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常刷下線

    這個問題也不復雜!給崇禎400次機會他也不會跑。要跑先解決個往那跑的問題,那就是南京,那時的南京號稱北京官場的廢紙箱。明朝初期閹黨處理的大量沒有死罪但是又站錯隊的官員集體都在那。而且是實權在握。這樣崇禎要去了不超過半年讓崇禎享受太上皇的待遇!

  • 2 # 從前比較好吧

    一直以來明朝這個朝代一直是最受爭議的一個朝代,主要是明朝的皇帝都比較的另類,所以貶低明朝的人有很多。可是明朝又特別的有骨氣,是歷代王朝最有骨氣的朝代。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明朝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說會正題,為什麼崇禎帝寧死也不跑呢?

    •“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顯示出了明朝的不屈精神。這樣一代代的影響,所以到了崇禎的時候,崇禎也不得不考慮到,還有眾文武大臣也會拿祖宗說事。雖然崇禎貴為天子,可是也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如自己所願,也要考慮到下面人的感受,和祖上留下的訓示。

    •我們都知道當年朱元璋打下天下,是大封朱姓王。到了崇禎,全國的朱姓王成千上萬,各個地方勢力錯綜複雜,即使崇禎真的南遷,估計也控制不了地方的勢力,甚至有可能被架空權利,或者是丟掉性命的危險。和平年代,大家都尊崇一個王,可是到了天下大亂的時候,誰不向往最高權利的寶座,更不會全都死心塌地的聽從一個走投無路的皇帝的命令。

    •崇禎皇帝臨死的時候說過,“諸臣誤我,文臣個個該殺”。說明當時那些大臣對崇禎的決斷肯定起了一定的作用,而且在李自成快要攻破城的時候,崇禎敲響大鐘召集大臣,竟沒有一個人來。可想而知此時的崇禎心中是有多麼的憤恨。我想這裡大臣肯定阻撓過崇禎南移的想法,原因只有一個。首先大臣們在京城的房屋家產,肯定不能一起帶走,誰捨得自己的家業就這樣失去。大臣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肯定會勸崇禎死守。從崇禎剛開始召集各大臣,借錢以籌集軍餉,大臣們紛紛表示沒有錢。可是李自成破城之際,所抄沒的大臣家中財產數不勝數。可見,崇禎說這句話是有一定的道理,沒有一個是真心報君,更沒有一個忠心報國,有的只是自己的一己私利。

    雖然崇禎是亡國之君,可是縱觀他執政的十幾年間,從不貪圖享樂,或許崇禎缺乏力王狂瀾的能力,可是他也不失為一個有為之君。所以歷來很多人都對崇禎十分的惋惜。

  • 3 # 庭州行者

    馬克思告訴我們,矛盾具有特殊性。因為幾位皇帝面臨的具體情況很不相同,所以導致他們無法做出相同的決定。

    首先來看宋高宗。趙構在金軍攻破汴梁城之時,他並不在城內,而是被委派為兵馬大元帥去各地召集軍隊以勤王了。嚴格意義上講,這並不算逃跑,算是公派外出。

    而他登基後,金軍趕他下海,他之所以能跑,是因為大臣支援他跑,他也有地方可去。

    至於唐玄宗,是在潼關失守後逃跑的。他跑得很堅決,既然叛軍來了,作為皇帝,還有相當的部隊在手,為什麼要白白等死?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而且他跑的地方很特別,往四川跑。看地圖可以發現,陝西四川,很近,而安祿山是由東往西進攻,所以戰火僅限於秦嶺以南的各地。這樣一來,蜀地一來是南方,安祿山此時並沒有對這裡形成威脅,二來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易守難攻,安全。

    所以,唐玄宗可以放心的跑,只要是南方,都很安全。

    而崇禎為什麼不跑,很簡單:一,猶豫;二,沒處去。

    先說第一個,猶豫。崇禎曾經隱晦地提出過要跑,但大臣反對,他礙於面子,也就沒有再提。等到後面想跑,根本跑不掉了。至於說什麼天子守國門,為了和國都共存亡,我認為此言不實。崇禎作為一個政治家,他不會不知道所謂的“氣節”和祖宗留下的江山相比,哪個更重要,一個是虛的,一個是實在的,結果不言而喻。

    但崇禎有一個弱點,就是做事情不能堅持,而又好面子。明粉也列舉過,崇禎有很多機會消滅農民軍,但都是由於拿不準是先滅後金還是先滅起義軍,導致機會一次一次溜走。而跑路這事,他同樣並不堅決,只是提出這樣一個想法,並沒有要執行的意思,因為當時的情況,他認為並沒有嚴重到非跑不可的地步。所以,大臣一反對,他自然就放棄了。

    再說第二點,沒處去。有觀點認為,可以去南京。但當時的情況是,南京,遲早淪陷。因為自元朝起,統治者為了防止再出現利用長江天險而割據的情況,人為地“消滅”了長江天險。此話怎講?統治者加強長江兩岸的經濟聯絡,增加兩岸的交通。同時,將長江兩岸劃歸同一個行政區,使得長江不再成為一道阻隔南北的“長城”。所以,長江以南,已經無險可守。

    再有,北京向南京走,必然要經過安徽,甚至必要的話要經過河南的一部分,但是,當時的情況是,北方各地都是農民軍,皇帝大搖大擺地逃,農民軍分分鐘抓住他。而他手下的禁軍數量,不足以保護他走那麼長的路。他跑路的道,都已經被敵人佔領或掌控了,也沒人互送,所以跑路必然失敗

    綜上,崇禎相比起二位,一沒地方去,二是跑路決心不堅決,導致他只能以最為悲壯的方式,結束自己坎坷的一生,結束存在了276年的大明王朝。

    悲哉,哀哉!

