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奇縝君
-
2 # 車子194229416
為什麼日本字裡有漢字?主要原因是日本很早以前也就是中國的一個附屬國,日本不管是從文化上.文字上.服飾上.風俗習慣上等方面,都和中國有著很大的聯絡。
一千多年前,大量來華的日本留學生,也就是當時的遣隋使.遣唐使,將先進的中華文明,包括漢語以及漢字帶回到了日本。從此以後,日本正式開始了使用漢字寫文章和記載語言的歷史。
日本早期的文章基本上都是用漢字來寫的。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包括漢字在內的日本文字。
後來到了1866年,日本國內有人提出廢止漢字,將全部用日本文字來代替漢字。但是,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日本文字裡的漢字除沒有減少,反而增加到了二千多個漢字。由此可見,中華漢字目前在日本還有其根深蒂固的力量!
-
3 # 圖文繪歷史
歷史上北韓一直依附於中國,從公元300多年開始漢字傳入北韓,漢字一直是北韓唯一的書寫文字,直到1948年南韓宣佈去中國化,禁止使用漢字,而使用北韓一種表音字,但是由於表音字字不一樣,意思不一樣,但是讀音一樣,這樣造成很多混亂,於是2005年,南韓重新啟用漢字,公務檔案、路面標誌、身份證名字都要求漢字標記。
南韓街頭,各類使用漢字的招牌。
歷史上日本也是隻有語言,沒有自己文字的國家,公元3世紀中國的漢字經北韓半島傳入日本,經過漫長的歲月,日本人透過中國漢字和本土的讀音而形成了日本文字,而漢字一直作為日本官方記事的正式文字使用,直到1866年日本也倡起了廢除漢字的運動,但是廢除漢字後日本的用語無法正常去表達,於是日本保留了1850年中國漢字,截至到2004年日本使用的中國漢字增加到2136個。咱中國常用的漢字也就3000多個,而日本使用了2000多個,足以證書漢字對日本根深蒂固的影響。
如今的日本,滿大街隨處可見的中國漢字。
在這裡我想說明一個事實,現在我們使用的現代漢字,有很多是日本人發明的。隨便舉幾個詞:背景、關係、廣告、美術、化學等各行業的現代詞彙,是日本造出來後我們引用的,隨著社會發展,事物的變化,中國古代沿用下來的漢字已經不適於時代發展,而日本也是深受中國文化影響,所以日本人透過中國古籍和現代社會發展,發明了很多現代詞彙,有人統計可能有70%的現代文字是日本人發明的,如果離開這些詞彙,咱無法正常書寫和交談。
新加坡街道上,隨處可見簡體與繁體的中文漢字。
另外,除了南韓和日本以外,還有新加坡也使用漢字,街上隨處可見中國漢字,並且新加坡的官方語言是漢語和英國;東南亞各國因為有大量的華裔、華僑,而成為華人聚集地,漢字文化在這些地方也得到了較好的儲存和延續,在街道隨處可見簡體、繁體的漢字,講中文的華人,而馬來西亞有完整的從小學到大學中文教育體系。
-
4 # 八磚學士
題主問為什麼日本字裡有漢字,這個問題其實也可以分解成幾個問題:
一、日本人為何要使用漢字?
二、日本人是不是可以不用漢字?或者說,周邊原來用漢字的國家都放棄漢字了,為何日本人還繼續用到今天?
