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象眼觀天下

    第一,改朝還代這種事情,不是儒家的責任,至少不是主要的責任,而是這些朝代統治者的責任。儒教只是為統治者提供了思想武器,怎麼樣、用的怎麼樣,都是統治者的事情。就像一個戰士打敗了仗,你不能把主要的責任推到武器身上。

    孔子學院是傳播中國文化的主要推手。

    第二,改朝換代這個時期在世界各國都是很普遍的事情。世界上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才是常態。甚至更進一步,帝國和文明本身就不是永恆不變的東西,中華帝國和中華文明能從上古延續到今天,本身就是一種特例。這裡面不能不說有儒教的一份功勞。

    南韓的祭祀孔子大典。孔子文化是中國文明的標誌。

    第三,每次改朝換代,統治者依然要遵從儒教,說明儒教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工具。不然他們準備用什麼模式來統治龐大的帝國?法家太過於冷酷,只會把國家變成軍國主義國家;道教太過於無為,除非統治者想把中國變成一個宗教國家,就像帖木兒那樣,希望讓中國也沐浴在真主的光芒之中。

    新時代祭祀孔子

    所以綜合看來,在中國古代史上,儒教的正面意義不容否定。

    當然,儒教越到後來越顯得僵化,所以近代以來才有了五四運動,才提出用“德先生”和“賽先生”來喚醒華人,取得的成果眾所周知。但是在今天,新的儒學又在迴歸,種種跡象表明了儒教強大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外來宗教興盛的今天,儒教的興盛更有正面意義——所以,儒教從沒有消失,他只是又需要有一次大的變革以適應新的形勢。

    祭祀孔子是海內外華人共同的信仰

  • 2 # 朏朏

    病人死了,和醫生多大的關聯嗎?沒有本質關聯吧!每一個王朝走入末期,就像一個病入膏肓的病人一樣,醫生是醫不好,最多能挽留他的生命一時,最終還是要滅亡的,儒家就是這王朝的醫生而已。不要將王朝的滅亡歸咎於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誕生之初,就是在於開啟明智。不然哪有私塾這開天闢地的存在呀?其實從漢朝開始儒家已經不是原本的儒家了,開始慢慢成為儒教了!目的就是在於維護社會安定和王朝統治。至於後世儒家的腐朽,原因太多了,最大原因在於它過分地依附於王權。至於說它是欺騙和愚昧,不如是王權的欺騙和愚昧。但是儒家文化本質上沒有欺騙和愚昧的,漢唐以來,我們所敬仰的民族英雄所敬佩的偉人,那個沒有受到儒家文化的教育和薰陶呢?

  • 3 # 國學新知堂

    我是這樣理解這一問題的。中國古代社會組織的核心是政治,它的實質是權力。但權力的合法性需要文化做出解釋,它不能夠自證自身。權力和文化的給合是社會組織得以穩定的必要條件。文化要理解為社會組織或體系的一個組成要件,而不僅僅是建築於其上的一組現象。

    中國秦漢以後直至清朝的社會在政治組織和經濟基礎上是相類似的,皇權是天賦的,政府以皇權為主中心,社會的經濟都是以農業生產為主。秦創制的郡縣制是社會主要的財富分配方案。古代封建社會為什麼會選擇儒學?正是因為儒家文化承認天尊地卑,君尊臣卑的既定秩序,並在此基礎上制定人們的倫理法則,這恰恰符合統治者要統一人們的言行思想,卻又不能冒犯其統治權威的需要。毫無疑問,儒家學問在道德上有大義的內容,但在其根本上仍舊是以尊卑貴賤來區別人群的。這是儒家在古代社會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統治階層將儒家學說用作統治人民的工具,使人民的言行思想不脫離儒家思想,為的是使人民在承認既定社會秩序的前提下思想和行為,是為穩定社會秩序而採取的文化策略。秦漢以後社會組織中政治與儒學的結合客觀上也起到了穩定社會秩序、團結統治被統治階層的作用。但我們也不能過分誇大這一作用,因為這個作用只有在社會相對穩定的前提下才有效,統治者在奪取權力時往往是反仁義反儒學的,只有在他成功奪得天下後,才會想到宣傳仁義和儒學。統治者使用儒學是要達到規範百姓思想和行為目的,從而使老百姓認為承認他的統治地位是件天經地義的事情。

    因為,人是會思想的,所以文化的的統治往往比武力統治更久遠,更有效,所以為了實現社會組織長治久安的目標,政治與文化的結合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這是社會組織得以穩定的必要條件,西方中古社會與基督教的結合同樣也不是偶然的現象,在社會組織的結構中,文化類似於物理學裡空間或場的概念,它是社會組織中一個構成要素。我們今天對待儒學一定要採取辯證的態度,既不可以過分推崇,亦不可以過分貶低。

