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鄞粵強
-
2 # 瀚墨尋夢
山水畫中,最重要是畫樹和山石,"山為石之積,畫山先畫石",畫石要明白皴法,皴法細分有三十多種,不需研究那麼多,比較主要的也就是披麻皴.荷葉皴.亂麻皴.礬頭皴.芝麻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雨點皴.鬼臉皴.骷髏皴,雲頭皴.亂柴皴.解索皴.牛毛皴.折帶皴.馬牙皴十六種,其實最基本的就是披麻和斧劈,其他都是這兩種派生的皴法,可觸類旁通,為什麼分成這兩大類,一是石山與土山的分別,石山以斧劈皴為宜,土山或土石相間的山以披麻皴為宜,從流派上,北派青綠山水以斧劈皴為主,南派水墨或淺絳以披麻皴為主。由於演變和派生的結果,歷代畫家又把不同皴法混合使用,有時一幅畫上皴法就很複雜,也有因個人風格形成一種皴法,歷史上,董源常用長披麻,巨然.吳鎮短披麻,范寬用釘頭雨點,郭熙捲雲皴,王蒙牛毛皴.解索皴,李唐馬遠大斧劈,劉松年.唐伯虎小斧劈,倪瓚折帶皴等,披麻皴,右芥子園畫傳,左白雪石畫稿,斧劈皴,左芥子園,右白雪石折帶皴,左芥子園,右申石伽畫稿,米點皴,申石伽,出於宋代米芾所作雨景山水,故稱米點皴,以濃淡乾溼的平點,表達雨中山嶽迷茫形態,雲頭皴或捲雲皴,左白雪石,右申石伽,宋郭熙畫山石,作雲頭層層湧起狀。在勾輪廓線時應圓渾如雲頭上升,隨勢皴筆,細密流利,舒捲如雲。荷葉皴,黎雄才畫稿,用筆中鋒,以山脈骨絡分明暗面,自上而下,掌握山勢。
亂柴皴,申石伽,以荷葉皴結構為基礎,中鋒逆鋒行筆,自上而下,要求奔放有力,筆觸雖亂,但不離山形脈絡,釘頭皴,申石伽,近於小斧劈,宜表現雄偉氣氛,與所稱的雨點皴.豆瓣皴同屬一體,馬牙皴,申石伽,以縱橫線條積迭而成,多用幹墨,表現山嶽崖壁的聳撥宏偉氣勢,拖泥帶水皴,白雪石,在礬宣紙或絹上使用的一種技法,先用較濃溼筆勾輪廓,趁未乾時再以較溼的濃量或淡墨加皴,皴筆未乾又以淡墨染之,此結所畫山石,皴筆與皴筆之間.濃淡墨之間自然連線成一片,渾然一體。
畫一塊石頭,一般分幾個步驟,一是勾,包括石外輪廓,石內石紋,一般淡墨勾,不理想時可補救,二是皴,在石紋的大勢上及陰暗處加以皴斫,表現出陰陽向背,同時滿足筆墨疏密及黑白的需要,同時包括擦,叫皴擦,增加畫面渾厚程度,不單薄,三是染,淡墨水渲染,增加山石立體感及深厚感,四是點,點苔很重要,使枯燥山石增添生命,五是提,山石畫完覺得發灰沒有神,可用濃墨或焦墨在主要輪廓線及極暗處,予以提醒一下,而能精神振起。初學者應按步驟方法畫,有些熟手老手可做到不拘泥於這樣的程式,一氣呵成,進一步達到“我有我法",有許多名家,早年對傳統畫法有很深造詣,再經寫生,創造亦自己獨特皴法,而形成自己的特有山水風貌,如傅抱石的抱石皴,黃秋園的秋園皴,白雪石,李可染,陸儼少等都有自己不同的山石畫法,藝術手法沒有絕對固定步驟程式,沒固定標準樣板,惟如此,藝術才可貴,其實這也正是藝術的難處。傅抱石以皮紙破筆繪山石,亂筆散鋒表現山石磅礴多姿,自然天成,白雪石對自然景物寫生,注意靈活運用皴法,所用皴法沒什麼名稱,李可染山水,黃秋園晚年形成自己獨特皴法,被人稱之秋園皴,孫克綱畫山,大筆蘸濃淡墨水,大刀闊斧落筆形成主體大勢,中景再用破墨.積墨處理黑白濃淡乾溼厚薄變化,形成景物,近景用焦墨渴筆,清晰筆觸,使近景與虛的遠景有明顯對比,並儘量保留落筆時偶然得到的筆墨情趣。
回覆列表
皴法是山水畫的根,沒有皴法就失去了山水畫的骨和肉,所以,每一個學習山水畫的人都要從皴法學起。
皴法主要分三個系列,就是以線為主的披麻皴系,以面為主的斧劈皴系,以點為主的米點皴系,披麻皴繫有長披麻皴,短披麻皴,解鎖皴,荷葉皴,雲頭皴,折帶皴等,斧劈皴繫有大斧劈皴,小斧劈皴,馬牙皴,刮鐵皴,彈窩皴,骷髏皴等,米點皴繫有米點皴,豆瓣皴等。
披麻皴適合表現江南酥鬆的土山,斧劈皴適合體現山石裸露的肌理,米點皴適合表現煙雨濛濛的山體。
在同一幅畫中,一般用同一種皴法,如果不足可以用同一系的皴法,這樣畫面協調,不紛亂,否則會很不好看的。比如在以長披麻皴為主的作品中,可以出現短披麻皴,但絕不能出現斧劈皴,反之亦然。
傳統山水畫在宋朝就有南宗北宗之說,北宗是指以斧劈皴係為主,體現北方山水的高大雄魂的氣勢,筆法犀利簡潔,畫面挺拔高聳的山水畫,南宗是指以披麻皴係為主,體現江南山水的秀美恬靜,筆法繁複,容易體現草木華滋的景象。這兩個畫派對後世山水畫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山水畫的不同皴法發展到現在,皴法更多,隨著寫意畫的興盛,很多技法不再程式化,很多畫家在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出很多新的皴法,如傅抱石的破筆皴,陸儼少的勾線皴,黃賓虹的宿墨積墨皴,黃秋園的勾線點苔皴,這些新的皴法無疑豐富了中國畫的技法,也讓山水畫的效果更突出,因此,皴法不是一成不變的,創新才是中國畫真正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