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地球聊個球

    貨幣這種東西的作用,就是在商品的流通中充當交換媒介。在原始社會之中,人們的交易過程就是以物易物。這個過程之中遇到的交換物的定價以及匹配度的問題是十分嚴重的,就比如說小龍這邊有一頭牛,而小紅只有一捆柴。

    小龍要柴來生活,但他手上只有一頭牛。但很顯然柴和牛的價值並不是匹配的,但他們又只有這兩樣東西,那怎麼辦呢?貨幣這種東西的出現,就很圓滿的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人類社會最早期的貨幣就是貝殼,又稱之為“貝幣”,中國商周到先秦時期的先民們普遍是用貝幣來實行貨物流通貿易的。

    那麼問題來了,先秦時期生活在海邊的人們是不是都是百萬富翁呢?畢竟海邊多貝殼,他們獲取貨幣自然是十分的簡便了。但實際上我們忽略了貨幣的一個特點,能夠與貨物價值等價的貨幣必然不能是隨意就能取到的東西。

    他必定是要符合以下三個特點,才有可能會成為貨幣。其一就是稀缺性,其必須是稀缺的,才能保值。但又不能夠過於稀缺,因著他要保證第二點特性,便於流通的特性。而第三點特性,必定是要便於儲存的。

    而同時在古代,尤其是在遠古時期的貨幣與我們現代意義上的貨幣並不是一種概念。那時期的貨幣更多的是作為一種高價值的交換物而存在,必須要有絕對的稀缺性,以及高度的價值認可。

    舉個例子,古代大多數的平民他們的貨幣基本都是銅幣,至於銀元寶金元寶這種東西在古代平民的家庭中很可能一輩子也不會出現。即使是出現更多的也是作為一種高價值的,可以傳世的手鐲,釵環等保值物出現。不然電視上那些家道中落便將陪嫁的金銀首飾變賣的橋段是怎麼來的?

    而遠古時期的貨幣概念,較之古代的貨幣概念必然是更為狹隘的。所以他們使用的貨幣,必然不可能是在海灘上隨處就可以撿到的貨幣。實際上自現在出土的貝幣來看,當時能夠稱之為貝幣的貝殼,實際上都是“寶貝”。

    貝幣的流通在當時規定有特定海域出產的指定品種的海貝,有虎斑寶貝,阿文綬貝,擬棗貝等等,這些貨貝並不是隨便沙灘上就能撿到的,他們大多都是生存在水深40米以下的熱帶海洋之中。

    而能夠成為貨幣的貝殼,都是這樣的珍貴。他們不僅僅是稀有,還都十分的漂亮,局有一定的裝飾作用。就像是後來的黃金白銀一般,黃金白銀就是既可作裝飾品又可以做流通的實物貨幣。

    而貝幣的捕撈基本上是由專門的國家機構負責收集,還要經過打磨,穿孔等加工操作,稍有不慎就容易損壞。而國家機構也不會允許這樣重要的東西由個人掌握,所以說生活在海邊的民眾也不會去撈的。而他們這樣做也才是聰明的做法。

    不然冒著生命危險費心費力還不一定打撈的到不說,萬一被發現了當時的官府也不是吃素的,畢竟商朝的五刑至今也是聲名顯赫。當然貝幣也也不僅僅是在中國流通,4000多年前,整個東亞,包括大洋洲,非洲以及印度次大陸都是使用貝殼當做貨幣。

    只不過就像是現在的貨幣是由國家發行控制的一樣,那時候的貝幣自開採到加工,也都是由不同的國家機構負責。本質上也還是國家信用在背書,所以說不同國家,不同大陸加工出來的貝幣形象也都不一樣。

  • 2 # 遊牧人150689493

    不說先秦,宋朝蘇東坡去惠州都是發配邊疆。你以為你坐個高鐵飛機馬上就到了,住著五星級酒店,順便撿一袋錢?很多華人在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去過最遠的地方也就是縣城集市,那時候去個省城就是可以全縣吹牛,去個北京就可以光宗耀祖了。古代除了道路地圖沒有外,還有一個核心要素,你要出戶籍所在地是要路引的,你偷偷跑出去是可以砍頭的。

