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精醫門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古代帝王擁有生殺大權,如有不滿意就隨時可能發怒,降罪下來輕則牢獄之災,重則性命不保,甚至殃及家人、族人,可謂風險極高!

    再者醫生診治疾病除了用藥得當,也必須要有所禁忌,而帝王則因為種種原因而不能完全做到遵從醫囑,致使療效大打折扣,甚至無效,其必將遷怒於太醫…

    而且醫生為人診治疾病雖然高尚,但必須要有真才實學,並且臨床經驗豐富,絕非“紙上談兵、誇誇其談”者所能勝任!

    古代名醫如華佗就死於一代梟雄曹操之手,可見為帝王診病忌諱極多,貌似地位、待遇不錯,卻身兼重擔,非一般人才所能勝任也!

  • 2 # 夜不閉戶深耕半夜

    太醫就是宮庭醫生,在西周之前,醫生都是為帝王服務的御醫。

    唐朝開始出現太醫院,但那時叫太醫署、宋朝的稱為太醫局,到金代之後改稱太醫院。其後,太醫大多是從太醫院裡選拔出來。 太醫是古代專門為皇帝、宮廷親屬治病的宮廷醫師。

    到了清朝,又將太醫給細化了。太醫分為四個等級,一等是“御醫”、二等是“吏目”、三等是“醫士”、四等是“醫生”。御醫只有十三人,是專門給皇帝、皇后、皇子及嬪妃看病的。

    太醫與御醫的區別,就像現在到醫院去看病,分為專家、普通醫生、實習醫生……等,但他們都可統稱為醫生,而御醫就相當於現在醫院裡的專家。

    太醫的工作時間長、地位低

    一旦成為太醫,就意味著要不分晝夜時刻準備著,三班倒是必須的,連睡覺休息也不踏實。太醫的工作範圍包括 : 侍直、進御、扈從、奉差、儲藥、祭先醫、診視獄囚、施藥等。

    侍直就是值班,以清朝為例,分為宮裡值班的宮直和宮外值班的六直。當值的太醫不管是在宮裡、宮外,都只能呆在指定的房間內,不能隨意到處走動。若哪天皇帝親自率兵出征,部分太醫還得隨軍而行。

    另外,太醫的社會地位低下。春秋以後屬於百工之一,很多名醫甚至恥以醫為業,如華佗甚至發出了 “……以醫見業,意頗自悔”。

    風險高、壓力大

    古時皇宮裡的太醫,是把腦袋別在褲腰上,用醫用藥稍有不慎,除了自身難保,甚至還有被“誅九族”的風險。在漢朝時,醫生就流傳著“貴人診治不如窮人”一說。

     宮庭太醫在用藥上除了要十分謹慎,在藥材的選擇上,顯然要比民間醫生的選擇要少。因為中藥材裡有好些是含有劇毒的,而這類藥一般都有奇效。

    如 : 砒霜、雪上一枝蒿、夾竹桃……等。藥王孫思邈,就是利用砒霜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方法。太醫們就算知道這類藥材有奇效,可也不敢往皇上身上用。

    中醫診斷方法的誤診率

    現代醫學有同位素、超聲、CT、核磁、內窺鏡等相應的醫學儀器和檢測手段,但臨床誤診率是多少呢?據德國學者Kirsch和Schafii發表的醫學報告顯示,誤診率約為31%左右。

    古代中醫在沒有先進的檢測儀器幫助下,只有望、聞、問、切四大診斷法。哪怕是“頂級高手”的太醫,其臨床經驗除了來自醫藥書籍及相關醫案,有些仍是依靠祖傳的口口相授。相比現代,太醫的誤診率一定是隻高不低。

    更況且,太醫給皇后或嬪妃們診斷時,中間還得隔著道簾子,生生把診斷四大法整沒了一個“望”,成了名符其實的 “三缺一”。

    外科手術是道坎

    在近代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裡,就已記載用刀割內痔的手術。而《黃帝內經》中描述的“鈹針”和“鋒針”,就是用於外科手術。

    自漢代起,外科手術雖有了較大的進步。但即便如此,醫術高明的太醫們,在宮庭裡施行外科手術,仍要面對三大難題。

     一,麻醉藥品的適用量。

    古時的麻醉藥,除了華佗的“麻沸散”外,元代危亦林《世醫得救方》記載的麻醉藥物還有的“茴香散”及“代痛散”等。書中除了記載使用方法,還特別指出應按患者的年齡、體質、出血情況等來決定劑量。

