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安意如
-
2 # 明若的分享
剛好有這方面的內容可回答,之前就專門為此寫過一些文字,如今再梳理梳理和大家分享。
第一句喜歡的是在一個同事的騰訊空間裡看到的一句,是唐代詩人韋應物的詩句“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個人非常喜歡!
傍晚時分,春雨未停,潮水漲急,郊野渡口,杳無一人,唯見一隻渡船橫臥在河裡。
初看只覺寫景獨到,細品便知融情於景。“急”“橫”二字,既寫明瞭自己喜愛和不喜愛的景物,也說出了自己合意和不合意之事情,既表現了對自然萬物熱愛之情,也傳達出作者渴望在急劇變化的潮流中尋找寧靜淡泊和自由自在的心情。讓人不得不有感於其憂傷之情懷,不得不佩服其恬淡之胸襟。
可以謂之“獨特詩句,值得細品”。
不過個人最最最為喜歡的,卻還是蘇東坡的那首《定風波》。尤其裡面的那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堪稱是此生至愛之一句。
聽聽,不必逐字解析,便覺一種搏擊風雨、不畏坎坷、從容前行之豪邁心境撲面而來。
是啊!一蓑煙雨任平生,由眼前風雨推及至整個人生,一個“任”字便將我行我素、曠達做人、笑傲人生的超然情懷和豪放之氣表現得淋漓盡致。
真可謂是“絕妙佳句,回味無窮”。
如今更有歌者許巍在《空谷幽蘭》中唱道:“行盡天涯,靜默山水間,傾聽晚風,拂柳笛聲殘,踏破芒鞋,煙雨任平生,慧行堅勇,究暢恆無極。”
不錯,不錯!好聽,好聽!是首好歌,歌詞極棒!一併向諸位推薦了。
回頭再看下題面,那首古詩?哦哦哦…也算回答了吧,哪怕喜歡了其中一句,也會一併喜歡整首詩的,勉強也算愛屋及烏嘛!
-
3 # 走過心夢
滿江紅·寫懷
宋 · 岳飛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這首詞,讓精忠報國永刻心間。
作為離不故鄉多年的人,對白居易的《琵琶行》感觸頗深。
唐 · 白居易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其中同是天涯,相逢何必曾相識。
道出了我們這些離鄉背景遊子們的太多感慨!
-
4 # 阿利8480
在浩如煙海的古典詩詞中,唐詩宋詞是我的最愛。而近年來有許多宋代的詩,同樣給我留下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一些賦有哲理的宋詩,更讓人百讀不厭。比如朱熹的巜觀書有感二首》便是其中之一:
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也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昨夜江邊春水生,
蒙衝鉅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這兩首詩是談"觀書"的體會的,意在講道理,發議論。作者從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捕捉到了另一個人形象,讓形象本身來說話。
前一首至今為人們所傳達誦、所引用,是公認的好詩。後一看可能有人不熟悉,同樣是好詩。能給人以哲理的啟迪。
具體的詩意及賞析就不在這多言多語了,每個人都會從中得到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回覆列表
當讀到黃仲則的這首《秋夜曲》, 就覺有一股清涼、幽豔之意襲來,直如在讀李長吉的詩,或是納蘭的詞。
蟋蟀啼階葉飄井,秋月還來照人影。
錦衾羅帷愁夜長,翠帶瘦斷雙鴛鴦。
幽蘭裛露露珠白,零落花香葬花骨。
秋深夜冷誰相憐?知君此時眠未眠。
——《秋夜曲》
這詩的詩眼化用的是李賀《蘇小小墓》中的詩句及典故——“幽蘭露,如啼眼”,連內在陰涼的調性也頗似。而整首詩語言之流麗,詩中主角形象的塑造,詩境營造,又頗有納蘭的情味。
詩的起句便像電影的長鏡頭:蟋蟀在階下啼叫,叫聲又細又急。秋葉飄落了,可是思念還在生長。是更深露重、不冷自寒的晚上,皓月如霜鏡,照著夜深未眠的人。秋月並非無情,它也懂與人做伴,只可惜,此時形單影隻,月華照影,亦不過是徒增傷感罷了。
《秋夜曲》屬樂府雜曲歌辭,多寫閨閣怨女的相思之情。“秋夜懷人”是古老的主題。像中國古代詩歌傳統中的角色一樣,這首詩的主角,可以理解為女子,亦可看作是男子。
故事眉目不清,情節不復重現——可以確認的是,仲則的一生之中,必然經歷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這份失落的感情凝聚為他詩文中一個若隱若現、徘徊不去的意象,也是除了感時傷世之外,他表達得最為豐富完滿的部分。
我對黃仲則的興趣由來已久,少時讀詩,只覺得情意幽婉,言不盡意,不是我當時的閱歷語言能夠表達。仲則初學作詩,多有擬作,博採眾長,雖多因襲樂府舊題或前人舊意,細品之,已見出不凡的才氣和靈氣,以氣貫穿,不類陳言俗語,不是強湊苦吟。
讀著他的詩集,我忍不住欣慰地想,這段悲傷的經歷,對他個人而言誠然是不幸,對於後代讀者而言,卻是值得慶幸的事,非如此,哪有這許多惹人思量的警心妙句、流傳至今的詩篇?這個論斷,我也給過納蘭,雖然稍顯刻薄,卻也是實話。仲則的詞極為清麗。哀婉纏綿悲苦處不弱於納蘭,而豪逸曠達處勝之。此組小令如嬌花搖曳,回首前塵,真應了“如夢”二字。
因仲則出身寒微尋常,成年之後際遇亦不算上佳,他的受磋磨,便有了更廣泛的代表性。他自幼苦讀,應試仕途卻不得力。他曾為人幕僚,卻不能適應官場。他曾漫遊吳越湖湘,其後又赴京師,欲得燕趙、幽並之古氣,詩意氣象上有拓升,卻在京師進一步陷於困頓,生計愈加艱難,被債主所逼,抱病出京,卒於解州,時年三十五歲。
仲則落拓平生,貧病以終,可看作許多有才無運之人的代表,就此對傳統士人之思想流變略作查考,亦可探知人之命運的必然和無常。
感激近些年來心境近趨於老,方能稍明人世悲辛,悲歌慷慨。杜工部有詩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我不覺得黃仲則是被埋沒的,只是他的詩,有價值被更多人知曉。
這是我喜歡他的因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