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學堂王老師
-
2 # 鬱滿芳華
學好方程在初中階段很重要,必須熟練掌握的方程的知識點,才能運用自如。學好方程的方法如下:
1.掌握基本概念。
方程包括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
方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等式:用符號“=”表示相等的式子。
方程的解:使方程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
一元一次方程:含有一個未知數,並且未知數的指數是1的等式。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兩個未知數,並且未知數的指數是1的方程。
分式方程:分母含有未知數的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個未知數,並且未知數的最高次數是2的整式方程。
做到清楚這幾個方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避免混淆。
例如: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相同點是未知數的指數都是1,都是整式方程。不同點是一元一次方程中的“一元”就是一個未知數;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二元”就是兩個未知數。
牢記方程的性質,性質是隱含條件,不可混淆。
2.計算精準。
解方程是基本功,必須多做題,訓練解題速度和準確率。
3.列方程解應用題。
這是學習方程的難點,對於各類問題對應的公式要熟練掌握,用心琢磨,由題設條件挖掘出隱含條件,找出等量關係。
行程問題的公式:
路程=速度×時間。
相遇路程=相遇時間x速度和。
追及路程=追及時間×速度差。
流水行船問題的概念與公式:
船速:船在靜水中航行的速度。
水速:江河水流動的速度。
順水速度:船從上游向下遊順水而行的速度。
逆水速度:船從下游向上遊逆水而行的速度。
年齡問題的要點是:年齡差不變。
遇到不同的題型是多動腦琢磨,反覆推敲,將題中包含的概念、公式、等量關係找出來,再運用回去,達到具有舉一反三,旁類觸通的能力。
做到以上幾點,學好方程指日可待。
-
3 # 學霸數學
方程在小學四年級有初步的接觸,到初一才會成為重點學習內容之一;學好方程可以解決一些比較複雜的數學問題,初中高中很多其他內容都會滲透方程的應用;
理解是關鍵首先是理解方程的基本定義,認識常見的方程,再者就是解方程,例如等式的性質,分式的性質等;最後就是應用題的解答或者說是實際問題的解決,這是重點難點;
1.理解題目意思:瞭解題目的背景,知道題目中的已經條件或者未知量,最後結果要求什麼等;
2.未知量有多少個,應該設多少個未知量,設哪個比較好;
3.已知量與未知量之間的等量關係是什麼,如何建立它們之間的等量關係,建立的等量關係是否符合題目意思;常見的等量關係有速度時間路程、工作時間效率總量等關係,將這些關係用到實際方程中去;
方程在其他內容上的應用方程在其他內容上的應用,可以得到潤滑劑的作用,一些題型若採用方程可以大大降低難度;如何應用成為關鍵,還是一樣的,分析題目背景,已知條件與未知量,未知量與已知量之間的等量關係是怎樣的,建立方程最後解決問題.
-
4 # 藍色winds
學好方程需要做兩件事,一是學會怎麼用,二是知道什麼時候用。前者解決的,是理解方程的本質。這裡嘗試從初中數學解題的角度,來說說後者,就是什麼時候用方程。
最近在教三角函式,佈置了課本上的一道題:
3分鐘後,我巡視了一圈,發現不少學生還是無從下手,於是講解了一種常規的解法,先設SO的長為x,由等腰三角形的“三線合一”性質,推出∠ASO等於60°,以及AO的長為27,然後利用三角函式列出方程,從而得到答案。題目講完,有個學生吐槽了一句:“我擦,原來要用方程來解啊!”
在普通班,這句吐槽或許代表了不少學生的心聲,同時也暴露了一個問題,就是學生缺乏用方程思想解題的意識,簡單說,就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用方程來解題,什麼時候沒必要。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在學習方程應用的時候,許多學生的做法,只是單純機械地記住,自己做過的哪些題目要列方程,哪些題目不用列,但從未想過其中的緣由。
每次我問起一道題怎麼做,學生通常反應很快:“設未知數!”我再問為什麼要設未知數,學生就支支吾吾,然後開始調皮了:“因為所以,科學道理!”於是,有些簡單的應用題,明明一步列式就能得出結果,他們偏偏大費周折地設未知數;而有些題目雖然平時沒見過,但只要列個方程就能搞定,難度也不大,他們還是看半天找不到解題的方向。
那麼,在初中的數學解題中,什麼時候應該用方程呢?
