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聽雨喜雨
-
2 # 南瓜小阿姆
個人認為即使趙匡胤或者柴榮還在世,也會兵敗幽州城下的,因為時機已經過了,遼國已經不是睡王當政而是耶律德光這位雄主了!
-
3 # 江右兵郎
加入歷史可以假設,亮答案,我覺得不會!還有可能會收復幽雲十六州!
宋太祖趙匡胤
為什麼?
可以從雍熙北伐失敗的原因講起,我覺得雍熙北伐失敗的原因不過三個:
第一:宋太宗建功心切, 復仇心切,以致聽信讒言被遼國的表象所迷惑,人為國少主疑,遼國空虛,是北伐的好時機,所以戰略性選擇上就出現了問題;
第二:雍熙北伐兵分三路,曹彬是前敵總指揮,也就是前線領軍人物。同時,以曹彬為主帥的東路軍為本次北伐的主力。也正是因為東路軍為主力,所以名將雲集,以曹彬的資質駕御不了這些人,竟然出現了眾將能架空帥的現象,這最後也直接導致了北伐大軍的潰敗;
第三:北伐向來比較難,何況當時的幽雲十六州在遼國手裡,沒有長城山區的掩護,契丹騎兵沒有對手。
宋太宗——影視形象
如果以宋太祖趙匡胤為領軍人物的北伐大軍不能說完全客服上面三點弱勢,但是足以彌補前兩點劣勢。
宋太祖自年少跟著周世宗柴榮南征北伐以來,幾乎很少有敗仗,即使是對北方的契丹也是如此。
而且要不是周世宗柴榮早逝的話,君臣二人收復北方幽雲十六州一統中國的機率絕對不低。
契丹騎兵
宋太祖如果領軍北伐,首先戰略選擇上一定不會比宋太宗差。宋太宗經過高梁河一戰之後,內心是矛盾的,即報酬心切,又害怕契丹大敗自己,在這種矛盾心裡下作出的戰略性選擇肯定不是最優的;
其次,宋太祖如果領軍北伐,以宋太祖的威望和資歷,前線三軍將士肯定會令行禁止,統一協同作戰,一定不會出現前方將士為了邀功而架空主帥的事情發生;
第三,一檔是契丹的實力和有利地形來講,宋太祖想一次北伐統一中國的可能性不大,這次的雍熙北伐估計也只是小勝。
-
4 # 只愛潘多拉
如果是太祖皇帝,不會大勝,也不會大敗。趙匡胤一生用兵謹慎,不喜歡冒險,更不會拿士兵的生命,和國家的安全去賭博,在圍攻太原城時,他的親兵部隊傷亡慘重,但將士們還是奮勇爭先,太祖卻說如果攻下太原,你們都死光了,我寧願不要太原!這是多麼柔情萬丈的霸氣外露啊!
太祖一生,除了在周世宗手下當大將時外,平生真正的“親征”,就是建國初以絕對優勢的中央禁軍圍攻不服他黃袍加身的地方節度使,和在晚年集中兵力圍攻太原,但當他發現北漢有契丹精兵的支援後,果斷放棄了圍攻的計劃,下令撤軍,避免使自己陷入長期的消耗戰之中。看似示弱,其實是在戰略上頭腦非常清醒的表現,衝動是魔鬼啊!
宋太祖對宋遼之間的軍事實力有很清醒的認識,就是宋軍無法一舉殲滅遼軍的主力,宋遼之間關於燕雲十六州的爭端,用打仗的辦法是解決不了的,無必勝的把握,就沒有必要挑起戰爭的危險。所以他才打算存錢去把燕雲地區給買回來,這個想法雖然天真,但卻比宋太宗要高明得多。
宋太宗的戰爭性格跟宋太祖完全不同,太宗實際上沒有真正的帶過兵打過仗,他對戰爭的認識,只是數字,沒有太祖那樣真切的生命體驗。這就使得太宗傾向於軍事冒險,他在大戰略上沒法跟他哥哥比,太宗對燕雲十六州的問題沒有清醒的認識,他的雍熙北伐的計劃,完全是建立在契丹方面不會傾全國之力保衛幽州的基礎之上的,這完全是軍事冒險!
