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全部
黃鱔養殖技術 一.食性:黃鱔是以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蚯吲是很好的餌料。黃鱔池水溫應保持在15-28攝氏度之間;切忌鹼較重的水,並要求隔日換水一次。否則不好養。黃鱔一般不會掄食(視覺不好)。晝伏夜出,白天藏於洞內,晚間守候在洞口捕食,當氣溫、水溫較高時,白天也常出洞呼吸與捕食。攝食多為啜吸方式,視覺不發達,夜間主要依靠前後鼻孔內發達的嗅覺小褶,感受隨著水流傳過來的餌料生物發出的微弱的化學分子的擴散。在野生條件下,主要攝食各種水生昆蟲及其幼蟲,大型浮游動物如輪蟲類,也捕食水蚯蚓、蝌蚪、幼蛙、螺、蚌及小型魚蝦類,還有嗜食陸生動物的癖好,夜間常遊近岸邊,甚至離水上岸覓食,捕食蚯蚓、蚱蜢、飛蛾,還兼食有機碎屑,絲狀藻類和浮游藻類. 二、飼養池:最好選擇避風向陽、水源方便的地方建池,以便換水和排水。池的大小應根據養殖的規模和數量來確定。家庭付業養殖,以,寬4-5平方米或十幾平方米均可。飼養池深1.5米。池內壁塗抹水泥。池的上半部應略為向內傾斜,以防逃跑。黃鱔喜穴居,故池底應鋪築30-50釐米厚的肥泥,並在泥中滲和一些稿杆和畜糞,以增加有機質,然後再投以石塊、斷磚等物,人工造成穴居的環境條件。池子鋪好後,在泥土上面應保持15CM左右的水層,在與水平面相平的地方設一排水口,在排水口對面略高於水面的地方設一進水口.進出水口都要用塑膠網布或鐵絲網攔住,以防逃逸。也可利用宅旁園地的舊糞坑、積肥池、廢沼氣池等加以改造利用。為保持池內水質新鮮,水體溶氧充足,應隔日換水一次,夏天高溫季節,更應增加換水次數。(北方及寒冷地應建地下式或半地下式飼養池) 由於鱔魚有大魚吃小魚的習性,因此應分池飼養。一般可分為親鱔繁殖池、苗種培育池和成鱔飼養池(親鱔繁殖池和成鱔飼養池也可以合併)。在成鱔產卵孵化期間(4~8月份),可在池內投放半腐爛的苕種或油莢子等稿稈,讓雌鱔在上面產卵,當其孵化出幼鱔後,可全部撈取放入另外的池中餵養。苗種池以肥水為主,培養水蚤和其它小蟲,供幼鱔攝食。 三、養殖技術 te-
yang.cn
展開全部
黃鱔養殖技術 一.食性:黃鱔是以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蚯吲是很好的餌料。黃鱔池水溫應保持在15-28攝氏度之間;切忌鹼較重的水,並要求隔日換水一次。否則不好養。黃鱔一般不會掄食(視覺不好)。晝伏夜出,白天藏於洞內,晚間守候在洞口捕食,當氣溫、水溫較高時,白天也常出洞呼吸與捕食。攝食多為啜吸方式,視覺不發達,夜間主要依靠前後鼻孔內發達的嗅覺小褶,感受隨著水流傳過來的餌料生物發出的微弱的化學分子的擴散。在野生條件下,主要攝食各種水生昆蟲及其幼蟲,大型浮游動物如輪蟲類,也捕食水蚯蚓、蝌蚪、幼蛙、螺、蚌及小型魚蝦類,還有嗜食陸生動物的癖好,夜間常遊近岸邊,甚至離水上岸覓食,捕食蚯蚓、蚱蜢、飛蛾,還兼食有機碎屑,絲狀藻類和浮游藻類. 二、飼養池:最好選擇避風向陽、水源方便的地方建池,以便換水和排水。池的大小應根據養殖的規模和數量來確定。家庭付業養殖,以,寬4-5平方米或十幾平方米均可。飼養池深1.5米。池內壁塗抹水泥。池的上半部應略為向內傾斜,以防逃跑。黃鱔喜穴居,故池底應鋪築30-50釐米厚的肥泥,並在泥中滲和一些稿杆和畜糞,以增加有機質,然後再投以石塊、斷磚等物,人工造成穴居的環境條件。