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途途

    晏殊與歐陽修,因一首詩而反目。

    晏殊,字同叔,北宋婉約派著名詞人,官至宰相,人稱"宰相詞人”。

    晏殊從小就是神童,5歲即可作詩。

    他14歲參加殿試,深得宋真宗賞識,賜同進士出身,從此平步青雲,官運亨通。

    歐陽修比晏殊小16歲。

    歐陽修參加禮部主持的省試,文采斐然,主考官晏殊極為讚賞,定歐陽修為省元,也就是第一名。

    歐陽修非常感激,拜為晏殊門生。

    兩個人一度關係融洽,談笑風生。

    可有一件事,徹底讓晏殊寒了心。

    仁宗康定元年,即公元1040年,晏殊時任樞密使(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 ,當時西夏來犯,邊關戰事吃緊。

    這天下著大雪,晏殊後花園請客,歐陽修也應邀赴宴。

    文人墨客,酒足飯飽之際,大家開始吟詩作對。

    歐陽修看不慣晏殊花天酒地、不憂國事的樣子,遂作詩諷刺道——

    “主人與國同休戚,

    不惟喜悅將豐登。

    須憐鐵甲冷徹骨,

    四十餘萬屯邊兵。”

    言外之意:“那些邊關士兵挨餓受凍,你還有心思尋歡作樂?!”

    搞得晏殊非常難堪,下不了臺,從此兩人關係惡化。

    其實這兩個人交惡,還因為性格迥異,政見不同。

    晏殊一生順遂,大富大貴,性格平和,即便不喜歡某個人,也不打擊不報復;

    歐陽修人生經歷相對坎坷些,脾氣火爆,耿直,看誰不順眼,立刻拍桌子就吵。

    那時西夏崛起,屢挑事端。

    朝廷高官們分為兩派,主戰派與防守派。

    歐陽修站隊范仲淹,主張出擊。

    而晏殊卻希望與西夏講和,化干戈為玉帛。

    這是其一。

    其二,范仲淹搞慶曆新政時,歐陽修支援改革;

    身為宰相的晏殊不表態,心裡頗不以為然。

    其三,新政失敗,晏殊打算流放歐陽修,卻遭到歐陽修的好友,諫官蔡襄的反對。

    蔡襄聯合眾人,聯名彈劾晏殊,晏殊因此而罷相。

    講真的,歐陽修這個人才華橫溢,但人品真的不怎麼樣。

    他後來因生活作風問題遭諫官彈劾,說他“爬灰”,就是與兒媳婦通姦。

    無風不起浪吧,簡直是沒臉沒皮。

    歐陽修曾背後議論晏殊:“他的詞寫得最好,詩不如詞,文章不如詩,人品又不如文章。”

    那時候,大家都把詞當作茶餘飯後的娛樂,看不上詞。

    哪個背後不被人說?哪個背後不說人呢?

    晏殊去世時,歐陽修送了一幅挽辭:

    “富貴優遊五十年,

    始終明哲保身全。”

    人死了都不放過,真夠刻薄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前車突然急剎車造成追尾,應該是誰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