  • 4 # 饅頭故事家

    儒家文化毫無疑問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但萬事萬物都不是絕對的,儒家文化中也有糟粕的部分,比如封建等級思想。我覺得你提的這個問題朝代的不斷更迭,與封建等級思想是有密切關聯的。封建社會講究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普通百姓是沒有土地的,他們一輩子都處在給王公貴族,種地納稅的壓迫之中。

    正所謂那裡有壓迫那裡就有鬥爭,所以我們翻開中國封建社會史你不難發現它也是一本中國農民起義反抗的鬥爭史。比如太平天國為了得到百姓的支援提出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思想。在這種思想的推動下,太平天國運動才能那麼的轟轟烈烈。

  • 5 # 青言論史

    對於題主的問題,我是部分同意的。我的觀點是,儒是需要為朝代更迭背鍋的,但背鍋的是“儒術”,而不是“儒家”。

    中國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其實只有秦朝是法家。所謂中國式朝代更迭,其實從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其後的每一次王朝更迭,都不過是一夥政治勢力推翻另一股政治勢力而已,其本質並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中國朝代的不斷更迭,並不是思想的鍋,而是一個統治集團其政策經過一段時間的演變,已經不符合時代的要求,而其內部的調整又無法滿足時代的要求所導致的。

    但是請注意,從漢到清,每一個王朝所秉持的統治思想都是“儒術”。而不是“儒家”。什麼叫儒術?所謂的儒術,其實就是統治者披著“儒家”的外衣,而其內在其實是法家。從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作為犧牲品,向皇權交換名位的時候,這就是已經註定了的。

    儒家的思想並不是食古不化而不知變通的,而法家卻是如此。歷朝歷代之所以能興起,就是他們能較好地執行儒家的治國策略;但當王朝趨於穩定,政權結構趨於固態的時候,法家的核心就不可避免的出現了。

    我們常說,中國的封建集權君主專制是不斷強化的,這其實正反應了披著“儒”外衣的中國統治者們,實際上還是以法家那一套來治國的。畢竟,亞聖孟子早就說過:“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而無論是韓非還是李斯,都是極力推動君主專制而以百姓為芻狗的。

    所以,中國朝代的不斷更迭,是和其以儒術為治國策略密不可分的。但倘若要以孔孟之道的儒家來背這口大鍋,那是不公平的。

  • 6 # 利劍擱

    儒家思想統治了兩千年,造成中國朝代不斷更替,這種說法應該說是成立的。但仔細研究歷史,你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假如換成法家思想,或是道家思想,朝代就不更替了嗎?照樣是要更替的,時間長短不同而已。

    既然說到儒家思想,那就看看儒家思想中,對社會執行最有實際意義的核心思想是什麼。歷朝起始,統治者最關心的是什麼?是皇權,劉邦做了皇帝,最怕的是出現第二個劉邦;唐明皇做了皇帝,最怕出現第二個李世民;趙匡胤做了皇帝,最怕說不定那一天別人也“黃袍加身”……。那麼,在這些皇帝眼裡,解決的辦法只有兩個,一是“殺”(或削蕃,免職),二是讓下面的人守規矩。這個‘’規矩‘’是什麼呢?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簡之為“三綱”。三綱的終極目的就是維護皇權統治,對統治者來說,三綱才是儒家意識形態的核心內容。

    孔子提出三綱五常的本意就是單純的為維護皇權嗎?也不盡然。三綱約束每一個個體,各自守好自己的本分,這其中也包括皇帝,皇家成員。然而,統治者守本分了嗎?非也。朝代起始一般還知道守業最重要,傳下幾代就變味了,有的一夜之間就政息人亡了。楊堅守業,克己奉公,廢寢忘食,輪到兒子楊廣,就變成只要求別人恪守三綱,自己可以為所欲為了。一般統治者或是統治階層怠政廢綱時,法家思想就開始在朝野外萌生,就開始要打破“規矩”,改朝換代了,可謂興也忽焉,亡也忽焉。

    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的時候起,就開始藉助儒家意識形態,向全民灌輸“皇權”思想。皇權思想,皇權統治無論是對還是錯,底層必須是無條件服從。嘉慶幾十年不上朝,弊政堆積如山,底層不可以提意見。幾百年出了個海瑞敢於上疏抨擊弊政,還要帶上準備好的棺材。那麼說,海瑞是皇權統治的反對者嗎?也不是,海瑞也是封建統治的維護者。“三綱”思想已經根深蒂固,其慣性越來越大。直至清朝,大臣見到皇上要行跪拜大禮,由過去稱自己是“為臣”“愚下”,改成了“奴才”。