  • 3 # 右先生2021

    估計很多人連大海在哪裡都不知道,就算知道了也不懂路去啊,而且路途遙遠沿途老虎猛獸或者碰到食人部落,隨便一個都不是好惹的。所以普通老百姓想去採集貝殼簡直比登天難。

  • 4 # 逗豆的時光

    首先秦國是在函谷關外,就是陝西現在所處的位置,離海邊遠得很。放到古時候的交通條件,簡直就是不可逾越的距離。以當時老百姓的見識來說,他們都不知道貝殼這種東西該去哪兒找。

    其次中間還隔著魏國、齊國等多個國家。就像我們現在知道去日本打工掙的比中國多,我們也很難成行一樣。更何況那時候的人們是不能夠自由遷徙的。沒有人願意冒這種風險去撿貝殼。

    最後能夠用來當貨幣的東西,一定是稀有的東西。所以秦國會選擇貝殼當貨幣,而齊國就不會。當時農民收入的來源就是種地,商業氛圍並不濃,他們對錢的需求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普通的農民家裡也沒有多少錢。他們就老老實實的種地,踏踏實實的存糧就可以了。

    在秦國那個時代,是小農經濟為主。商品經濟並不發達,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對錢的需求是極少的。而且糧食就是硬通貨,古時候的錢對農民來說並沒有太大的意義,那隻不過是對官府或者是商人進行大規模商品交易時,作為一種交換的媒介而已。

  • 5 # 鋒點1

    0幾年網上還能買到銅貝,不知道真假。歷史書上只說過確實有拿貝殼做一般等價物的事,是不是法定貨幣就不知道了。

  • 6 # 千劫悲願

    古代的貝殼不是所有的貝殼都可以當貨幣,一樣很稀少。你去找找唄看看你能不能撿到。這玩意都快絕種了

  • 7 # 江湖飛行

    大家好!其實我也在想這個問題。

    以下是我個人的猜想,先秦時的交易貝幣本身不具備等量價值。

    在當時的年代大多是以物換物,應該不存在找零吧!!哈哈

    那麼在遇到物品與物品之間,差異較大時。貝幣的出現作為均補的一種介質物。

    發揮平衡交易,穩定流通的作用。

    那麼這種貝幣不可能是隨便在地上能撿到的。至少有稀缺性,獨特性。

    有一定的使用約定或者製作工藝限制吧!

    也許是古人思想封固,注重禮義。邁不過道德的坎吧!

    要不然都去海邊撿貝殼了,到時候誰還要呢?

    水天一色,綠意出新

  • 8 # 瘋言MAX

    《莊子·逍遙遊》裡,有一句話大意是:

    “如果只是去城外溜達的話,那趕得上回家吃午飯;要是出行百里,就要準備過夜的餐食;出行千里,就要準備三個月的消耗。”

    巧得很,莊子也是先秦人物,從這段描述可以看出那時候的人出趟遠門實在是太不容易了。

    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到海邊旅遊一圈,順便帶回大把的貝幣,除了消費還有盈餘。這種好事在那個年代不會發生。

    貝幣誕生自商周,到戰國就已然衰落。當時文明的核心區域在黃河到江淮一帶(只有在這個區域裡,才能把貝殼當錢使用),不管你在其中的任何地方,到海邊去的話,也相當於一次千里之行了

    當時的地理環境還是相當原生態的,一路上疾病、飢餓、盜匪、猛獸、甚至土著政權都足以威脅生命;除此之外離家遠了,可能你連路都分辨不清。

    到時候,你是計劃找一個蹲樹上啃香蕉的野人問路“勞駕,請問海邊怎麼走?”;還是試試GPS有沒有訊號?

    長途跋涉壓根不是那個年代的普通百姓玩得起的,再說了,以當時的資訊條件,壓根也不會有幾個百姓知道貝幣這玩意就產自海邊。

    有實力這麼玩的,無非就是使團、軍伍和商隊罷了。但這三種人,哪個會跑去撿貝殼?

    使團代表的是國君的威嚴:要是被傳出放著正事不幹,跑去挖貝殼的事情,這丟人就丟大發了,難保史書不會記上一筆當做笑料;

    軍隊就更犯不著這麼幹了:長戈在手,天下我有。直接撬開鄰國的府庫難道不香嗎;

    先不說商隊跑到,荒無人煙的海邊去幹什麼。就算是去了也不會帶貝殼回來呀,把錢壓在手裡,等於做無用功。

    按照呂不韋說的:販運糧草,十倍的利潤;販賣珠玉,百倍的利潤。那麼直接帶貝殼(錢幣)回返呢?利潤就是1:1,這是要做調和油嗎?

