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希樸羊
-
2 # 狂想的蘆葦1
首先,光棍節的說法似乎開始於一些年輕人的自嘲,然後被大家模仿,進而被商家利用,然後形成潮流。這種源於自嘲的、帶有一些調侃意味的節日,確實和既有節日的來源不一致。既有節日,無論是中國傳統的還是西方的大多是由國家正式確定的,且自上而下傳播的。光棍節不僅沒有得到正式確定,而且是以思潮乃至流言方式傳播。這一現象我覺得離不開現在人們尤其是年輕人著重調侃、直白的思維方式,體現當前快餐文化的“深入人心”。以11來做形象地比喻,這是調侃;將單身稱作光棍,這是直白。類似的還有什麼“吃貨”、“直男癌”等等。
其次,光棍節的火爆離不開商家的推動。這是實用主義與從眾心理共同影響的結果。商家要的是經濟效益,他們抓住當代年輕人重視感官享受、重視即時利益,多於從眾而少於自主的特點,運用優勢宣傳引人注目,進而有了光棍節的流行。
想法很膚淺,沒能切入真正主題,請大家多多包涵!
光棍節是指每年的11月11日。富有想象力的人們把“1”和棍子的形象連線了起來,同時在中國又有把單身男士成為光棍的說法,所以,就這樣把這個日子和單身男士聯絡了起來。這是人為地賦予意義,但這個意義卻又正好投射出廣大男士的渴求——不做光棍,想找個伴侶。也正是這個具有普遍需求的集體潛意識性的渴望,使得光棍節這個詞語深入大眾內心。然後,這個詞語就開始變成另一種活動的象徵了——瘋狂購物。
商家利用光棍節炒起來的全民氣氛,開始發起各種優惠打折的活動,光棍節就像春節等傳統節日一般,變成了一個大型的營銷性的全民盛會。這種狀況有點集體非理性的味道,在一些大型的會銷活動上,經常是演講者(推銷者)透過演說等方式掀起強烈的大眾情緒激昂的氣氛,然後利用這個群體非理性以及緊接著發生的從眾心理,大肆進行促銷活動。其實很多人在會銷後買了東西,但是很快就會後悔。這種會銷有些催眠的味道,大家的意識已經被“控制”了,短期內失去自己的判斷,會跟著講臺上的人走。光棍節的時候,本來是沒有多少的人知道這個節日的,但是一大堆的廣告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衝擊,反覆的廣告使得人的潛意識裡裝進了“光棍節”這個概念,並且把光棍節和打折聯絡起來,形成條件反射似的反應。這樣,光棍節慢慢的火起來了。
起於人的本能渴望,興趣人的非理性需求。
此乃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