    那麼說,法家思想就能使得朝代不更替嗎?顯然也是做不到的。始皇帝屏棄了儒家的分封制,拿來法家的郡縣制(中央集權制),看起來是一種極大的進步,並且實行了兩千年。在統治者看來,儒家的“分封制”最容易出現藩王“擁兵自重”,而“郡縣制”有利於皇權統治。所以,董仲舒把儒家,法家那裡的有利於皇家統治的東西拼湊到一起,搞了個“獨尊儒術”。到頭來,也還是沒有從根本上避免朝代的更替問題。

    儒家也好,法家也罷,也包括皇老思想。諸家思想相互貫通,自成一派。然而,被統治者拿來的東西,都是對自己有用的東西,說穿了就是一個目的,維持一家統治,延續皇權世襲,一切都是為了‘’家‘’天下服務。

    其實,歷史上的朝代不斷更替也沒有什麼不好,大海有潮起潮落,月亮有盈虧反覆,凡事都有量質的規律變化。試想,宋朝末的難堪或者是清朝末的無為被辱,沒有新的朝代進行更替,那會是什麼樣子?

    說到底,朝代更替的原因還是封建思想的落後,皇權世襲弊俗的落後。儒釋道各家思想,有精華,也有糟粕。去其糟粕,弘揚精華,以史為鏡,面向未來才是最重要的。

  • 7 # 98酒鬼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花無百日紅,人無百日好!在時間的長河裡,王朝的興亡就像人的生命總有走到盡頭的一天!

    遙遠的華夏,秦始皇一統天下結束了春秋戰國的混戰,但是為了鞏固這天下,秦始皇只恨老天給他的時間太短,他還沒有徹底的讓華夏各地的臣民屈服,就撒手人寰了,扶蘇、蒙恬自殺,胡亥繼位,趙高獨享天下,可惜了了幾年就大廈將傾,秦王朝的覆滅也給了劉邦一個深刻的教訓,子孫後代教育性的重要,以及託孤大臣的重要,於是就有了劉邦臨死之前與自己的大臣訂的劉氏江山必須劉姓人作天下,家天下的思想自古老的夏就開啟,自然影響深厚,於是到了漢武帝劉徹,又看重了儒家的忠君思想,於是就開啟了尊儒的封建王朝,但是俗話說子孫後代良莠不齊,人五個手指也不一樣長,有明君,自然也有昏君,在時間的長河裡,那個皇帝不向往長生,但是畢竟生命也是有盡頭的,隨著皇帝的更替,朝政的走向自然也發生了偏離,古人常說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一旦巍巍皇權不在向著百姓、向著世族,你就會被推翻,王莽想要改革,想要讓漢這個王朝文明更進一步,最終在那個認知年代有限下,也失敗了,同時戰亂紛紛,西漢滅亡,又進入了東漢,開國皇帝自然是文治武功,但奈何在生老病死下,抵不了兒孫的昏庸,時間的長河裡,東漢又山河破碎,進入了三國時代……

    在時間的長河裡,封建的王朝都逃不過那興亡的週期律,也向我們證明了家天下思想是不行的,為一家服務,總有敗亡的一天,為人民服務,才是最正確的方向!

  • 8 # 淺廢

    中國兩千年曆史,王朝逃不出興亡週期關儒傢什麼事情!?西方基督教那麼好,怎麼也有王朝更迭?還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

    此問題是拋鍋論,讓儒家背鍋。正如鞋那麼好,你怎還跌到了一樣,無稽之談!

    儒家講仁義,講施惠下民,講禪讓。但統治者不文明講野蠻,怎麼辦!君權神授,皇帝稱天子也不是儒家說的。孔子講仁義禮樂不利於太平嗎?程朱講去人慾,存天理; 王陽明講良知。但統治者信嗎,他們只是用儒家而已,不聽話就殺了。

    中國兩千年王朝更迭在於

    一、小農經濟週期。權貴地主不斷併入土地,一般幾百年完成,一旦達臨界點,無地流民造反。最終王朝更迭成為一種財富再分配的起點。

    二、思想文化受時代侷限,沒法突破人性弱點。只有家天下,無天下歸天下之覺悟,一旦天下盡歸一方勢力之手,則天下為奴,何不揭竿而起再分配呢!

    三、全球氣候週期變化引發農業欠產,成為引爆點,也是農業經濟的侷限,歸根結底,還是生產力不發達。

    總之,生產力發達了,物質文明極高,個人覺悟高了,儒家之大同,何為不可!

  • 9 # 予欲漁君

    統治者對百姓們的需求沒能做到始終如一的關注和解決,總有懈怠者玩弄國家機器,致使階級矛盾尖銳到一發不可收拾,國家最後出現內憂外患,處理不當就滅亡了。縱觀歷朝歷代,都逃脫不了這個規律。

  • 10 # 阿馳2585

    思想不能當飯吃啊!