池子鋪好後,在泥土上面應保持15CM左右的水層,在與水平面相平的地方設一排水口,在排水口對面略高於水面的地方設一進水口.進出水口都要用塑膠網布或鐵絲網攔住,以防逃逸。也可利用宅旁園地的舊糞坑、積肥池、廢沼氣池等加以改造利用。為保持池內水質新鮮,水體溶氧充足,應隔日換水一次,夏天高溫季節,更應增加換水次數。(北方及寒冷地應建地下式或半地下式飼養池) 由於鱔魚有大魚吃小魚的習性,因此應分池飼養。一般可分為親鱔繁殖池、苗種培育池和成鱔飼養池(親鱔繁殖池和成鱔飼養池也可以合併)。在成鱔產卵孵化期間(4~8月份),可在池內投放半腐爛的苕種或油莢子等稿稈,讓雌鱔在上面產卵,當其孵化出幼鱔後,可全部撈取放入另外的池中餵養。苗種池以肥水為主,培養水蚤和其它小蟲,供幼鱔攝食。 三、養殖技術 te-
yang.cn
1..選種及放養:苗種放養是鱔魚養殖生產中的重要一環。要搞好鱔魚的人工養殖,就應堅持多種渠道解決苗種的來源,採取科學的飼養方法,獲取好的產量和較佳的經濟效益。 (1)苗種的來源。購買或自已採集,此外,撈取黃鱔受精卵,進行人工孵化,培育黃鱔苗,也是一個好辦法。 ①一是在市場上採購鱔種;要選擇健壯無傷的黃鱔。應該選購一直處於換水暫養狀態的籠捕黃鱔種苗作為飼養物件。凡是受到農藥侵害的黃鱔和藥捕的黃鱔都不能作種苗放養。一般可以將黃鱔品種分為三種:第一種,體色微黃或橙黃,體背多為黃褐色,腹部灰白色,身上有不規則的黑色小大斑點,這種鱔種生長快,最大個體體長可達70CM,體重1.5公斤左右;第二種,體色青黃,這種鱔種生長一般;第三種,體色灰,斑點細密,這種鱔苗則生長不快。鱔苗應該分開飼養。鱔種的大小最好是每公斤35尾左右,規格太小,成活率低,當年還不能上市;規格太大,增重倍數低,單位淨產量不高,經濟效益低。不過這也不是絕對的,放養哪一種規格的鱔種還得考慮市場因素。如果春節前後市場上規格大的商品鱔價格很高,養殖者也可以適當考慮放養大規格的鱔種。 ②二是直接從野外捕捉野生黃鱔種苗。野生黃鱔種苗的採集方法也有二種:方法1:春天,氣溫回升是捕捉鱔種的最好季節,其他季節可利用黃鱔夜間覓食的習性來捕捉。捕苗方法以鱔籠誘捕和手捉為好。每年夏季,可以在稻田和淺水溝渠中用鱔籠捕捉,特別是悶熱天或雷雨後,出來活動的黃鱔最多,晚間多於白天。晚上或者雷雨過後放入田間的水溝中,幾個小時以後就可以捕捉到黃鱔。用鱔籠捕捉黃鱔時,要注意兩點:一是最好用蚯蚓作誘餌,每隻籠子一晚上取鱔苗-次;二是捕鱔籠放入水中的時候,一定要將籠尾稍稍露出水面,以便使黃鱔在籠子中呼吸空氣,否則會悶死或得上缺氧症。黎明時將鱔籠收回,將個體大的黃鱔種苗出售,小的留作鱔種。用這種方法捕到的黃鱔種苗,體健無傷,飼養成活率高。 方法2:是晚上點燈照明,沿田埂渠溝邊巡視,發現出來覓食的鱔魚,用捕鱔夾捕捉或徒手捕捉。捕捉時,儘可能不損傷黃鱔的身體。捕到的黃鱔苗應該馬上放養。 ③半人工繁殖的苗種培育。即野外撈取黃鱔受精卵,進行人工孵化;或自已人工繁殖。 黃鱔的繁殖習性:模擬野外自然產卵環境,在養殖池中讓其自然繁殖。黃鱔有奇特的性逆轉現象,從胚胎期到性成熟都是雌性,區別黃鱔的性別可從體長判斷:體長在20~35CM以下的全為雌性;產卵以後卵巢逐漸變成精巢(體長在22CM左右時開始性逆轉)。體長36~48CM肘,部分性逆轉,雌雄個體數幾乎相等;成長至53CM以上的個體全多為雄性。 黃鱔兩齡成熟,全長在20CM左右的個體即可達到性成熟,懷卵量約為200~400粒;全長50CM左右的個體懷卵量約500~1000粒。