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萬卷縱橫眼欲枯

    初唐詩人杜審言,字必簡,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和李嶠、崔融、蘇味道三人並稱為“文章四友”。

    杜審言在唐代詩壇,不是特別顯耀的一個,但他卻有一個大名鼎鼎的祖先,就是西晉名將杜預;而且他還有一個更加有名的孫子,就是“詩聖”杜甫。

    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杜審言進士及第,被朝廷任命為隰城縣尉,後來又調任洛陽丞。

    杜審言自以為才能過人,為人特別高傲,所以遭到了很多人的忌恨。武后聖曆元年(公元698年),他犯了事被貶為吉州司戶參軍。在吉州,他又得罪了同為司戶的同僚郭若訥以及長官周季童,於是這兩人就合謀誣陷,把他抓在牢裡,判了死罪。

    這時,杜審言只有十三歲的兒子杜並(不是杜甫的父親,杜甫的父親是杜審言的長子杜閒,杜並是其次子)為父報仇,用藏在袖子裡的刀刺殺了周季童,杜並也被侍衛當場殺死。這件事情震驚了朝野,人們都嗟嘆不已,說杜並是孝子。被稱為“燕許大手筆”的許國公蘇頲,親自為杜並寫了墓誌銘。

    因為這件事,杜審言的冤情得以洗雪,卻也丟掉了官職。此後,武則天把他召回了東都,準備重用他,問他:“你高興嗎?”杜審言手舞足蹈,表示謝恩。武則天又讓他寫了一首《歡喜詩》,寫完後,武后看了很滿意,就任命他為著作郎。

    後來他又擔任了膳部員外郎一職,卻因為勾結張易之兄弟,在中宗神龍元年(705)被流放到了峰州。

    流放途中,渡過湘江南下時,春回大地,花鳥喜人。但當他看到滔滔的湘江水,卻向著與自己行進相反的方向流去時,觸景生情,不禁悲從中來。想到自己的遭遇,他寫下了一首《渡湘江》:

    遲日園林悲昔遊,今春花鳥作邊愁。

    獨憐京華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

    這首詩色彩清淡,感情濃烈,受到了後人的讚賞。詩中用今昔的襯比,哀樂的映襯,以京國逐客的南竄對照江水北流,把內心的愁苦表達得真切生動,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不久後,杜審言被召回朝廷,歷任國子監主簿、修文館直學士等職,大約在中宗景龍二年(公元708年)去世。

    杜審言的一生,因自負和傲慢,多年仕途失意,沉寂下僚,甚至還差點丟了性命,但他的這種性格至死都不曾改變。

    《新唐書》《唐才子傳》等書記載,蘇味道擔任天官侍郎時,有一次審言參加官員的預選試判,出來後,杜審言對身邊的人說:“蘇味道必死。”聽到這話的人都大吃一驚,趕緊問是什麼原因,杜審言說:“他見到我的判詞,應當羞愧而死。”

    他還曾說:“吾文章當得屈、宋作衙官,吾筆當得王羲之北面。”意思是說:我的文章,即使是屈原、宋玉也只能成為部下;我的書法,即使是王羲之也只能成為學生。

    還有,他病重時,宋之問等人去看望他,他說:“甚為造化小兒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壓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見替人。”就是說,我受盡了造化小兒的苦,還有什麼可說的!不過我活著,老是讓你們出不了頭。如今我快死了,不會再壓抑你們了,所以很欣慰,只是遺憾找不到接替我的人呀!

    杜審言的詩歌成就當然沒有他自詡的那麼高,但他工於五律,對近體詩的形成和發展,有一定的貢獻,所以被後人認為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明代著名學者胡應麟就說過:“初唐無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體之妙,實為杜審言首倡 。”

    杜審言的詩多為寫景、唱和及應制之作,以渾厚見長,《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一詩,被胡應麟讚許為初唐五律第一: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這首詩大約寫於武則天永昌元年(689年)前後,他在江陰縣任職時。此時離他考中進士已經接近二十年,他詩名甚高,但依然遠離京城,在江陰當一個小官,心情很不高興。

    這是一首和詩,詩人抒發自己宦遊江南的感慨和歸思。江南早春天氣,和朋友一起遊覽風景,本是賞心樂事,但他卻高興不起來,反而生出了不如歸去的想法。

    這首和詩寫得別有情致,驚新而不快,賞心而不樂,景色優美卻興致淡然,滿腹牢騷,盡在言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烏龜的兩隻眼睛上有一層膜,現在已經看不見了,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