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與文德皇后長孫氏的陵墓,是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位於咸陽市禮泉縣城東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
昭陵是仿照唐長安城的建制設計的。據史書記載,昭陵玄宮建築在山腰南麓,穿鑿而成。初建時駕設棧道,棧道長400米,即230步,文德皇后先葬於玄宮,而棧道並未拆除,就在棧道旁之上建造房舍,供宮人居住,象對待活人一樣對待皇后,待太宗葬畢,方拆除棧道,使陵與外界隔絕。
玄宮深75丈,石門五道,中間為正寢,是停放棺槨的地方,東西兩廂排列著石床。床上放著許多石函,裡面裝著殉葬品。墓室到墓口的通道上,用三千塊大石砌成,每塊石頭有二噸重,石與石之間相互鉚住。
杜甫在《重經昭陵》詩中說:“靈寢盤空曲,熊羆守翠微。再窺松柏路,還見五雲飛。”可見當年的唐陵玄宮是多麼的雄偉壯觀。
九嵕山屬石灰岩質,長期遭受高空風雨的剝蝕,山洪沖刷,不僅山陵建築無存,就連原有的山勢形體亦改變了不少。但仍可略辨當年陵寢構造遺留之痕跡:山勢外形逞馬鞍形(當地俗稱筆架山),南面山體兩側岩層伸出,呈簸箕形狀;山腰殘存有窯洞、窟窿等痕跡,可能與當年棧道建築有關。根據文獻記載,昭陵建築時,在南面山腰鑿深75丈為地宮,墓道前後有石門5重,墓室內設東西兩廂,列置許多石函,內裝隨葬品。
當時地宮外面還有許多木構建築,建有房舍和遊殿等。由於地宮前面四周山勢陡峭凸凹不平,往來不便,又“緣山傍巖架樑為棧道,懸絕百仍,繞山二百三十步,始達元宮門”。用棧道連結上下左右,通達地宮的道路。但山上棧道建築又不能垂直上下,必須左右迴繞旋轉,這從杜甫所寫的《重經昭陵》“陵寢盤空曲”詩句中得到證明。雖然前人的這些記載未必絕對可靠,但從中卻可看出其規模的富麗堂皇和工程繁難的程度。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與文德皇后長孫氏的陵墓,是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位於咸陽市禮泉縣城東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
昭陵是仿照唐長安城的建制設計的。據史書記載,昭陵玄宮建築在山腰南麓,穿鑿而成。初建時駕設棧道,棧道長400米,即230步,文德皇后先葬於玄宮,而棧道並未拆除,就在棧道旁之上建造房舍,供宮人居住,象對待活人一樣對待皇后,待太宗葬畢,方拆除棧道,使陵與外界隔絕。
玄宮深75丈,石門五道,中間為正寢,是停放棺槨的地方,東西兩廂排列著石床。床上放著許多石函,裡面裝著殉葬品。墓室到墓口的通道上,用三千塊大石砌成,每塊石頭有二噸重,石與石之間相互鉚住。
杜甫在《重經昭陵》詩中說:“靈寢盤空曲,熊羆守翠微。再窺松柏路,還見五雲飛。”可見當年的唐陵玄宮是多麼的雄偉壯觀。
九嵕山屬石灰岩質,長期遭受高空風雨的剝蝕,山洪沖刷,不僅山陵建築無存,就連原有的山勢形體亦改變了不少。但仍可略辨當年陵寢構造遺留之痕跡:山勢外形逞馬鞍形(當地俗稱筆架山),南面山體兩側岩層伸出,呈簸箕形狀;山腰殘存有窯洞、窟窿等痕跡,可能與當年棧道建築有關。根據文獻記載,昭陵建築時,在南面山腰鑿深75丈為地宮,墓道前後有石門5重,墓室內設東西兩廂,列置許多石函,內裝隨葬品。
當時地宮外面還有許多木構建築,建有房舍和遊殿等。由於地宮前面四周山勢陡峭凸凹不平,往來不便,又“緣山傍巖架樑為棧道,懸絕百仍,繞山二百三十步,始達元宮門”。用棧道連結上下左右,通達地宮的道路。但山上棧道建築又不能垂直上下,必須左右迴繞旋轉,這從杜甫所寫的《重經昭陵》“陵寢盤空曲”詩句中得到證明。雖然前人的這些記載未必絕對可靠,但從中卻可看出其規模的富麗堂皇和工程繁難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