王遣使威脅魏王:"我馬上就能滅趙。誰敢救趙,滅趙之後我就先去揍誰!"魏王害怕了,令晉鄙駐軍於邊界上觀望。

    趙國求救的使者來往不斷。平原君遣使也責備信陵君。信陵君催促魏王進兵,嘴皮子都磨破了,魏王畏秦,就是不聽。信陵君急了,於是召集賓客,約車一百多輛,打算去趙國,與秦軍拼命。

    經過夷門,公子去看侯贏,說了要去趙國的事。侯生淡淡地說:"你去吧,我老了不能去了。"

    公子走了幾里路,覺得不對勁,"莫非自己做錯了什麼事。我要去拼命,他卻對我如此漠不關心?"於是返回來見侯生。侯生笑了,說:“我就知道你一定會回來。"又說:"你這樣去,等於拿肉喂老虎。什麼事也管不了!"公子再拜,問計。侯生將公子引到無人處,說:"晉鄙的調兵虎符藏在魏王臥室。魏王最寵幸的是如姬。我聽說你曾經為如姬報過殺父之仇,如姫一直想用生命報答你,但一直沒有機會。如果你請如姬幫忙,必能得虎符。如得虎符,你就可以調晉鄙軍救趙了。"信陵君聽侯生計,果然得到了虎符。

    公子將行,侯生又說:",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你雖得虎符,但若晉鄙不聽你調遣,反請示魏王,事情就危險了。朱亥是大力士,你可以帶他去。晉鄙服從你,最好。如不服從,令朱亥殺了他。"請朱亥,朱亥欣然願往,說:"公子待我一直很好,我所以不回謝,以為那是小禮,不足報答公子。今公子有急事,才是我報答的時侯。"臨別,侯生說:"我老了,沒用了。公子完成使命之日,我當北向自刎,以送公子。"

    信陵君至晉鄙軍。合虎符之後,晉鄙果然懷疑,要請示魏王。朱亥出袖中四十斤鐵錘,將晉鄙砸死。公子遂統帥十萬大軍,進兵攻擊秦軍。秦軍解除包圍撤回去了。

    趙王和平原君親自到邊界迎接信陵君。平原君在前面引路。趙玉對信陵君說:"自古以來,賢人沒有趕得上公子的!"遠在魏國的侯贏,聽說公子成功,果然引頸自殺了。

    之後,信陵君把魏軍遣回國,因魏王責怪他,他自己留在了趙國。十年後,秦軍伐魏國,魏王召信陵君。信陵君回國,聯合諸侯軍,大敗秦軍。兵至函谷關,秦兵不敢出關。當是時,信陵Regal振天下。

    之後,秦國使反間計,離間魏王和信陵君關係。魏王中計,除去了信陵君的兵權。信陵君抑鬱,終日飲酒近女色,四年後病逝。

    秦國聽說公子死了,發兵攻魏,取二十城。以後不斷蠶食魏國。十八年後,滅魏。

  • 7 # 段輝時

    中國自古以來尊儒,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義、禮、智、信”,被多數老百姓接受並認同。

    關羽和信陵君平身事蹟,完全符合儒家的道德規範,他們“忠、義、勇”的表現贏得了後人的推崇。

    信陵君魏無忌,是魏安釐王之弟。乃戰國四公子之首(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

    信陵君為人仁愛寬厚,禮賢下士,天下士人爭相歸附,尤其是對守門小吏候贏和屠夫朱亥也能優禮有加,待若上賓,更是難能可貴。

    公元前257年,秦國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非常危機,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安釐王派將軍晉鄙領兵十萬前去救趙。

    秦昭王得到訊息,派人對魏王說:“我攻打趙國,誰若敢救,我就打誰。”魏王聽了感到害怕,下令晉鄙軍停止前進,軍隊駐紮鄴城。

    邯鄲危在旦夕,趙王日盼魏軍來救,援軍遲遲不到,趙王再派使臣向魏告急,並請求信陵君幫助,信陵君瞭解情況後非常著急,號召百官一起勸魏王趕快發兵。魏王懼怕秦國,始終不肯發兵,信陵君迫不得已,暗裡請求安釐王的愛妾如姬幫忙(信陵君曾幫如姬報了殺父之仇。)竊得魏王兵符,信陵君拿著兵符來到鄴城,殺了晉鄙,帶領這十萬魏兵,殺奔邯鄲而來,與同時趕到的楚軍一起擊敗了不可一世的秦軍,取得大勝。

    公元前247年,秦國進攻魏國,魏國難以抵擋,連敗數陣。魏王見有亡國之虞,派人去請賦閒在趙國的信陵君。信陵君得知國家有難,立即趕回,掛帥出征。魏國聯合趙、楚、韓、燕四國,共同抗擊秦軍,信陵君擔任總指揮,向秦軍發起猛烈反擊,秦軍大敗,狼狽逃竄。聯軍一路追擊,收服了曾經失地。

    信陵君志勇雙全,忠義仁信,一生攸關國之存亡。

    關羽的故事,拜《三國演義》所賜,是華人都知道。他一生從桃園結義跟定劉備,歷經多少挫折,始終如一。他土山約三事,降漢不降曹,是其忠;長沙戰黃忠,華容道釋曹操,是其義;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是其勇。

    歷代君王因統治的需要,對關羽屢有加封,關羽已成為忠義的化身,在百姓心中神一樣的存在。

    “忠、義、勇”是關羽和信陵君共有的特性,所以兩人都被後世推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戰紀1代怎麼拿電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