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純鈞LHGR

    五臟苦欲補瀉與五味對五臟,嚴格來說並非同一理論體系。

    五味對五臟,確切來說是叫“五味入五臟”,也就是《素問·宣明五氣》所說:“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

    五味入五臟,講的是五味最易對臟腑產生影響的情況,或者說五臟最易受哪一味的影響。

    所以《靈樞·五味》才說:“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鹹,先走腎。”這是指臟腑與味道在親和力上的聯絡,五臟對某一味的反應最為明顯,但並非補、瀉。

    苦欲補瀉是什麼意思呢?《醫宗必讀·苦欲補瀉論》裡說:“違其性則苦,遂其性則欲。本髒所惡,即名為瀉;本髒所喜,即名為補。”

    苦,即病理狀態;欲,即臟腑生理功能。腎苦燥而欲堅,腎主水藏精,若腎虛不能布化津液,則出現津液不足的燥的病理狀態;腎主閉藏,苦味堅腎以順應腎固密之性。

    所以,成味的確可瀉腎,過食成味者,因腎主骨,腎氣損仿能使骨弱無力,腎臟水邪偏盛,就會反侮脾土,牌主肌肉,脾受侮,肌肉無所主而出現肌肉萎縮的情況,腎水上凌於心,就會出現心氣被遏抑的情況,就是這個道理。

    平時按照五味入五臟來進行調理,是為了調動臟腑的自愈機能,所以要選對臟腑影響最直接、明顯的味道。因此,食療調理主要理論是五味入五臟。

    而五臟苦欲補瀉理論則是應用在真正臨證使用藥物時,其補、瀉,體現的是方劑的組方配伍原則。

    比如《湯液本草》裡記載的“五臟苦欲補瀉藥味”,“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知母、黃柏。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知母。以苦補之,黃柏。以鹹瀉之,澤瀉。”所求者,是在臨證用藥時,既要順從病性,同時要考慮到君臣佐使的搭配,以反佐的方式,來降低君臣藥過於猛烈的藥性或副作用。

    這,就是五臟苦欲補瀉的真面目,它與五味入五臟的聯絡,主要是在制約於五味過量。

    也因此,其實這個理論用在普通飲食裡有所不當。食療藥膳雖然也講配伍,但所用之料藥力並不峻烈,並不足以對五臟形成補、瀉。普通的食物並不是藥,若藥力如此強橫,豈非每張選單子都成了處方藥?同仁堂跟東來順就得合併了。

    也就是說,五臟苦欲補瀉理論並不那麼適用於食療。非要把這個理論加諸於普通飲食……你知道家常菜有多少是完全違背苦欲補瀉理論?難道每道菜都是混合毒藥?

    按我們村的說法,這就叫裝大尾巴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體免疫力由什麼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