    不管是華佗的麻沸散還是危亦林介紹的麻醉藥,其中都含有劇毒的曼陀羅花或烏頭。(據考證,古代的“蒙汗藥”裡的主要成份也是曼陀羅花。) 麻醉藥品在臨床使用上最難以把握的,是用量的多少?而這種情形現代同樣存在。

    如果太醫在手術前,麻藥的量用少了,就會完全不起作用,手術時一刀下去,把皇帝給弄得哇哇大叫,大概這手術也不用再做下去了。量用多了,輕則暈迷,重則死亡。

    二,血型無法配對。

    在沒有檢測裝置的前提下,手術前要找到相符的血型,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更別說要做什麼交叉配血試驗,或輸血過程觀察反應了。

    三,對消毒及手術後不被感染不能有效保障。

    古代外科手術最為常見和行之有效的消毒方法是以火燒灼,至於其它的就只有如淨水洗滌或施以藥物等簡單的方法。

    另據隋朝太醫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及龔慶宣所著的《劉涓子鬼遺方》記載,雖然止血方法眾多。如,胎髮燒灰止血、象牙研末止血、以燒熱的金屬烙灼出血部位或用膏藥把外部傷口封閉等,可很難保證手術後不被感染。

    一旦出現被感染或病情惡化,首先被遷怒的必然是太醫。

     最早實行問責制的古代太醫,所開的每個藥方都會被翔實記錄儲存。除了被用作醫療經驗之用,同時也是為日後追責保留足夠證據。

    因此,對於這樣一份責任大、風險高、社會地位低下的宮庭太醫職業,自然就沒多少人願意去幹了。

  • 3 # 西奇博物館

    不願意當太醫?

    古代太醫,這是一種可以“出入皇宮如入無人之地,掌握著權貴“生殺大權”,賞賜更是拿到手軟”的好職業。

    但西奇妹想說:這些只是表面風光,其實太醫是一種非常非常苦逼的職業。你沒事千萬別當太醫……

    理由有二:官職小,風險大。

    接下來挨個分析:

    (一)官職小:御醫,算多大的官?

    太醫,掌握著皇室血脈的“生殺大權”,應該算是一個“正一品”大官了吧?

    “對不起,正四品封頂。”

    ▲電視劇中的太醫在替后妃診治。

    太醫院選拔太醫的主要途徑是透過官辦機構的培養和徵辟。其中的佼佼者在透過層層選拔後,有被提拔為御醫的可能性。

    過五關斬六將成為“御醫”後,服務物件就變為了宮廷。其中最厲害的那位,成為了太醫院“院長(院使)”。但即使是“院長”,封頂也不過是四、五品的官。“院長”們的下屬官階就更低了,比如“副院長(院判)”是六品,普通御醫最多是七品,吏目是八品和九品,醫士是從九品,醫 生沒有品級。

    舉個例子:同仁堂創始人樂顯揚厲害吧?吏目,八品……

    接著再來看資料:

    《清史稿.卷二五》:

    “丙戌,定太醫院院使為四品……庚子,升太醫院左右院判為五品……”

    怎麼樣?“太醫院院使(院長)”四品,“左右院判(副院長)”五品。這些官階相較於他們身上所承擔的責任來說,實在不算高。

    雖然四品封頂,但其實到了清代,太醫的待遇已經有了很大提高,唐代時混得最好的“院長”也不過“從七品”。

    為什麼太醫院的待遇這麼低呢?因為從春秋時期開始,士大夫階層地位得到很大重視,但“太醫”們卻沒能成為其中一員,反而被分類為“百工”之一。我們看一段話:

    《眉廬叢話》:

    “考太醫院醫士亦用八股試帖,以楷法工拙為去取。時人為之語曰:“太醫院開方,只要字跡端好,雖藥不對症無妨也。”

    在這本清代雜書中我們可以發現清人認為但凡是個識字的讀書人,讀點醫書就能成為一名太醫,沒啥特別稀奇的。甚至在考太醫時,“字跡端好”比“藥方對症”更重要……

    (二)風險大:古代太醫平時上班都在幹什麼?

    “沒啥特別稀奇”的太醫,平時上班都在幹些什麼呢?

    西奇妹認為除了加強專業知識的積累之外,太醫們還需要具備以下兩項特殊技能:

    (1)鍛鍊心理素質:

    心理素質不佳?親,這邊建議您不要當太醫!即使您醫術高明!

