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搞笑老小子

    第一時間知道票房很高很好看的電影,但是就是沒事時間去看。看別人,成雙成對,比翼雙飛,自己卻不是單身狗就是狗不理。

  • 2 # 良小崧的小自在

    父親是個老電影放映員,從青年時代就下鄉放電影,到高階放映師,到培養過無數村鎮一級電影放映師。經過十里八鄉眾星捧月的時代,經歷了院線時期黃金時期,也經歷過電影院最落寞的低谷(甚至領不到半額工資),起起伏伏,一輩子只做一樣事情,放電影。想想那個年代的人,真是專注。

    而我也享受過電影院家屬特殊待遇:18歲前看電影沒買過票。

    下鄉放電影的時代:走過無數山路,但也吃過無數山珍海味。

    早年只有縣城有電影院,鄉鎮幾乎是沒有的。縣城的電影放映隊必須要下鄉為鄉村放電影,一個村一個村輪流跑,基本上半個月一個月不回家是常事。聽父親說當時一般同行三四個人,扛裝置揹包袱幾十上百里的山路,基本靠走。累是累點,但一到村莊,就享受如明星偶像般的待遇,鄉里也跟過節一樣。

    鄉里總是會拿出最好東西,最好的廚師燒飯招待,等酒足飯飽後再開始放電影,而在這期間,訊息也會飛,有人鄰村或相隔幾十裡的獨戶都會跑來看電影,因為一旦錯過,也可能要等上幾個月才會再有。

    好一點的村鎮在禮堂或祠堂放映,偏一點的村沒有禮堂只能在大空地上,一般一個村放一天,大點的村也有放兩天的。當然這期間大魚大肉就肯定的。因為村裡再怎麼窮,也不會讓放映員餓著。

    院線時代:黃金時期

    那是早年電影的黃金時代,村鎮一級有了電影院,也培養了當地放映員,下鄉放映的時代結束。但電影院工作也上升到比較吃香的職業。因為屬於稀缺資源,輕易複製不了。而且在那個不富裕的年代,看電影真是高階的享受。記得當年放映《少林寺》的時候,真是一票難求。當時很多老師託我買票,引來同班多少羨慕,真的有點高人一等的感覺。父親當時更是春風得意,不但是高階放映師,也掌管當地村鎮影片排程,也就是一部片在一個鄉放映多久。你想想,一部熱門片在村鎮多放一天會有增加多少收入?但那時的人大都比較實誠,規矩。但仍然擋不住送禮的一撥接一撥。

    看到沒,少林寺是寬銀幕在那個時代也是稀缺品,類似於現在電影中的IMAX,一般製作精良的或進口片才有寬銀幕。

    作為家屬,看白電影是肯定的,熱門片愛看幾遍就看幾遍。記得印象比較深的,是那些進口片,象《第一滴血》《超人》之類,在那個年代真是大片。

    還有個印象非常深的,是片頭的動畫片。小孩嘛,最喜歡這個。《葫蘆兄弟》、《天書奇譚》、《大鬧天宮》、《邋遢大王奇遇記》等,看得痴迷。但是這些動畫片一般不當正片放,只在正片放映前插播一段,給提前到場的人消遣用的,放映時間到了這些動畫片就直接掐掉了。相當鬱悶。

    也因此可以想象,在那個年代,做動畫片的人地位有多低?傾注的心血上不了正片的院線,那些可都是中國一等一畫家的作品。雖然我們現在把他們當時的作品挖出來,說驚為神作。日本的漫畫家宮奇峻就曾把《大鬧天宮》當神作頂禮膜拜。可是改變不了他們在那個年代尷尬的處境,動畫片被認為是沒什麼技術含量,或上不了檯面的東西。為什麼中國的動漫沒有延續,也許這算原因之一吧。扯遠了。

    影碟時代:影院寞落時代

    這個大家應該都經歷過,最早是錄影廳普及,分流了一部分人群。之後影碟機普及,VCD普及,盜版風行。進入電影院衰退期,大家在家裡就可以看碟了誰還花錢看電影?況且之後電腦普及,最新的電影,沒上映兩天,一些平臺馬上就有影片種子或片源,隨時可看可下。所以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以前多風光,現在就有多狼狽。影院這個時代多難也許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所有的風光一夜之間消失,職工們發不到足額工資,有的停薪留職,出外找活。影院開始出租土地,關閉,之後改成商超之類。

  • 3 # 影視藝術專業

    這是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八十年代出現的現象,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電影院工作者跳槽的跳槽,改行的改行,留下的唉聲嘆氣,電影院無比蕭條。

    不知道電影院工作者的體驗,只知道曾經羨慕電影院工作者子女的體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動取款機在取錢時有哪些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