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錦衣衛

    “漢服”全稱漢民族服飾,並不單單指漢代的衣服。自黃帝定衣冠開始,一直到明末清初都是漢族人的傳統服飾。

    清初八旗入關後,為了鞏固自身統治,頒佈了“剃髮易服”的政策,強迫漢人改穿滿服,但不是所有人。在清朝統治時期中國有三種人可以穿漢服:一是戲子,二是死人,三是滿族高層。

    那麼為什麼清朝皇帝喜歡穿漢服呢?其實這並不新鮮,畢竟女真人曾經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大明朝的藩屬,可以說是深受漢文化的影響。但清朝高層認為元朝滅亡的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在文化上征服漢人,所以他們吸取了這個教訓,即便內心再喜歡漢服但也決不允許漢人再穿漢服,這也是清朝統治者比元朝統治者高明所在。

    這幅畫裡的小孩是嘉慶,與左邊的女子都是一身明中後期的漢家服飾,看起來跟明朝時期的漢人家庭沒什麼兩樣~

  • 2 # 老豬的碎碎念

    乾隆帝到底多喜歡穿漢服,咱老樣子有圖有真相,下面發幾張乾隆曾經穿戴漢服的畫像,大家先看一下這個滿族皇帝是如何在深宮之中如何痴迷漢文化的。

    怎麼樣,如果不說這是乾隆帝的話,您很能就認為這是一個漢族顯貴的畫像吧,其實乾隆喜好漢服cosplay這事兒也是遺傳,如果您看過乾隆他爹雍正的漢服圖就會恍然大悟,原來乾隆是在效仿他爹。

    而這張漢服畫,直接是雍正和乾隆的同時cos的合影,高一些的是胤禛,矮一些的是弘曆,雍正是一位強有力的改革者,他痴迷漢文化,同時也重用漢人,在他的口中一直強調滿漢一家,在用人上也推行滿漢並用政策,在民間推行提倡滿漢之間通婚相好,到了清中期,滿族大都說漢語,寫漢文,而且在清貴族上層學習漢語漢文的風氣也十分盛行。到了後來竟然很多滿人只會說漢語而不太會說滿語了。到了乾隆時期,這種政策被延續了下來,而雍正的這個愛好,竟然也讓乾隆學的惟妙惟肖。終其乾隆的一生,他閒沒事就在後宮穿漢服自娛自樂的習慣一直沒改,而且還讓自己的皇子們都穿上漢服嬉戲,下面為某年乾隆和皇子身著漢服讓宮廷畫家郎世寧做的畫作。

  • 3 # 三箭一雕230

    1.漢服在清朝是被默許的。真正嚴格的殘酷的剃髮易服主要在清朝入關初期十幾年裡面在執行,之後逐漸放鬆,穿著漢服留髮髻並不會違法。事實上清朝雖然已長袍馬褂為主,但是並不缺少明式漢服。

    2.民族融合的體現。作為天下的皇帝,要體現出各民族融合的態度。

    3.文化認同。隨著滿清入關,選擇了儒家學說作為治國的主要理念。漢服也被稱作儒服,穿著儒服意味著對儒家的認同。

  • 4 # 雄觀歷史

    清朝好多都漢化了,可是就是服飾和髮式沒變,還是傳統的滿族的馬褂旗袍,並且也強迫漢人剃髮易服。這主要是皇太極的原因。

    當年皇太極在讀金朝的歷史的時候,認為金朝正是全盤漢化,連服飾都漢化了,喪失了女真族的善騎射的傳統,才導致了滅國。因此皇太極立下了規矩,不讓後代改變髮式和服飾,保留尚武精神,成了一個硬性的規定。這也就是多爾袞入關後強迫漢人剃髮易服的原因,也是清朝前期的皇帝定期狩獵來保持尚武精神的原因。

    清朝發展到乾隆時期,滿族入關已經快一百年了,受漢文化的影響,好多滿族貴族崇尚漢文化,從小就接受漢文化教育的乾隆對漢文化更是特別的推崇和喜愛,這從他寫的好多詩詞(雖然大多水平不高)和經常的進行書法繪畫的鑑定(在書法名畫上蓋章)可以看出來,因此就不難理解乾隆皇帝要過一過穿漢服的癮了,只是礙於祖制,不能推行漢服,所以乾隆也就是閒暇的時候過過癮,也沒法在民間推行。

  • 5 # 白耀亮

    清朝從來就沒有強迫漢族的平民不能穿漢服,易服主要是針對士紳與官員特定場所的禮服。在清末革命黨為了推翻清朝,把清朝的一些政策誇大並妖魔化,導致現在很多被洗腦的人跟著起鬨。包括平民不能穿漢服,清朝火器落後,清朝屠城等很多都是為了推翻清朝的政治需要,造謠並誇大了的。

  • 6 # 楊公子葉

    其實女真人從始至終就沒有也不可能有自己獨特的服飾文化,大體是撿的南方的樣式,南方人的交領服到了北方會很兜風不易保暖,於是就把領口提起來扣個盤扣遮一下,蒙古服和滿服都有相似的設計,隨著小冰河期的來臨,北方更加寒冷,連立領都進化出來了,努爾哈赤一族一開始更是明庭的官員,金錢鼠尾更是和蒙古人一樣因為缺水洗頭和遊牧民族的生活粗糙簡化懶於打理的結果 ,也有說是在東北的叢林裡漁獵避免樹枝把頭髮弄亂就搞成金錢鼠尾的,都差不多是為了實用性而已。有了剃髮易服所以就搞成了一個文化現象,本質是野蠻對文明的摧毀,封建社會向半奴隸社會的倒退。元朝更是差點把整個中國的農田變成放牧的草場。