    在每一部古裝電視劇中,涉及到太醫的臺詞一般都由以下三種形式組成:

    一,治不好她/他(甄嬛、小燕子、紫薇、香妃等),朕要你提頭來見!二,她/他(甄嬛、小燕子、紫薇、香妃等)要有個三長兩短,朕要你們統統陪葬!三,連這點病都治不好,朕養你們何用!

    從這些臺詞看來,太醫似乎是一種非常高危職業。現實中,果真是如此嗎?

    “果真”。

    ▲想象中的太醫院。

    舉個例子——“嘉靖壬寅宮變”。

    來看資料:

    《明史》:

    “又有許紳者,京師人。嘉靖初,供事御藥房。受知於世宗,累遷太醫院使,歷加工部尚書領院事。(嘉靖)二十年,宮婢楊金英等謀逆,以帛縊帝,氣已絕。紳急調峻藥下之,辰時下藥,未時忽作聲,去紫血數升,遂能言,又數劑而愈。帝德紳,加太子太保、禮部尚書,賜賚甚厚。未幾,紳得疾,曰:“吾不起矣。曩者宮變,吾自分不效必殺身,因此驚悸,非藥石所能療也。”已而果卒,賜諡恭僖,官其一子,卹典有加。明世,醫者官最顯,止紳一人。”

    “嘉靖壬寅宮變”事件在《明史》中非常有名。講的大概是明代的嘉靖皇帝因為平時多疑暴戾,對待宮女們非常苛刻,所以以宮婢楊金英為首的幾名宮女決定“一不做二不休”,“鋌而走險”,乘嘉靖帝熟睡之際闖入寢宮堵住他的“氧氣管”。

    可能是“命不該絕”,因為宮女慌亂之中將堵住“氧氣管”用的布帛打了個死結,所以嘉靖皇帝僥倖逃過一劫。不過當時由於遭受宮女們的暴打以及驚嚇過度,皇帝昏了過去(氣已絕)。

    半夢半醒中被急招而來的太醫院“一把手”許紳,看到這個情景直接就跪了。這可如何是好?自己的皇帝主子“氣已絕”?

    “一把手”許紳勉強支撐著身體,顫顫巍巍地開出副猛藥,急急給皇帝灌下(急調峻藥下之),可左等右等嘉靖帝仍是面如菜色……

    正當許太醫以為自己死定了的時候,嘉靖帝悠悠轉醒,吐血數升,活了(去紫血數升,遂能言,又數劑而愈)!

    這時已經距離灌藥過去了7,8個小時(辰時下藥,未時忽作聲)。

    或許你會說這許太醫藝高人膽大?

    非也,說“藝高”也許OK,但“膽大”卻未必。

    許太醫因救主立功,被封為太子太保、吏部尚書。照理應該是前途無量,但沒想到剛治癒皇帝,他自己卻一病不起……為什麼?被嚇的(未幾,紳得疾,曰:“吾不起矣。曩者宮變,吾自分不效必殺身,因此驚悸,非藥石所能療也。”已而果卒)。

    於是這位歷史上唯一被賜“一品大官”的許太醫,還沒來得及上任就被嚇得一命嗚呼了……

    ▲電視劇中的太醫

    無獨有偶,歷史上因為受到驚嚇而一命嗚呼的太醫數不勝數,比如為宋寧宗診脈的曾御醫,曾嚇死在宋寧宗死的前一晚……

    即使心理素質上佳,沒有被嚇得當場去世,可還得擔心“皇家醫鬧”,比如因為沒有治好唐代同昌公主的病,唐懿宗將公主之死的怨氣都發洩在了太醫院身上,讓太醫院的二十餘位御醫都給公主做了陪葬。

    當然也有隨和開明一些的皇帝主子,比如光緒:

    《清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光緒)

    又諭。朕欽奉兩宮皇太后懿旨。御史餘上華奏。請將醫員立序屏斥治罪一摺。上月大行皇帝天花。李德立等。未能力圖保護。厥咎甚重。太醫院左院判李德立。右院判莊守和。均著即行革職。帶罪當差。

    這一段話是光緒帝所下的聖旨,因為上月太醫院治病時不小心將上任皇帝,患了天花的同治帝給治死了……所以要處罰太醫院左院判李德立和右院判莊守和(兩位太醫院副院長),將兩位革職並令戴罪當差。這已經算是最好的結局了。