黃鱔的生殖季節較長,產卵季節為每年的5~8月,產卵盛期為6月上旬至8月(黃鱔的產卵從每年5月中下旬開始,6月上旬為產卵盛期,8月上旬結束,但開始產卵的時間和盛期與黃鱔棲息環境的水位變化有關係,如遇枯水年份,則其產卵和產卵盛期都會推遲,等到水位上漲時才會繁殖。產卵的個體,前期以較大型的為主,而在8月上旬產卵的個體,體重多在50g以下)。黃鱔產卵常在其穴居的洞口附近或、亂石塊間。洞穴的結構比較複雜,可分為前洞、後洞和岔洞,出洞口有3—4個。洞口通常開口於隱蔽處,洞口下緣2/3沒於水中。在水田中央的洞,離地面深約3—4 ㎝,並呈橫向發展。前洞產卵處比較寬,後洞較窄,洞長約為黃鱔體長的3—5倍。產卵前雌雄親鱔常在洞口外先吐泡沫築巢,泡沫位於洞口的上方,積聚成巢,將卵產於泡沫中,故受精卵在水面的泡沫中孵化,若泡沫被毀壞,卵即下沉;卵成批產出,成熟的受精卵為金黃色,比重較水大,無粘性,卵徑在2~4毫米之間,吸水膨脹後可擴大到4.5毫米左右。在產卵孵化過程中,雌雄親鱔有護卵的習性,一般要守護到鱔苗的卵黃消失為止。受精卵孵化期較長,約需七、八天才能孵出幼魚。剛出膜的幼鱔,全長13毫米左右,此時具有胸鰭,鰭上佈滿血管。胸鰭經常不哼停地扇動,是幼魚期間的重要輔助。當全長達到30毫米以上時,胸鰭即逐漸退化,最後消失。 在野外收集黃鱔受精卵,然後人工孵化育苗。在每年盛夏的時候,有些湖岸沼澤地區和農村的水溝、水稻田,常常可以見到一些泡沫團狀物漂浮在水面上,這有可能是黃鱔的孵化巢。當發現這種現象時,應該及時用瓢或盛飯的勺子輕輕將它撈起,放在已經盛入新水的面盆或水桶中。而後,將鱔卵小心地放在鱔卵孵化巢中孵化。孵化期間的管理和人工繁殖孵化期間的管理是一樣的。 自已人工繁殖孵化育苗:每年年底,從人工養殖的成鱔苗中,選擇體格健壯,體色黃而有光澤的個體,集中在富含有機質土壤的池中越冬,待轉年4~8月自然產卵繁殖(產卵盛期為5~6月)。當池中水溫達到15℃以上時,要加強對這批鱔魚的投餌餵養。在繁殖期要密切注意鱔魚產出的卵和孵化的鱔苗,發現卵後可以取出來專門孵化,發現苗也要及時撈出按不同規格分池放養,以防大鱔魚吃小鱔魚、相互殘食。在培育池內,可以先用雞糞等有機肥培育出浮游生物,然後將鱔苗放入,讓鱔苗靠吃生長。如果不足,則可以輔助投餵一些煮熟的蛋黃漿。幼鱔一經開始吃食,就可以逐漸分散活動。 以後即採取在每年10月份左右將大黃鱔捕撈起來,小黃鱔留在池中,讓其鑽入泥穴越冬。這時應把池水放幹,保持土壤潤溼,在氣溫較冷的地方,可在池土上面覆蓋一層稻草,以保溫防凍。到第二年春暖以後,放水入池,幼鱔即出穴覓食,成為第二年的飼養種苗。 (2)苗種的質量。體質健壯,無病無傷的可作為苗種。那些用鉤捕受傷的,放養後成活率低,即使不死,生長也相當緩慢。因此,一般不宜選用。在捕捉鱔魚種苗時,不要用鐵絲鉤傷鱔魚。如在市場上,則不能買用糖精等餵過的鱔苗。 (3)苗種規格。苗種規格一般以25g為優。每千克40尾為宜。這種規格的苗種整齊,生活力強,放養後成活率高,增重快,產量高。鱔種規格過小,攝食能力差,增重不快,當年不能收益。在同一個飼養池內,放養的苗種要注意規格整齊,大小要儘可以能一致,不能懸殊太大,不同規格的苗種最好能分池分能飼養,以免爭食和互相殘殺,影響生長和成活率。 (4)黃鱔的品種很多,其中生命力最強的是青、黃兩種,脊側和勁部黃色的也為優良。為了確保養殖產量高、效益好,在發展黃鱔養殖生產上要逐步做到選優去劣,培育和使用優良品種。 2.放養時間和放養密度。放養時間要早,以早春頭批捕捉的或自繁的鱔苗種放養為佳。開春較早的地方,黃鱔在四月份就出洞覓食。人工養鱔池在四月份就可以投放種苗。黃鱔經越冬後,體內營養僅能維護生命,開春後,需大量攝食,食量大且食性廣。