我們可以從方程身上找答案。根據中小學數學教材給出的邏輯定義,方程指的是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它能用來表示兩個數學式(比如兩個數、函式、量、運算等)之間的相等關係。初中涉及到的,主要有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分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四種。
從定義看,方程其實是分析和處理數量關係的工具之一。列方程的根據,就是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我們習慣稱為等量關係,而解方程的結果,就是一個數量。由此可見,如果一道數學題涉及求某個數量,我們都可以嘗試使用方程,因為要求的數量,與已知條件中給出的數量,十有八九會存在某種關係:如果是等量關係,我們可以列出方程,或者是方程組;如果是不等關係,我們可以列不等式;如果是動態關係,我們還可以列出函式。
數量問題不難辨認,它們的常見特徵,就是“求大小”或“求多少”。比如幾何問題中的求角度、求線段長度以及求周長面積,機率統計中的求頻率、求總體以及求百分比,等等。
不過,有些題目雖然含有等量關係,但我們還是不選擇用方程。為什麼?因為不划算。百度百科對“方程”的解釋,點出了方程的優勢,就是免去逆向思考的不易。
什麼是逆向思考?先來了解與它相對的概念,正向思考。所謂正向思考,就是沿襲某種常規去分析問題,透過已知推進到未知的思維方法,比如已知一個長方形的長為10,寬為3,那麼它的面積就是10×3=30,這對學生來說就是正向思考,因為從邊長到面積,是認識長方形的自然路徑。
那逆向思考呢?逆向思考就是把某種常規的事物或觀點反過來思考,從未知回到已知的思維方式。像剛才的例子,如果反過來,一個長方形的面積是30,寬是3,那麼它的長就是30÷3=10,這對學生來說就是一種逆向思考。當然,我們也可以設長方形的長為x,然後根據面積公式列出方程3x=30,同樣能得到長是30,但是沒必要,因為這裡的逆向思考難度不大。
有些情況就不一樣,比如多邊形內角和公式是180°×(n-1),知道邊數n求內角和不難,帶入公式就行,可是反過來,知道內角和求邊數n,如果不用方程的話,不少學生還是算不過來。
用方程解題,是藉助設未知數,把未知暫時變成已知,接著透過正向思考找出等量關係,列出方程,再透過解方程得出結果。整個過程,本質上是把對問題的逆向思考,轉化為列方程求解的正向操作,從而化解逆向思考的難度。
有的人可能覺得:“為了避免逆向思考,還得多學一個方程,這哪算化解難度?”其實不然,如果沒有方程的話,我們在學一條公式的時候,為了應對未來的逆向使用,就要把公式反過來學一下。比如頻率=頻數÷試驗次數,為了應對求頻數和求試驗次數的情況,我們就要多花點時間,把這條公式反過來做一些練習,比如頻數=試驗次數×頻率,試驗次數=頻率÷頻率。
看上去好像也沒花多少精力,但是學的公式一多,這點點滴滴積累起來,也是一筆不小的精力投入。花點時間學方程,我們就能把這筆精力的一大半省下來,學習和研究更有趣的事情,這是一個很划算的選擇。
綜上可知,解題用不用方程,由正向思考與逆向思考的成本對比來決定。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這樣引導學生:遇到求大小和求多少之類的數量問題,先嚐試列算式解決,如果算式列不出來,就考慮設未知數,然後找等量關係列方程。
我也在教學中發現,只要能意識到嘗試設未知數,很多學生都能很順利地走出解題的第一步。
- End -
回覆列表
方程指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小學五年級就講到了簡易方程的認識,但沒有要求解決實際應用問題。到初一才會講到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應用。要學好方程就得多練習。我是王老師,今天帶大家複習下利用方程解應用題知識點。
列方程解應用題應用題是小學階段比較重要的題型,方程是很厲害的數學工具。
列方程解應用題基本步驟
① 設未知數為X
② 用未知數X表示其他量
④ 解方程
[例題] 小軍原有故事書的本數是小力的3倍,小軍又買來7本書,小力買來6本書後,小軍所有的書是小力的2倍,兩人原來各有多少本書?
① 設小力原有故事書為X本
② 那麼小軍原有故事書就是3X本。
→ 3X+7=(X+6)×2
④ 解方程
3X+7=2X+12
X=12-7
X=5(本)。3X=15(本)
所以小力原有5本書,小軍原有15本書。
你學會了嗎?做幾道練習題試下吧。
練習題1,有三個連續的整數,已知最小的數加上中間的數的兩倍再加上最大的數的三倍的和是68,求這三個連續整數?
2,已知哥哥5年後的年齡與弟弟3年前的年齡和恰好是29歲,而弟弟現在的年齡是兩人年齡差的4倍,求哥哥今年多少歲?
學習更多好玩的數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