雍熙北伐的戰役安排和戰略目標就是出奇不意地以偏師攻下雲州(大同),然後與屯駐河北的宋軍正面部隊配合,從側翼合攻幽州,計劃的關鍵是宋軍的偏師與主力部隊能夠把握好時間差,給幽州的遼軍以出奇不意的打擊,然後拿下幽州。
他的眼光完全只看到燕雲地區的遼軍,而沒有把東北地區的契丹主力部隊看成真正的對手,而實際上,遼軍的主力不是燕雲地區的駐防軍,而是戰爭發動後,從契丹部族中動員起來的精銳騎兵。
宋太宗的分進合擊的戰略,不過是打時間差,想搶在遼軍主力從東北增援幽州部隊之前,拿下幽州,這完全是隻想自己,不想別人的打法!哪怕前線將領能夠很好地執行他的這一戰役計劃,失敗也是必然的。而他還因為擔心前線將領兵權過大,故意不任命總指揮,使幾路大軍各自為政,最後執行起來,連他想打的時間差也打不了,結果宋軍的戰場執行力亂成一團。
回覆列表
當然不會,可惜凡是都有定數,歷史沒有假設。
趙匡胤建國開始就設立封樁庫,在逢戰必勝時卻始終將契丹作為主要對手,頭腦很清醒,畢竟遼建國早於宋數十年,且已部分漢化,國家早已穩定,兵強馬壯,還佔有幽雲十六州之便。
宋剛脫胎於五代十國亂世,國家屢受戰亂之苦,國家凋敝,百姓需要休養生息。一方面他開疆拓土,一方面休養生息。一直不斷尋找機會,有計劃按步驟,收復國土,在勝利面前沒有衝昏頭腦,循序漸進。
他帶頭節衣縮食,設想用數百萬國庫盈餘去換取幽雲十六州,或者招募天下勇士武力奪回。
趙匡胤作為唐宗宋祖得到毛主席認可,不是浪得虛名,他是一個戰略家,又是一個軍事家,同時他還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所以才有宋太祖的盛世。
趙匡胤處在五代十國亂世,深知百姓深受戰爭痛苦,他將解救黎民百姓,拯救國家作為自己的責任。
趙匡胤結束五代十國,開創了三百二十年中國歷史上最繁華最富有,百姓最幸福最講民生的朝代!
唐實行的是節度使政治,節度使權利超過中央,形成潘鎮割據,安史之亂後國家陷入混亂的野蠻無序局面,後來有了五代十國,將軍頻繁利用軍中軍閥割據,百姓深受其苦,民不聊生,國家分裂,開了歷史的大倒退,是歷史上同五胡亂華一樣處於中國最黑暗的時代。
宋朝建國後結束了五代十國這一歷史最黑暗的時代,建立了煥然一新的新朝,建立了文明理性秩序井然的新朝 。從此軍政大權收歸中央,軍閥再也不能利用軍權頻繁發動政變,國家趨於穩定。趙匡胤建國後整個朝代貫徹仁義治國,他自己實施了一系列的好政策,解除重要將領的軍權,短期避免頻繁黃袍加身;建立政治家決定打不打,軍事家決定怎麼打的先進的文官政治;後周官員全部留用,優待後周君臣穩定人心;先南後北積累財力物力,既開疆拓土,又不窮兵贖武,不準縱兵為害百姓,要求仁義治人,體恤百姓,讓百姓休養生息:以民生為主線,經濟科技文化教育醫療軍事等等都得到長足的發展。
客觀上沒有假設,趙匡胤死的早也有一定關係,趙匡胤是武將出身,文武雙全,格局很高,如果他拿幽雲十六州,會深思熟慮,不會打無準備之仗。
而趙光義文人出身,不善軍事,氣量偏小,又急於建功,急於求成,準備不足進攻當時第一強國必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