    上面說的是,老百姓不具備去海邊淘貝殼的實力,其實還有最關鍵的一點:

    以當時的生產力,主要還是處於以物易物的階段;貝殼作為一種稀罕物,一定程度上充當了替代交易物的角色。

    一旦每個人手裡,都有大把貝殼的時候,貝殼就失去了稀罕的屬性,那這玩意就啥也不是了。

    我的觀點:普通百姓一沒能力、二沒必要,所以沒人專程跑海邊撿貝殼。

    貝幣這玩意沒必要太過神化,它大致就相當於超市沒錢找零給你的那兩枚糖而已~

  • 9 # pepe_nian

    一個道理,現在的黃金白銀,也是硬通貨,但一般人也不會想著說要自己去挖。而古代的海邊可不像現在跟旅遊區似的,在當時想要去海邊估計跟現在穿越亞馬遜的難度差不多

  • 10 # 洲屹

    中國文化發源於黃河和長江,還有北京,但想要有大量的貝殼就要去海邊,以當時的交通水平來說,可能一輩子也到不了海邊吧

  • 11 # 論今談古

    貝幣除了具有一般等價物的功能,也具有裝飾物的作用,當然是有錢人的裝飾物:可以想象一下在街上見到個人掛了一脖子用線穿起來的袁大頭招搖過市。。。。。東周以後,因為金銀等計量貨幣和布幣刀幣等鑄幣的廣泛流通,貝幣才逐漸失去了貨幣功能,秦朝時期徹底停止流通。

    貝幣也不僅僅只在中國流通,南亞次大陸和中南半島也有貝幣流通的歷史。

    貝幣雖然是貝殼做成的但是並不代表只要是貝殼就可以充當貝幣。

    貝幣作為商周時期普遍流通的一種實物貨幣,雖然不是貴金屬但是作為一般等價物也是有特定要求的,並非所有貝殼都可以充當貨幣,充當貨幣的貝殼都有嚴格的篩選標準:

    比如這些貝殼就不能花,撿了也不會暴富:

    貝幣會規定特定海域出產的指定品種的貝殼:一般是天然海貝,由人工打磨、穿孔、雕刻而成

    這樣的才是錢來的嘛:

    後來因為製造貝幣費時費力勞民傷財,內陸地區也極度缺乏海貝,為了解決通貨不足的問題又出現了銅貝、鉛貝、石貝、骨貝、作為貨幣流通使用。金貝、銀貝、玉貝多見於賞賜品。

    大概東周以後貝幣才被金屬貨幣逐漸替代。

  • 12 # 喬治的腦洞視界

    在漢字中,一般與錢財有關的字,全和貝有關:貢 財 敗 貶 販 貫 貨 貧 貪 購 貯 賬 貴 費

    所以早期,貝殼是作為貨幣來進行市場交易流通的。

    我們看下地圖,先秦時代老百姓基本都聚集在內陸地區生活,而貝殼作為一種只有在海邊才能獲得的產物,對於秦人來說是屬於稀有物,因數量上的稀缺,加上貝殼的輕便,不易腐敗,易與計量這些特性,才導致它成為先秦的貨幣工具。

    在古代交通非常不發達的情況下,很多老百姓一輩子都只呆在同一個地方,想出遠門簡直是天方夜譚。看過電視劇“尋秦記”的都應該記得有這樣子一個橋段:

    “那去咸陽要多久啊?

    咸陽?沒聽說過,往西一直走,走個3-5年應該就到了吧?