  • 4 # 司馬長史

    有主要三點原因:一、宋明理學的大帽子。二、文官的阻攔。三、崇禎帝自己的性格。

    一、宋明理學的大帽子

    崇禎十七年元旦,李自成在西安稱帝,隨後向北京城奔來,一路上勢如破竹,擺在崇禎帝面前就只有一條路了——南遷。

    《明史.後宮傳》記載周皇后曾上崇禎提過這個建議:“周後嘗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

    周皇后說得很委婉,但是崇禎帝懂,可是後來被崇禎的寡嫂張皇后知道了她跑去問他們:“宗廟陵寢在此,遷安往?”這句話給崇禎帝問無語了,在那個宋明理學盛行的年代,這個大帽子崇禎帝是擔當不起的,如果承認了就等於承認自己背棄祖宗、數典忘祖了,於是只好作罷。

    文官的阻攔

    在一次朝會上大臣李明睿建議皇帝南遷,崇禎心裡接受李明睿的建議,但是李明睿一說完,下面的大臣就像打了雞血一樣,他們激烈反對,搬出各種冠冕堂皇得理論,還有有些言官痛哭流涕,說出了不殺李明睿不足以安定人心的言論,崇禎帝一看,這可得了只好作罷。

    崇禎的性格

    雖說南遷上對不起祖宗,下有言官進諫,但是崇禎帝心裡還是有一絲南遷之意,但是他自己不願先提,他只好授意手下的人來提出,自己再決定。

    御前會議上,李明睿和李邦華再次提出南遷,這次比較委婉,是請皇帝皇帝守北方,命太子去南京監國。明眼人都看出了這是崇禎的想法,所以大臣都不作聲,但是有想當諫臣的人跳出來了,光時亨認為自己是明朝寇準,他指責二李居心叵測,並給大家砸大帽子,砸得沒人感應。崇禎帝雖有南遷的想法,但被這些大帽子一砸,不敢了。

    第二天,崇禎頒佈了聖旨,表明國君死社稷,義之正也,朕志掘矣!

    這些大臣反對,表面是為了國家,實際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們的家產都在北京,若南遷,豈不是要寄人籬下?李自成進京對於他們來說不就是換了個主子。反對南遷最積極的人——光時亨等李自成一進京就投降了,可笑!

    崇禎帝是歷史上有名的勤政皇帝,他南遷無可非議,如果他當時南遷了大明王朝有可能不會那麼快亡,他總比南明那幾個帝王有才。

  • 5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整個大明王朝延續下來的風骨註定了崇禎帝寧願站著死也不願跪著生。

  • 6 # 萌萌的肥牛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崇禎本來是想跑的,但是沒成功,害怕闖賊破城受到侮辱,才煤山自縊殉國的,而不是說他一開始就不想跑做好以身殉國的準備。

  • 7 # 吐蕃小僧鳩摩痣

    崇禎性格決定他與大臣不合,不信任。為他賣命的都沒落個好下場,大臣們自然不會為他繼續賣命。最後的崇禎就是孤家寡人一個,他也許感到絕望了。也沒地方跑。

  • 8 # 冬天裡de棉花糖

    崇禎想跑大臣不讓,崇禎也沒好意思說,其實是想讓一個大臣出來說的,去南京,北京已無兵,到了李自成馬上到北京的時候想跑跑不了了,這才自縊,所以有了那句諸臣誤朕,我發這條明粉肯定會來噴,但這就是事實

  • 9 # 飯茶餘後

    明太祖朱元璋規定:天子守國門。崇禎17歲繼位,34歲吊死在媒山。17年間,他面對的大明內憂外患。對外有異族崛起的後金努爾哈赤,內朝廷一天也沒蕭條過。崇禎很悲劇,他不好色,很勤政,很聰明。小小年紀就表現出來了過人的政治天賦。他上臺沒多久就拜倒了號稱九千歲的魏忠賢。他力排眾議重用熊廷弼,重要祖大壽,沒他就沒有名垂千古的袁崇煥,但他多疑,又不承擔責任。導致他最後失去了江山。其實他完全可以跑,南京歷來是大明王朝的陪都,那邊有完整的領導班子,但他有骨氣,臨死遵循祖制也要死守國門。他是歷史上唯一一個上吊自殺的皇帝。後來的慈禧,咸豐都是不能跟他比擬的。

  • 10 # 龍之怒2

    李自成認為自己打下京城,捉住崇禎就算滅亡了明朝了。所以說崇禎並非是不想跑,而是李自成早己將北京城圍的如鐵桶一般。他根本跑不了。這和那可笑的什麼“天子守國門”可沒有一點關係!有道是“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明朝在崇禎死後,尚三分天下有其二。南明之所以未能“捲土重來”,是因為沒有一個能讓各方面都認可的皇帝。以至於內耗過大才被人一一擊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比喻從旁幫腔,從旁助勢。也指學習,做事抓不住關鍵,沒有什麼效果。這句話是什麼慣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