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萌無敵一夢茶色
相關內容
- 哪位大師能幫我解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菩提本無樹,明境亦非苔,本一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沒有哪位大師能夠進行詳細解釋?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體現了什麼樣的人生境界?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詩真意何在?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的理解是什麼?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什麼意思?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什麼意思啊?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什麼意思,我要簡單明瞭的答案,多謝?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解說?
神秀和慧能都是寺院裡的高僧,原來的主持想把主持的位置讓給他們中的一位,可是怎麼判斷他們誰的佛法比較高深呢,主持正好看見一個小沙彌在掃地,就讓他們以這個為題做詩一首。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後來老主持把主持之位讓給了慧能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是沒有的樹,(菩提是生長在仙家的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這是一首偈子,出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六祖壇經》。這四句總的意思是“清淨自性,一法不立”。
那什麼是自性呢?自性在佛教又叫‘一心’。
一心在佛教還有許多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實相、佛性、法性、如來藏、圓成實性、本來面目、本地風光、大圓鏡智等。一心的真諦不可思議,不可思即禪宗的“動念即乖、心行處滅”,不可議即禪宗的“開口便錯、言語道斷”。在此,只好引用蓮池大師的話作一個牽強的比喻:“心是無形相的,所以沒有任何東西可作為比喻。大凡用來比喻心的,都是不得已,姑且取其彷彿與心的作用有些近似的東西來形容它,使人對於心的概念多少有所領會,但不可以認為心當真如某種東西。試舉一例,譬如以鏡子比喻心,大家都知道鏡能照物,當物還沒有對著鏡子的時候,鏡子不會把物的影像攝入鏡中;當物正對著鏡子的時候,鏡子不會因為物的好惡美醜而生憎愛;當物離開鏡子的時候,鏡子也不會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鏡子裡。聖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則一塵不染,照則遍覺十方。此心既不住內,不住外,不住中間,三際空寂,而又無所不住,無物不照。所以用鏡子來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極而論,鏡子畢竟是一種沒有知覺的物體,心難道也象鏡子那樣無知嗎?而且鏡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體常寂常照。以此類推,或以寶珠喻心,或以虛空喻心,無論用哪一種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