    糟了,那贏政豈不是早登基了”

    更何況去海邊撿貝殼,想都不要想

  • 13 # 閒得堂

    中國夏朝貝就是貨幣了,商開始出現仿貝(金銀青銅骨玉泥等),中國是最早出現金屬鑄幣的國家,例如1972年出去的保德銅貝。

    選擇貝做貨幣原因如下:便攜,漂亮,稀有。可見那會貝不易得的,只是現在覺得容易。

  • 14 # 壹大師

    貝殼之所以能成為貨幣,一大原因就是不容易得到,就跟今天的黃金一樣。

    等華夏族的勢力發展到海邊,貝幣就退出歷史舞臺了

  • 15 # 榴蓮望返206545

    古代以貝殼作貨幣,可不是什麼貝殼都行。雖然種類不一,但以“齒貝”最為通行。齒貝,學名“貨貝”,中國商周時期,以齒貝為貨幣。後來由於真貝不夠,乃用仿製品,有珧貝、蚌制貝、骨貝、石貝、陶貝、銅貝等。銅貝是向金屬貨幣過度的形態。

    由此可見,當時作為貨幣使用的貨貝是相當稀缺的。它不是中國北方海岸出產的物品,可能在南海以及更遠的地方才有。商、周的統治範圍在中原一帶,人們是不可能跑到遙遠的南方海邊撿拾貝殼的。這些貝殼一定是商周在和南方的民族作交易時得到的。

    現在的人們到東南亞等地遊玩時,可能會買到齒貝製做的工藝品,但是它早已不用作貨幣了。

  • 16 # 純鈞LHGR

    首先,“先秦”不是指某一地區,而是一個時代,通常泛指秦朝建立之前的所有時代。

    所以首先來講,貝殼並不作為整個先秦時代的流通貨幣,在泉幣制度中,貝幣只是較小範圍的、較短暫時期的貨幣“之一”。

    在古代的泉幣制度中,貝幣的意義重大,但是在真實的流通中,貝幣並不屬於大眾化的高流通貨幣。

    我相信,肯定會有一大堆傻子以為,貝殼很難獲得,所以百姓不去海邊搞貝幣。

    ——這種思路,就是對古代泉幣制度的無知的典型表現之一。

    先秦時期,絕大部分交易的季付方式是“以物換物”。

    事實上,對於大多數普通百姓而言,貝幣的意義並不大,根本用不著。因為通常交易,只要以物換物就足夠了,犯不著用貝幣。

    我們今天之所以能發現如此多儲存較好的貝幣,正是因為,貝幣基本是被金融大戶集中收藏的,百姓手中沒多少。

    為什麼會這樣?

    這要說到貝幣在流通中的具體意義。實際上,貝幣並非通行的民用流通貨幣,它在流通中,更像是交易票據,或者說,支票。

    郭德綱相聲裡說,來朋友了,拎起兩串貝殼到外頭吃飯——那是瘋了。拎兩捆麻繩什麼的才可信,用貝幣吃飯?!他這朋友來了一個團嗎?

    簡單比喻,正常人誰吃飯的時候帶著大額的現金支票,拿這玩意付賬啊?兩串貝幣,這都已經是一哨部隊伙食費的等級了,甚至還要多。

    其實也可以這麼想,用貝幣進行小額商業行為,怎麼找零?你可得記著,貝幣是很少的,並不是隨處可見的。如果滿大街都是貝幣,那玩意就不值錢了。

    正因為貝幣作為貨幣來講,流通量比較小,所以它根本就不是民間日常使用的東西。民間交易,仍然是採取“以物換物”的方式為主。

    所以說,有時候桃兒也的確該挨幾個嘴巴。外行出血來的大外行順嘴胡說,把多少傻子一起帶到坑裡去了?

    貝幣貨幣總量小,價值高。在窮得啃樹皮的年代,你認為有多少百姓手裡會有貝幣?

    我們講,你們家有支票簿沒有?你們家隨時存著一大堆大額現金支票嗎?

    那麼如果,一個窮得吃土的傢伙,他手裡忽然拿著大額現金支票,你認為下一步會是什麼發展?

    你以為這是小說《百萬英鎊》呢?你可得知道,商王武丁配偶婦好的墓葬裡,為她殉葬才只有七百朋貝。婦好是誰?那是天子的老婆,商王朝最牛X的女帥,當時全天下公認的女神,給她殉葬,才只有七百朋。

    所以你想想,一朋貝的價值得有多高?來個朋友,拎一朋貝幣請吃飯?