    綜上所述,給皇帝治病得有極強的心理素質。治好了送你頂戴花翎,治壞了要你項上腦袋

    (2)最怕皇帝突然要代替你去看病:

    直男皇帝的業餘愛好,除了“做媒”,就是“送太醫”了。

    直男皇帝們為了表示對自己心愛臣子的關心,常常會派出自己的高階太醫前往臣子家中診治。例子很多,隨意舉出幾個:

    乾隆送溫暖: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

    “乙卯。上軫念和碩果親王允禮疾。命和親王弘晝、代往視。諭曰、和碩果親王、體素羸弱。自去秋以來。疾疢纏綿。朕命太醫院用心調治。時將病狀奏聞。已漸次痊可。朕心方為寬慰。

    康熙送溫暖:

    《清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

    “庚午。遣侍衛阿爾賽、同太醫院官孫之鼎、往盛京視將軍阿穆爾圖疾。”

    順治送溫暖:

    《清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

    “辛丑。大學士謝升病篤,上疏乞休並請繳還賜物。命內院大學士率太醫院堂上官診視,許暫假。調理賜物不準繳進。”

    本來這也是挺好的一件事,資源共享。可皇帝們都是“有文化的讀書人”,又強勢又自信心爆棚,常常會對太醫開出的方子指手畫腳。更有甚者全盤否決了太醫院的方子,要越俎代庖,親自出道給自己心愛的臣子診治……

    ▲博覽群書,愛臣如子康熙帝。

    比如康熙爺就是這樣一位“愛臣心切”的好上司。有一次他派出最強豪華陣容——御醫張獻、劉聲芳去診斷武英殿赫世亨的病,兩位太醫登門一番操作後回稟:“均用調中益氣湯,減黃柏,加黃連及利尿之劑。”

    康熙爺聽聞後俊眉一皺,批示:

    “理氣健脾丸藥,有補脾助消化之效,著由御藥房取藥試服,每日早晨用小米湯一錢服下,禁止服用其他補藥及人參等。”

    我們的霸道Quattroporte康熙爺直接全盤否定了太醫院方子,並親自開出藥方命令病人照著服用。可是此時康熙爺連病人的面都沒見過啊!望聞問切更是沒有的事!

    雖然赫世亨得知後心理陰影面積巨大,但因為是“聖意”,於是不得不照做。幾天後赫世亨一直髮燒拉肚子,病也未見好轉……

    “愛臣心切”康熙爺又下批示:

    “若用藥似覺無效,則暫停之,從膳房取美食、狍肉,稍食之看。”

    唔,朕已經使出“畢生絕學”他也未見好轉,反正是治不好了。那該吃吃,該喝喝吧。御膳房,多給他點好吃的哈!

    被康熙的“畢生絕學”折騰得死去活來的赫世亨已經連站立都困難了,但在得到那些美食之時,還得顫顫巍巍被攙扶著起身謝旨……

    那為何康熙帝常常手癢,想親自替臣子們看病呢?其實康熙自己說了原因,來看資料:

    《清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康熙)》

    “諭太醫院官、朕研究經史之餘。披閱諸子百家。至黃帝素問內經諸篇觀其義蘊、實有惻隱之心。”

    在這段康熙下所下的聖旨中,他說自己在研究經史之餘,還喜歡看看醫書(黃帝素問內經),看完之後對病人就動了“惻隱之心”……

    對自己“醫術”自信的皇帝,歷史上又何止康熙一個……

    古代多不重視“太醫”,許多讀書人認為自己讀過的書比太醫走過的路還多,心想如果自己親自出道必能拯救蒼生。所以偶爾也會實踐實踐自己的“畢生絕學”,來與太醫較較勁。當然,這效果嘛……你懂的。

    Emmmmm~在皇帝想要親自出道時,代替皇帝跑腿的太醫們似乎只是個擺設,他們要做的只是——憋住笑意,死撐到底。

    如果你不小心破功了?

    “來世再見。”

    西奇妹說:

    看完小妹的“苦口婆心”,你還覺得在古代當太醫是個好差事嗎?

    太醫官職低,風險高。治好了送你頂戴花翎,治壞了要你項上腦袋。

    沒有一顆八面玲瓏心,你還是早點洗洗睡吧!

    -------------------------------------------------------

    參考文獻:

    趙爾巽:《清史稿》、

    清代歷朝的官修編年體史料彙編:《清實錄》、

    張廷玉等:《明史》、

    況周頤:《眉廬叢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穀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