因此,要儘量提早放苗,便於馴化,提早開食,延長生長期。放養密度:因鱔池大小,餌料來源,苗種規格以及飼養管理等不同而異。人工養殖黃鱔,放養密度可稍大些,每平方米放養體重25克的幼鱔50—60尾,即每平方米放養幼鱔1.5公斤。有經驗的可放80-100尾.。如放養的規格較大,密度可相應減少。反之,則可相應地增加。家庭養殖一般每平方米放養量以.1 -1.5公斤為好,池中可搭配放養一些泥鰍。一般每公斤鱔魚苗可長成 510 公斤成鱔。(鱔魚的生長規律是當年幼魚只能長到20釐米,2冬齡的雌魚才達成熟期,體長至少為34釐米。成鱔最大個體可達70釐米,重1.5公斤。人工養殖的話,最適宜水溫為15~280C之間。水溫在25-33度時,30克的黃鱔每個月可以增重30-40克,不過這種生長速度只能保持大概5個月左右,5個月後即使氣候適宜它的食慾也不旺盛了,因為這時它已經是又粗又短,整個一肥胖症到了極限)。 3.飼料來源。黃鱔是以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其飼料可就地取材多渠道落實餌料來源。一是在養殖池內施足基肥。培育枝角類、橈足類、輪蟲及等;二是在養殖池內放養一部分懷卵的鯽魚,抱卵蝦,讓其產卵孵化出幼體;三是專門飼養福壽螺或螺螄、河蚌等等;也可與發展相結合,利用蚌肉作為餌料;四是在養殖池上萬加掛黑光燈誘捕飛蛾、螟蟲及其它昆蟲;五是利用豬、羊、鵝、鴨的內臟;六是培育(如從日本引進的“大平二號”蚯蚓等)或挖取蚯蚓、人工繁殖蠅蛆等;七是當動物性餌料不足時,可投餵米飯、麵條、瓜果皮等植物性飼料。 飼料喂量一般是每平方米每天投餵餌料350~500克。約佔鱔魚體重的6~7%,夏天可達體重的14.3%。 4.投餌技術。黃鱔投餌應堅持“四定”原則:一是定質,不投餵腐臭飼料,保證飼料新鮮不變質;二是定量,黃鱔的攝食強度直接與水溫有關,通常—月份日投餌量為體重的%;8月份黃鱔攝食強度最大,生長最快,日投餌量可增加到體重的8%—10%;當溫度達到0℃左右時,應少投餌或不投餌。一般應在投餌後2小時進行檢查,若餌料已吃完,說明餌料量不足,應適當增加,若小時沒吃完,則說明餌料過量,應適當減量;餌料過剩,將敗壞水質,造成疾病。三是定時,根據黃鱔具有晝伏夜出的生活習性,每天傍晚投餵為好。四是定位,為使黃鱔養成定點吃食的習慣,便於觀察吃食情況和清掃殘料,應設定食臺,固定地點投餵,食臺是黃鱔群爭食的地方,食臺應適當分散,多設幾個。 需特別指出的是,因目前養殖黃鱔的苗種主要來源於野生採捕,初放養時對環境很不適應,一般不吃人工投餵的飼料,因而需要馴飼,否則容易導致,造成養殖失敗。馴飼的具體方法是:鱔种放養—天內不投飼,使其腹中食物消化盡,然後將池水放掉加新水,於晚間進行引食。引食時用黃鱔最喜歡吃的蚯蚓、河蚌肉切碎,分幾小堆放在進水口一邊,並適當進水,造成微流。第1次的投飼量為鱔種重量的1%—3%,第天早晨如果全部吃完,投飼量可增加到4%—6%。如果當天的飼料吃不完,應將殘料撈出,第2天仍按產天的投飼量投餵,待吃食正常後,可在飼料中摻人來源較易的瓜果皮、豆餅等,同時減少引食飼料,如果吃得正常,以後每天增加/普通飼料,幾天後,就可正常投餵了。 黃鱔食量大,日攝食量可達體重的14.3%,一定喂足。當飢餓時可殘食比自身小的黃鱔。 同時應注意防止鴨子、野獸和貓、鼠等入池埔捉黃鱔。 5.主要疾病防治 ⑴:病因是由於黃鱔互相咬傷或敵害生物的侵襲造成傷口被黴菌感染。黴菌的活動孢子吸取黃鱔面板裡的營養,向外生長成棉毛狀菌絲,迅速在體表蔓延擴散。