    先秦時代,一個普通百姓手裡若有了幾顆貝幣,官府馬上就得來逮他,讓他老實交代,貝幣是哪來的。

    有句話說,“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貝幣價值的確高,但是由於它的特殊性,普通百姓拿著貝幣,那就等於拿著麻煩,拿著個禍害。

    貝幣根本就不是一類大眾化的流通貨幣。你出去吃碗麵,結賬的時候掏出一張十萬塊錢的現金支票來,你看麵館老闆打不打你。

    所以,百姓撿來貝殼有個屁用?他敢拿出去花嗎?他敢露嗎?那玩意就不是百姓手裡應該見得到的玩意,拿著只會惹麻煩。去海邊撿?就算走大街上掉到地下都不一定有百姓敢撿。

  • 17 # 味哎兒

    寶貝。其中的寶,是人造品,其中的貝就是貝殼的貝。

    漢朝以前的寶貝的寶就是玉器。只不過商朝周朝春秋戰國的時候也把鼎當做寶。甚至春秋戰國時期把珠子也當成寶了。

    寶貝的貝一直就是這種貝殼。

    只不過有的專家研究說這種貝殼不是中中國產的。也不是東南亞產的。而是產於印度洋的。

    可見當時是與印度一帶有聯絡的。一般人去不了印度洋,到那裡去採這種貝殼的。

    所以這種貝殼稀缺,就形成了金屬質的和骨質的等等,人造的貝殼了。

    寶貝是用於收藏的或者是作為儲備的,或者是作為自家底顯示的。自家家底的顯示與同現在辦企事業需要註冊資本金一樣,不是用來用的,而是用來顯示自己財力的。

    貝殼作為顯示一個人的富有程度,世界各國以及地球上各個地區的人們都有的。這種顯示財富的用途的貝殼,不是用於買賣交易時候的。適用於兩方人群有起了爭端,進行賠付的最終解決爭端的支付方式。

    用老百姓的話說,寶貝就是一個家庭或者是一個人群的壓箱底兒的東西。

    這可以由寶藏鼎與玉石玉器上可以看出來的。也就是鼎與玉器不用於交易支付的,但是又是最終極的財富的象徵。

    所以中國的錢幣,是金子太賤了,稱為錢的。而錢幣才是真正買賣交易的支付用途的東西。

    兩碼事,不要弄混了。

    也就是田地與寶貝是一樣的東西。它們是最大的財富,但是不用於買賣交易的支付用。又可進行最終極的交易用。比如破產了可以賣土地,或者是要遷徒了,可以賣掉土地。而寶貝則是自己家裡頭真沒辦法活下去了,才賣掉的。

    用現在人的行為表述就是與賣房子一樣了。也就是現在的城市人的最大的財富是房子,一般情況下是不會賣的,更不會用來做日常用度的支付手段的東西的。

  • 18 # 近稅明月

    我猜想

    原來的貝殼作為貨幣,就和現在的黃金作為貨幣一樣。

    你問為什麼不去海邊撿貝殼,就好像我現在問你,為什麼不去挖金子一樣吧。

    估計過去貝殼也是不容易得到的東西吧。

  • 19 # 暖寶的小蘑菇

    原始社會的時候,物產豐富,基本都是自食其力。後來,人口開始增加,出現了氏族社會。開始一個部落對另一個部落的物質需求,最初表現為掠奪(侵略,誰打贏了就是誰的)。後來,發展成為以物換物。

    那麼,為什麼使用貝殼為交易媒介呢?

    這個是它符合成為貨幣的基本條件。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在陶瓷銅鐵沒有被髮明以前,貝殼是人類唯一的飲水器具。

    這個時候,沿海的人們,就在海邊撿這些貝殼,這個時候所使用的貝殼較大,能夠供人喝一次水量。他們,就和非臨海的部落換取牛羊等物質。

    後來,陶瓷銅鐵等盛水的工具出現了之後,這個貝殼盛水的效用就不為人們所注重了。

    但是因為貝殼成為交易媒介成為了習慣,貝殼就轉變為用尺度較小的貝殼作為交易媒介。

    那麼,回到題目:百姓為什麼不去海邊撿貝殼?

    這個時候,貝子是從海邊覓得,但是是不能直接成為交易媒介(也就是錢)

    這個是因為,貝殼需要得到政府的認可,經過政府的規定,才能成為貨幣。

    這個,感覺就像是現在的人民幣吧,以政府為信用基礎。

    所以,貝殼,一開始的時候,百姓去海邊撿,是可以成為貨幣的。後來,就不行了,就像是你印人民幣一樣,沒有人認可!

