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子行攝
-
2 # 展江
當我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網易部落格已經退出歷史舞臺快70個小時了。若干論者從科技的角度評述了這些年來資訊傳播和釋出平臺到底發生了什麼。簡單地講,從二十多年前網際網路問世以來,已經從web1.0時代快步穿過部落格走紅的web2.0時代,而進入到了web3.0時代。
部落格在英文中有兩個詞blog(網路日誌)和blogger(網路日誌的作者和釋出者,即博主),其中文合二為一,是方興東博士命名的。據稱部落格在2000年進入中國之初,業績和影響平平,2004年木子美事件,才讓華人瞭解並運用部落格。2005年起各入口網站加入部落格陣營。
在臺灣,blog和blogger被音義兼備地譯成了“部落格”或“部落閣”。說期音義兼備,除了發音高度相似之外,部落一詞的運用也是可以掉書袋的:傳播學大師麥克盧漢把口語時代、印刷時代和廣播時代分別對應於部落化——去部落化和重新部落化的傳播特質。部落格似乎意味著網際網路時代的一種酋長對部落民說話。
在2010年中國的微博問世之前,部落格可是處在了黃金時代。連國家領導人都說,國家進入了“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從文壇名人,到剛有寫作衝動的大學生,再到略通文墨的市井和鄉間普通民眾,紛紛利用部落格舞文弄墨,一時間網際網路上好不熱鬧,藉助當時寬鬆的表達空間,部落格的閱讀量不斷重新整理記錄,商家也利用此業務找到了盈利模式。
有人把部落格歸入社交媒體,其實真正的社交媒體微博和微信的問世,加之國家-傳播關係的調整,先是令部落格,然後令微博迅速衰落。單純從傳播的角度來看,部落格的衰落也是不可避免的。你還停留在酋長拿麥克風說話或訓話的階段,可是聽眾(受眾)已經不滿足了。
我的朋友彭增軍博士今年出版了一本書《新聞業的救贖:數字時代新聞生產的16個關鍵問題》。他認為受眾也經歷了從1.0到3.0的演變。到了受眾3.0階段,受眾已經不再是公眾對話和注意力經濟的組成部分,而是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這些“熟悉的陌生人”的訴求可以概括為:我們要發言,我們要參與,我們要自己玩。那麼部落格不是可以一定程度實現上述主張嗎?是的,但不可否認,博主的“酋長”身份造成了傳播者和受眾的某種不平等,並且傳播也不夠便捷,後來日益流行的影片也無法使用。
回覆列表
也許是運營方面出現了問題,本身的盈利模式出錯,導致此版塊無法繼續下去,但總歸自己在使用網易部落格過程中,為自己留下了很多回憶。同時也希望新的產品能更符合當下的市場。對於lofter這個新產品,還沒有具體使用過,不知道是什麼樣的一款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