  • 7 # 火器工坊

    的確,在清初,滿清政府的易服令實施的非常嚴格。基本上在各大城市,不遵循該項政策的反抗者都被殺掉了。但是隨著順治末期到康熙初期天下逐漸穩定,這項指令的落實也就緩和了很多。等著三藩平定之後,基本上也就沒有那麼強制的易服令了。

    其實在清初,就有很多鄉村沒有受到易服令的影響。大多數勞動人民仍然是身著短襟衣服,只是城市裡務工的才會去穿馬褂。還有很多以明朝遺老自居的文士,像黃宗羲、顧炎武,也是衣著漢服,但是因為掀不起什麼風浪,所以清政府也並沒有刁難他們。

    而在康熙中後期開始,很多大戶人家在家時也會去穿漢服戴漢冠。這是因為康熙時,易服令被改為“移風易俗”的政策,即除了政府官吏和軍人之外,對於百姓的衣服不再做特別要求。但是因為百姓會不自覺的向政府靠齊,因此大多數人還是習慣於旗袍裝扮。當然了,後來的長袍,就是旗袍和漢服結合所產生的新生物。

    在清末,法部大臣沈家本的家居肖像繪畫中,就有穿漢服裝扮的肖像繪畫。

    所以說在清代,只要不是重要場合,穿不穿漢服相對來說還是很自由的,也不會很另類,甚至比今天都要自然的多。而且說實在的,就我的體驗來看,長袍確實要比明制漢服穿起來日常生活更方便,想來這也是清代百姓大都選擇長袍的原因吧。

  • 8 # 我的海神王啊

    這樣說吧,因為他長得醜!長得醜!別人穿又比他好看,而且自己用的東西別人也用,這樣顯得自己不夠高貴。跟稱呼朕一樣不讓別人用。作為獨裁者自然是看不下去。而且他是很喜歡漢文化的,但是不能過於表達就只能自己穿,要是官員也穿,就沒清朝文化了,所以你懂的。

  • 9 # 暴走尐蘿莉

    誰跟你說的清朝禁止平民穿漢服?

    清初清軍入關政治需要強迫漢人剃髮易服

    剃髮嚴格,男人基本都剃,什麼揚州十日主要針對剃髮

    易服松點,漢族官員或者是正式場合必須穿滿服…平民和女人服飾延續明朝,底層小百姓大多粗布短衫…哪有閒錢換衣服

    漢人對滿清有“十從十不從”政策,不從的都可以維持明朝原狀

    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

    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

    老從少不從;儒從而僧道不從;

    娼從而優伶不從;仕官從而婚姻不從;

    國號從而官號不從;役稅從而語言文字不從。

    實際上底層百姓的漢服保留下來了,清末李鴻章的家眷都是身著漢服,乾隆也對漢服著迷…現存多張乾隆身穿漢服的畫像

  • 10 # 塗山大蝦

    提起清朝,總是把剃髮易服放在一塊來講,而清軍制造的那些慘案也都被現在漢服黨說成是清朝斷絕漢服的死證。

    歷史真是如此?

    慘案是確實發生的,一些發生在清軍統一過程中,一些發生在反抗剃髮的過程中。至於把易服硬塞進去,無非是為了自己的目的。

    清隨明制是歷史定論,政治經濟文化上基本上都承襲了明朝,典章禮儀也同樣延續。服飾作為文化載體的一部分,清朝服飾在設計上同樣體現了儒家思想關於服飾制度的定義,但在具體款式上大量保留滿服屬性。這並不是說清朝服飾就意味著滿服,本質上的區別就在於清朝服飾是中國服飾制度的延續,而滿服沒有這個性質。

    服飾體系建立後,自然要推廣開,這也是封建政權治理的手段。

    秦統一六國後會任由你穿著六國服飾?

    漢統一後會允許你不按些漢制來穿衣?

    唐朝時你穿著漢代服裝可以嗎?平民、女子是可以的,但朝廷官員還是要遵守唐制不能亂穿。

    同樣的,宋元明清都有自己的一套服飾體系,而這些風格不同的服飾都遵循些禮儀制度。清朝初期官員還穿著明朝服飾呢,直到清朝設計出來自己的服飾。服飾是對統治階級的規範,底層百姓,拜託,有件衣服穿就可以了,誰管你穿什麼形制的。不過如果你得到了某種身份或到了某些地方,穿著還是有所要求的。

    鼓吹漢服斷絕的只是把眼光聚集在貴婦小姐王公貴族的服飾上,看到清朝服飾設計出來後導致這些服飾幾乎沒人穿(不是完全沒人穿,比如題中的乾隆,還有一些王公也有穿,都是私下裡,正式場合是不能穿的,穿就是違制),而漢女不著旗裝也是歷史。他們想穿的就是這些小姐貴族們的服裝,才不會管你歷史呢,反正是這套款式沒流傳至今就是斷代了。

    到了近現代的旗袍,也是漢服圈爭相攻擊的物件,非要把旗袍劃為滿服不可。旗袍本是漢人爭取自由的產物,參考了旗裝不假,同樣是漢人袍服的一種變化。旗袍在民國時流傳開,而定名為旗袍在當時就有爭議,不過因為清朝時旗人女子穿袍服,漢人女子穿上衣下裙,這種服裝流行後,就沒人稱為旗袍,再想改就不那麼容易了。不過現在也有把旗袍改成祺袍的。

    都是為了自己的目的,偏偏有人要裝高大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辨別花生是否黴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