  • 20 # 大秦泰西廷尉府

    很多歷史的愛好者在讀歷史的時候看到一個歷史事件總是愛把它絕對化,並且認為某一個歷史時期就應該是這樣的。這實際上是最大的誤解和認知偏差。先秦用貝殼作為流通貨幣,但並不是先秦全部歷史時期,而且也並不是當時通行的華夏整個區域。

    正確的表述是,在當時人們透過考古發現了有一些部落和國家透過海邊的貝殼作為一般等價物進行商品交換的現象。人們只是發現了貝殼作為與現在的貨幣等價的一種東西作為商品交換而已,並不是說當時擁有一個統一的貨幣叫做貝殼。

    在人類歷史95%以上的時間,人們的貨幣其實都並不是專指,大部分的時間,人們都是以實際物品去交換實際物品,雙方只要價格談攏,比如說我的一頭牛,換你三隻羊,為什麼不是四隻,為什麼不是兩隻,主要還是因為當時約定,以及交換買賣雙方之間的相互認可。

    這並不是說隨著歷史的前進和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而從實際物品的交換變成了一般等價物的貨幣上的交換。在人類貨幣發明以後,但凡是惡性通脹以及經濟崩潰的時期,用實際物品去交換實際物品作為商業買賣的主要交換手段也十分常見,因為只有這樣,買賣雙方才會保證自己的利益,因為在經濟崩潰的時候,貨幣就是廢紙。

    在古代也有通貨膨脹的現象,比如說在西方非常常見的金幣和銀幣的質量下降,原來金幣是純種金幣,在通貨膨脹以後,金幣只有10%甚至1%是金子。而在先秦時期,這種現象也廣泛存在。而且在當時不同地區使用作為貨幣的物品都是不同的,比如說江南地區適合用貝殼當做貨幣,因為他們能夠獲得貝殼。但是在西北地區,貝殼雖然也很珍貴,但是不適合作為貨幣,雖然它很值錢,舉一個現在的例子,我們都知道黃金很值錢,但是在市場上你有見過哪一個人是用金條買菜的?

    貨幣必須要具有實用性,除了能夠保值增值,還要有特定的購買力之外,還要有能夠廣泛流通的屬性。這就規定了一般等價物,也就是貨幣不能夠太值錢,也不能夠太不值錢。不值錢的不會有人用,但是太值錢的話,市場上的交易又並不都是值錢的東西。有一些就是消費品都需要反覆買賣的。或者是一個非常貴重的金屬,你把它做成一個特定的貨幣。

    市場上有很多商品它的價值都是這一個貨幣面值下,你用一個貨幣就可以買好幾個,但是我只用一個呀。所以很多時候流通最多的貨幣往往不是我們所認為的最珍貴的貨幣,而是當時普遍流通的普通貨幣。在金本位的時代,大家更多的願意用銀子,在銀本位的時代,大家更多的願意用銅錢和鐵錢,就是這個道理。

    即便在古代的某一個時期,一些地區流通以貝殼作為貨幣也並不是說貝殼可以輕易取得的,也要有一定的標記來證明這個貝殼是用則貨幣的貝殼。這一方面其實也被當時的國家壟斷,因為國家政權的誕生就是為了如此。所以並不是說你當時到海邊撿了幾個貝殼,就直接可以在市場上去隨意交換的。

    當然由於當時人們管理得也不嚴,所謂的黑市也可以存在這種現象,但是不要忘了,這就屬於非官方法定貨幣,是黑市中流通的貝殼。在當時,國家也是大力打擊的,因為這涉及到國家統治權的問題,並不會因為當時的國家很原始,而就沒有這方面的思考。

    一個國家還在用貝殼一般也都是奴隸制時期,在這一個時期,真正能夠用貝殼去交換財物的也都是一些貴族,而且身份尊貴。普通民眾是沒有資格用貝殼的,甚至普通民眾就是生產力和生產者,他們使用的東西自己都能造出來,他們也用不到貝殼去交換什麼珍貴物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遊天龍八部加1點靈氣能加多少內功攻擊武當怎麼加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