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三更是現在的半夜十一時至翌晨一時。
《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二·子夜變歌一》:“三更開門去,始知子夜變。”唐崔顥《七夕詞》詩:“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時秋七月中旬,見田中早稻已熟,吩咐軍士假扮作商人模樣,將車埋伏各村裡,三更時分,一齊用力將禾頭割下,五鼓取齊。”
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後來一般用三更來指深夜。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臺北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臺北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臺北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臺北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臺北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臺北時間09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臺北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臺北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晡時,又名日鋪、夕食等:(臺北時間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臺北時間17時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臺北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臺北時間21時至23時)。
古代的三更是現在的半夜十一時至翌晨一時。
《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二·子夜變歌一》:“三更開門去,始知子夜變。”唐崔顥《七夕詞》詩:“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時秋七月中旬,見田中早稻已熟,吩咐軍士假扮作商人模樣,將車埋伏各村裡,三更時分,一齊用力將禾頭割下,五鼓取齊。”
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後來一般用三更來指深夜。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臺北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臺北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臺北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臺北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臺北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臺北時間09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臺北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臺北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晡時,又名日鋪、夕食等:(臺北時間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臺北時間17時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臺北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臺北時間21時至23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