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廣任
-
2 # 錢亞清蘇繡藝術
對於一項優秀的傳統手工藝,無論是絨繡還是我所從事的蘇繡,優秀的傳統文化素來是一個城市的根和魂,有助於增強一個城市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軟實力。在新的歷史時期,創新、發展和保護好優秀傳統文化方面都有共性的問題,具體要展開來說這個話題有點大。
說到最現實的一個問題,絨繡要傳承發展,無非就是做絨繡的從業者首先能夠養活自己,實現個人發展。這就要求絨繡行業具備更加廣泛深厚的市場基礎,從而為從業者提供較好的生活水平和充分的發展空間。可以說傳統手工藝以往主要採取師徒傳承、家庭傳承、作坊傳承等模式,這種師徒、親子之間的技藝傳承方式培養、造就了一代代手藝人才。但由於這種傳承模式相對封閉,只注重技能教育,對於人才綜合能力的培養作用有限,在客觀上制約了傳統技藝的發展,使其無法適應迅猛推進的工業化、商業化程序。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市場對手工藝產品的需求和人們的審美眼光在不斷變化、更新,所以當代手工藝的傳承和人才培養模式也應順應時代潮流,努力探索符合現代市場環境的新路徑、新形式。所以從宏觀角度來講,政府的引領、宣傳、政策上的支援、平臺的建設、資源的整合都是非常重要的。微觀角度來講,傳承發展涉及怎樣的傳承方式和人才隊伍的培養模式問題。
下面我從自己是一名蘇繡從業者的角度來談下我對傳統手工藝如何傳承發展的一些做法和看法:
作為一名蘇繡從業者,我也看到蘇繡傳承發展中的現實困境及成因。年輕人學刺繡的越來越少,從業人員的隊伍素質參差不齊,傳承技藝的水平不容樂觀,很多人不懂辨別蘇繡真偽。說實話靠個體力量要去改變一些現狀確實很難,但我認為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能去做一些對傳承傳統文化有益的善事,我覺的是一個手藝人應該擔起的職責。
2015年1月我創辦了蘇繡公益體驗場館,創辦體驗館的初衷是希望透過蘇繡傳統文化的創新做法,能夠喚起更多人去重視優秀傳統文化,重視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培育更多傳統手工藝人才,使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能夠去效仿和推廣。三年來(截止到2018年1月),我共組織開展近270多場不同形式的蘇繡公益體驗學習活動,參與人數達到13000多人,參與物件涉及校外機構、社群居民、高校學生、各企事單位工會活動等人群,近5300個家庭參與蘇繡公益體驗學習活動。
2016年5月,我和我組建的公益社團成員參演電視劇《因為遇見你》,並在劇中“手替”孫怡、劉敏濤,化身靈氣繡娘,用行動傳承工匠精神,在蘇州工業園區掀起了學習蘇繡傳統文化的熱潮。特別是孩子參與體驗學習蘇繡傳統文化,我特別的重視,前天我剛寫了一個碎碎念《讓蘇繡傳統文化體驗學習,在孩子的心裡播下一顆種子!》,非遺傳承是久久為功的事情,雖然孩子在蘇繡體驗學習活動中,還未能真正掌握一門技藝,但最起碼我們把傳統文化的種子埋入了他們心底,讓他們知道蘇繡的歷史和文化。讓他們體驗到蘇繡傳統文化並不是離我們那麼遠,並且原來還可以這麼有趣。
組織蘇繡公益體驗學習活動,不經意間,已經走過了三年。這三年,經歷坎坷,遭受質疑,但更多的是受到大家的關注和重視。蘇繡公益體驗學習活動,這是一個完全靠個體力量推行的善事,非盈利運營,能堅持多久我不能說,但我覺的一個手藝人做的事情能夠做到受大家歡迎,我覺的還是有意義的。我也希望絨繡的傳承發展也有類似的做法,有手藝人甘願付出,無怨無悔。
最後還是想用李宗盛大哥在一個廣告中的一段話語來和大家共勉,“世界再嘈雜,匠人的內心,絕對必須是安靜、安定的。專注做點東西,至少對得起光陰歲月,其他的,就留給時間去說吧!沒有誰能做到極致,我們所能做的,無非是努力朝著那個方向,讓自己近一點,更近一點!”
絨繡在中國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它是採用優質毛線,在棉製鋼絲布上進行繡制,它必須是手工繡制,然而人工太貴,高昂的製作成本讓它的成品價格很高,慢工細活,花了幾載的作品,無人賞識,沒有銷路,也沒人願意傳承下去。絨繡大師年事已高,絨繡面臨傳承和發展的難題。
回覆列表
說實話,絨繡頭一次聽說,孤陋寡聞。近日在舌尖3熱播之際,第一集中的章丘鐵鍋3萬六千錘錘出一口不大的不粘鍋,我們只能感嘆老祖宗們的智慧在那時已經深邃刻骨,然而難以跨越時代,終成博物館裡的映像。這恰恰是時代進步的標誌,當然也是行業頹廢的悲哀,然而往往這些不可避免。
絨繡,刺繡,等等各種繡,曾是農耕時代女紅的拿手戲,成為時代裡一較高下的產業,成就了特定歷史階段的生活藝術審美觀。可這些都過去了,曾經為大眾所追捧的必將隨著大工業時代發展被其他的大眾喜好所替代。要想重現繁榮,絕無可能,只有選擇走小眾的道路,品牌的道路,藝術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