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秘密

    關於劉備初識諸葛一事,歷來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是流傳面頗廣的劉備三顧茅廬說。諸葛亮在其《出師表》中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陳壽在《三國志》中即採用了此說;另一種是諸葛亮北行見備說。三國時魏人魚豢所著《魏略》明確地記載了諸葛亮歸附劉備,是亮詣備而非劉備三顧的結果。同時《九州春秋》亦作了如是記載,可見並非孤證。三顧說與晉見說可謂涇渭分明、截然不同。孰是孰非?我們如果拋開主觀的成見,揆諸史實,即可發現晉見說更符合歷史的真實,也就是說劉備初識諸葛,是諸葛亮北行見備的結果。

    諸葛亮高臥隆中,自稱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其實乃是尺蠖之屈,以求伸也。當時的局勢是北方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並有了龐大的智囊團,獨據中原;江東的孫權也在承繼父兄之業的基礎上,獨據一方,劃江自守著。因而這兩方勢力對於晚去與外來的諸葛亮來說,其抱負與才能均難以得到全面的施展和實現。而荊州的劉表,擁兵自守,不曉軍事,非雄才大略之主,因而抱有管、樂之志、積極進取的諸葛亮只有待時鳳翔。南投荊州的劉備雖正寄人籬下,但在中原奮戰數載,早以播下聲名,不失為人中之主;且是漢室人物,因而擇主劉備正合諸葛的意願。曹操一統北方、旌揮南指的這種燃眉之勢給他們的結識,提供了天時、地利的條件,在這種情勢之下,諸葛亮於是北行見備,為劉備謀劃。《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魏略》載:

    劉備屯於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亮遂言日:將軍度劉鎮南(劉表)孰與曹公邪?備日:不及。亮又日:將軍自度何如也?備日:亦不如。日:今皆不及,而將軍之眾不過數千人,以此待敵,得無非計乎!備日;我亦愁之,當若之何?亮日: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調,則人心不悅。可語鎮南,全國中凡有遊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乎可也。備從其計,故眾遂強。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

    持三顧說者一般均否定這段史料的真實性,其實是毫無道理。諸葛亮正是在初次見備時,提出了遊戶自實以益兵眾的建議,並由此諸葛亮得到了劉備的敬重。

    劉表荊州時,北方戰亂頻仍,荊州地區則相對平靜,關中膏腴之地,頃遭荒亂,人民流入荊州者十萬餘家。荊州平樂,國未有釁,因而流民遊食者極多。而劉表坐保江漢間,並無四方之志,因而不曾致力於澄清吏治,整頓戶籍,擴兵積糧,故劉表在荊州雖招誘有方,卻著籍者寡,劉備在南投劉表後,從新野移屯樊城,所轄兵眾僅為數千人,但當曹操南下,劉備撤離樊城時,則僅關羽之水軍就有精甲萬人,可見諸葛亮替劉備出此上策,利用荊州搜刮遊戶之機招募丁壯,擴充了劉備的軍隊。從諸葛登門見備,劉備以其年少而未加重視,到了解、尊重、信任諸葛亮的記敘也合情合理。如果再從諸葛歸附劉備到劉備南走夏口這一年左右的時間內所發生的史事,即可發現劉備、諸葛此時尚不是魚與水的關係,也就是說諸葛尚不及隨劉備南下的關、張等人,史籍記載也均未涉及諸葛亮輔助劉備事,因而劉備特別器重諸葛亮並無具體事實依據。

    我們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魏略》成書於《三國志》之前,是當代人實錄當代史,魚豢為早陳壽一輩的人,而隆中其地在赤壁之戰以後即併入了曹魏的版圖,上距劉備三顧隆中求見的時間較為短暫,因而魚豢如要收集這方面的史料是不難做到的。那麼是不是魚豢故意置劉備三顧而不顧,憑空捏造出亮北行見備呢?當然不是!《魏略》有紀、志、傳,自是正史之體,是史料豐富、態度嚴謹的史著。在裴松之所引諸書注《三國志》時,此書則是被引用最多者。之後,西晉的史學家司馬彪在審慎詳察的情況下,也持此說,可見其真實性的程度是可以靠得住的。那麼陳壽又為何一反前代及同代史家之論而獨持三顧說呢?這一則是取之於諸葛亮的《出師表》,再則用三顧說更符合於封建的倫理道德觀念,更能顯出劉備的德行及諸葛的清名,從而也就使之達到了封建意識的理想化高峰。