病鱔體生“白毛”,食慾不振,最後瘦弱而死。 防治方法:黃鱔入池前,池內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病發後用萬分之四的食鹽和小蘇打合劑,全池遍撒。 ⑵毛細線蟲病:由毛細線蟲寄生在黃鱔腸內,破壞腸壁粘膜組織,致使其它病菌也侵入腸壁而引起的發炎。當寄生蟲量大時,也可直接造成鱔魚消瘦死亡。 防治方法:黃鱔入池前,池內用生石灰清塘殺死蟲卵。病後可按每50kg鱔魚用5克敵百蟲晶體(純度90%)的比則,拌入豆餅粉1.5kg,作成藥粒投餵。(也可用別的驅線蟲藥,飼料要平時喜吃的) ⑶發燒病:原因是由於黃鱔過高密度養殖,體表分泌的粘液在水中積聚發酵而釋放的熱量使水溫驟升,溶氧降低,致使黃鱔焦躁不安,相互糾纏,造成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預防時可在池內混養少量泥鰍,吃掉剰餌,並透過泥鰍上下竄遊,防止黃鱔互相纏繞。發癧以後則立即更換新水,或立即加入萬分之七的硫酸銅溶液,每平方米鱔池50毫升。 ⑷感冒病:病因是由於注入新水的水溫過低,一時不能適應而死亡。 防治方法:使用溫度過低的井水或泉水給鱔池換水之前,應經過地面的一定距離流程,使水溫升高後再注入池中。當秋末冬初水溫降則,120C以下時,黃鱔開始入穴越冬,這時要排去池水,只保持池土潤溼,並在池土上面覆蓋一層稻草,以免池水冰凍。 養黃鱔也是特種水產養殖之一,飼養得當經濟效益收入要比養魚的高,所以在農村水產養殖上,養黃鱔的戶數,近年來在不斷擴大,但是在養黃鱔的農戶中也有不少是失敗的,查其原因有多方面的。但在技術問題上,綜上所述主要存在以下八類大問題。 ①亂購苗種:許多養殖戶從外地購買的所謂“人工養殖”苗種或其它所謂“優質”苗種,實為收集的野生苗種,而且這些苗種因暫養和多環節貯存,運輸等不科學操作,養殖中死亡率在90%-100%,所以在購苗種時,一定要認真考察辨別。 ②不擇品種:從外觀看黃鱔有深黃大斑,土紅大斑、淺黃細斑、青灰細斑等型別,只有選擇前二種才有較快的生長速度,人工養殖才能取得理想的經濟效益。 ③大小混養:同一池中大小混養,小鱔不敢爭食而體質衰弱甚至死亡。餌料不足時,大鱔吞食小鱔,因此大小鱔混養,雖大鱔長速快,但池塘總產量低。 ④池水過深:因黃鱔體內無鰾,不能在不同水層隨意漂浮停留,以露出水面呼吸空氣。池水過深,黃鱔需頻繁遊至水面呼吸而消耗大量體能,影響正常生活生長。池養黃鱔根據鱔體大小,水深宜在10~15釐米,而網箱養鱔水草應充滿整個網箱,以便為黃鱔提供良好的棲息和呼吸條件。 ⑤鱔池施糞肥:鱔池水體小,施糞肥極易敗壞水質,誘發疾病,如此“改良水質”是得不償失。 ⑥忽略培植水草:水草能為黃鱔防暑降溫,淨化水質。沒有水草的鱔池無法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養殖黃鱔也難以成功,或難實現高產量、高效益。 ⑦喂“素”食:有的養殖者利用麥麩,菜餅,豆渣,米飯,青菜等植物性素食飼餵黃鱔,嚴重飢餓缺餌時,黃鱔也會少量吞食,營養卻滿足不了黃鱔生命活動的需要,更談不上生長增重,久之引起黃鱔逐漸瘦弱和發病死亡。黃鱔屬底棲兇猛的肉食性魚類,應投餵動物性飼料或全價配合飼料。 ⑧頻繁換料:常有養殖者因餌料無保障,常改換餌料種類投餵。黃鱔飼料應有一定的穩定性,突然改變飼料種類,黃鱔難以適應而拒食,會影響正常生產生長。望採納給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