    世界萬物都是處在變化之中,你可能適應一時,但你適應不了一世,王朝崛起中的優勢和制度,在初期是適應時代發展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可能轉變成阻礙社會的發展。

    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科學技術水平極低,人的價值得不到徹底釋放,這就是當封建王朝發展到中後期,人多不再是推進社會的發展,而是在阻礙社會的發展。

    基本不變的土地與增多人口的矛盾,基本有限的財富資源和社會對財富資源需求日益增長的矛盾,而解決這兩個封建王朝滅亡的主要矛盾的根本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變革,提高社會生產力和改革生產方式。

    歷代封建王朝不具備提高生產力和發展科學技術的條件,所以只能以減少人口和減少需求(戰爭),週期興亡不可避免。

    中國古代最適人口容量增長時期都伴隨科學技術的發展,一個是戰國時期鐵器的出現,戰國至唐,人口容量在4000至5000萬,二是紡織技術尤其是棉花的傳入,人口容量在1億左右,三是明末高產糧食作物傳入,封建農業技術發展到頂峰清至民國,人口容量在3至4億,四是新中國成立後大工業與農業的結合產生的真正技術革命,化肥和農藥,人口容量15億左右。

  • 11 # 曉風山中

    是因為,歷朝歷代的帝王將相都一方面打著儒家文化的旗號學習行使,一方面又以權謀私、唯利是圖、貪汙腐敗、奢侈享樂、專橫跋扈欺壓百姓等等惡行之違背天理、道德、法制。

  • 12 # 軍導

    只要是封建私有制和封建專制相結合,就永遠在也擺脫不了這種興亡的週期律,儒家思想更是維護封建秩序的,助紂為虐。有儒家思想的興風作浪,這種週期律只能愈演愈烈。

  • 13 # 楓樹林972

    這其實是封建專制的父子繼承製度決定的,和傳統的儒家文化有關聯,但關聯度不強,傳統的儒家思想和傳統的儒家文化,強調的更是一種理想化的社會治理模式,封建王朝的統治者是用傳統的儒家思想來治理社會的,這就造成父一代打下的江山交給子一代在傳給孫一代,最後決不會是一代比一代強,那些養尊處優的子孫們當然是一代不如一代。

  • 14 # 道緣醫易

    儒家思想自私虛偽只做表面文章,培養的是奴才偽君子,廉潔奉公者大多是無私無畏有愛心,貪汙腐化者大多自私貪婪符合儒家文化的為己而不是為人民的核心價值觀,所以最後都貪汙腐敗墮落了。

  • 15 # ds58243

    封建家天下,因富不過三代,就跳不出先王打天下,兒孫孫坐吃山空搞腐敗,然後各地農民起義奪政權,然後再週而復始迴圈。

  • 16 # 六慾勝

    春夏秋冬,日出日落,

    王朝興敗,世之規律,

    中華如此,外邦如此,

    有儒如此,無儒如此。

  • 17 # 陳澤未589

    儒家扮演一個幫兇的角色,責任不可推卸。封建統治過多放大了自己的慾望,一夫多妻制使社會上層階級快速擴大,社會難以承受,這就是300年迴圈的緣由。在這一過程中,儒家從方方面面為統治階級思想統治服務,你說儒家沒有責任,糊弄鬼呢?最簡單,古代儒家孝為先,自然是堅定的支援一夫多妻制的,忠君思想保證了下層階級的不反抗,所以儒家保障了2000年來任何新興王朝都擺脫不了300年魔咒。

  • 18 # 華夏鷹派

    半部論語治天下,儒家思想是好東西,但是時間久了皇帝就懈怠了,最後做木匠的做木匠,攻書畫的攻書畫,寫詩詞的寫詩詞,都荒廢了,當然要改朝換代!所以好的老師未必都能教出好學生!就像西方一部聖經全世界信仰,可是並沒有阻止他們燒殺搶掠,滅絕印第安人,販賣黑奴,到現在的壓榨小國家,戰爭販子,為了賺錢,讓多少百姓家破人亡!

  • 19 # 快樂東方6

    中國封建王朝害了無數代中國,是不能一味去繼承的,中國文化的方向是正確的但也不能照搬照用。中國文化發揚光大為主,中西結合為輔才是正道。

  • 20 # 默漠話不多

    更新換代是歷史的必然,任何生物都會最終滅亡,何況任何一個腐朽的政權。甭管這些朝代是否最終滅亡,但這些統治階級的組成部分中的個體,即大小官員們,在其當政期間,為其本人及後代搜刮了鉅額財富,這是實實在在的利益。除非取而代之的新政權鍥而不捨地進行殘酷細緻的清算(基本不可能),否則的話,前一屆政權即便垮了,也已經完成了千里做官只為財的使命。並無多大的遺憾。所以,歷史一直重演是有其符合人性的必然邏輯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出二十道三位數與三位數加減法帶驗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