    我們回過頭來看諸葛亮的《出師表》。《出師表》是諸葛亮率軍北駐漢中,臨出發時所寫。這篇表與其說它帶有自傳的性質,倒不如說是出師的宣言,北伐的誓詞。《出師表》其意正在於統一軍心、統一民心以激勵鬥志,完成北伐大業。這裡我們試作一揣測,《出師表》作於227年,此時劉、關、張群雄俱亡,無從對證,因而諸葛亮為了政治上的需要而提出了三顧之說。當然這可能性頗小,更大的可能則是劉備在樊城結識了諸葛亮後,知亮有英略,因思其輔佐而曾經三往隆中與之作過傾心交談。

    千百年來,劉備三顧茅廬說之所以壓過諸葛亮北行見備說而廣為流傳,一方面是因它有聲有色,有著濃郁的傳奇色彩,另一方面則是劉備求賢若渴及謙遜精神更合乎讀者的心理,因而更易於接受。不過歷史終究是歷史,治史的目的之一就在於去偽存真,以還歷史的本來面目。至於其它方面的功用,則可由小說故事去完成。

  • 2 # 滄海一夢

    劉備和諸葛亮怎麼認識的?這是誰提的腦殘問題呢?這個問題應該人人都知道啊!還居然有人問!那麼我就來細(戲)說一下:

    平時劉關張都玩一副撲克牌的三人鬥地主,結裡劉備老輸,關羽和張飛輪流贏,把劉皇叔一點家底都贏去了。劉備沒辦法,只能編賣草鞋掙生活。

    你說窮你就老實點吧,劉備偏不,可能是賭癮太大緣故,一有點錢,就找關羽、張飛鬥地主。輸了有時又付不出錢,把張飛氣得大瞪著眼,鬍子都炸起來;關雲長也因為和劉備要錢,臉常氣脹得通紅。次數多了,時間長了,張飛便成了環眼虎鬚,關羽便成了紅臉關公。所以至今人們看到的張飛、關羽都是如此形像。

    話說這天,劉備又在賣草鞋,忽然看到上次賒了兩雙草鞋沒給錢的徐庶,便一把揪住要錢。徐庶哪有錢啊,本想溜走不及,卻被抓住,只能和劉備打著哈哈:“皇叔好、好,發財、發財,這兩天手氣如何?”

    “你看,這不輸得又只能編草鞋賣嗎?你欠我那錢得立即給我!”

    “皇叔是不是又和關羽,張飛鬥地主輸了?”徐庶明知故問道。

    “是啊,他媽的,每次都輸,沒天理”劉備不服道。

    “皇叔其實你不知道,關羽和張飛打牌有勾連,他兩個打你一個,你才老輸啊”徐庶信口說道。

    “不是吧?真得嗎?我找他們說理去。”劉備忿忿道。

    “你找他們說什麼理?你又沒證據,又打不過他倆。不過我可以告訴你個辦法贏他倆”徐庶獻媚道。

    “什麼辦法?快說。”劉備急道。

    “這邊隆中有個人叫諸葛亮,鬥地主非常牛,從沒輸過。你可找他聯手,你們打二副牌的四人鬥地主,這樣張飛和關羽便會天天輸錢給你們了。”

    “真的嗎?這個辦法好!”劉備喜形於色。“你暗中跟諸葛亮串通好後,這邊哄關、張說,諸葛亮是個凱子,找他來打牌就是為贏他錢,然後假裝和他兩人一齊去請他打牌,嘿嘿嘿”徐庶奸笑道。

    後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劉備找到諸葛亮後,牌越打越順,把關張二人錢財贏完,還贏得他二人做了長工。後來又用贏得錢拉了只隊伍,聲勢也越來越大,直至建立三國之一的“蜀”

    國。

    所以有詩云:

    三國鼎立一副牌,

    愛“鬥地主”你就來。

    會“鬥地主”成官豪,

    一代一代豪下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雙十一期間哪款手機最值得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