第一個問題的主要原因眾所周知:漢唐時代的中國實在是太強大,強大到讓日本人亦步亦趨。而他們又善於學習,並且善於把強大文化和自己的固有文化相融合。關於其細節,這裡補充一些資訊:
1784年福岡縣出土的“漢倭奴國王”金印,一般認定為公元57年的文物,長期被認為是中國大陸傳到日本的最早的文字證據。
而最新發現的佐賀縣吉野裡遺蹟公元前1世紀的甕棺墓中發現的直徑約7.4釐米的小型連弧紋鏡(內行花紋鏡),上鑄有以下銘文:“久不相見,長毋相忘。”這種銘文的銅鏡,是西漢王朝對北九州“百餘國”國王的賜物,說明在公元前1世紀漢字已經傳入日本。這種銅鏡在國內也有出土,如:
我們知道,語言和文字雖然關係非常密切,但其實是兩回事。只有當一種文字記錄了這種語言,才能稱為“文字”。早期,少量漢字隨賞賜物品傳入日本,但並沒有用為記錄語言的工具,其性質更接近一種代表一種文明符號,就像改開初期人們衣服上的英文帶有時髦的屬性一樣,但很多人恐怕只是“不明覺厲”並不清楚那些文字記錄了什麼,有的人甚至穿著“髒衣服”自己也不知道。
漢字作為一種技術,透過北韓半島傳入日本,是4世紀末到5世紀初的事情。中華文明的強大的輻射能力所建立的冊封體系,讓日本人開始引進中國製度,如公元572年編成的《日本書紀》記載,履中天皇(5世紀中期在位)“始之於諸國置國史、記言事、達四方誌”;並使用漢語文言文和中國皇帝交流,比如《宋書·倭國傳》收錄的倭王武“雄略大王”給宋順帝的表文:
但是,漢字在此時,也並沒有記錄日語。舉個並不太恰當的例子,這個文章就像華人用了拉丁字母英文寫的四六級英語作文——這當然不是漢語;而用拉丁字母寫的漢語拼音詞寫成一句話或者一篇文章,才是漢語。
由於漢語、日語屬於不同的語系,結構差異非常大。完全用漢字來記錄日語是非常麻煩的事情。經歷了漫長的磨合過程,使用漢字記錄日語的表記系統才建立起來,“萬葉假名”(音假名,用當時漢字讀音來記錄日語)就是漢字實現日本化的第一步。
6世紀後,“訓”和“訓假名”逐漸成熟。“訓”,是漢字在當時漢語中的意義與日語意義對應,但這種“訓”有時候也表音,所以被稱為“訓假名”。
9世紀後,平假名的產生標誌著記錄日語的音節文字產生,“削足適履”的音假名成為了歷史,完全可以讓日本“天雨粟鬼夜哭”。之後,這種漢字和假名混合的書寫傳統就穩定下來,儘管這種體系內部在不同時代都有發展和變化。
而歷史上同樣被中華文化影響的各種與漢語不屬於同種語系的語種的民族,後來產生了參考、借用了漢字字形的文字,如西夏文、女真文等。只是,它們最終像北韓文一樣走了完全表音的道路,和日語文不同,卻是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只不過,它們分析語音卻不夠徹底,所以產生了大量的單字。
1946年,收錄了1850個漢字的《當用漢字表》頒佈實施,這裡的“當用”,含有“當下使用、現行通用”的意思,和我們當初把簡化漢字作為最終使用拼音文字前的過渡權宜辦法的心態是一樣的。
1945年,日本戰敗,美國政府開始影響日本文化教育。美華人認為漢字不好學,剝奪了民眾的教育權利,不利於民主化改革。
初代文相 森有禮
志賀直哉、森有禮等文化精英建議使用法語或者英語,廢除日語文。在此背景下,一個叫安本美典的語言心理學家預測,2191年漢字將在日本消失。
1963年,他發表了一篇《漢字の將來》的文章,調查了1900到1955年間的100名日本作家的100篇小說,發現大約每50年減少62個漢字。當然他自己也預測,一種可能是有人會因為漢字減少而努力維護之,另一種可能是會有人加速漢字的滅絕。
但是目前,在地化後的漢字作為日本文化一部分而具有特殊性和獨立性,絕不可能因其外來屬性就可以輕易被拋棄。
參考文獻:
日本漢字的確立及其歷史演變,潘鈞著,商務印書館,2013
漢字與日本文化,蔡鳳林著,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6
回覆列表
因為日本早期沒有文字,而是透過借用漢字形成了他們的文字體系。
除了漢字以外,日本人還借用了讀音,其中有吳音、唐音、漢音。
漢字—日本的最早文字漢字傳入日本的形式比較多,有公元前隨著大陸地區先進的農業技術、手工業技術傳播而影響日本九州的一部分;也有秦漢時期由工藝品中傳播出去的,比如漢光武帝賜給日本的“漢委奴國王印”。
漢字傳入日本的主要渠道是從經由遼東、北韓而前往日本的。北韓地區經常有士大夫和手工業者、農民等有規模有組織地渡海,向日本傳播中國的先進文明。
這一文明傳播程序在隋唐時期,成為了國家級活動。日本在隋唐時期多次初識派遣唐使前往唐,這使得這一時期日本的文明產生了飛躍式的進步。並且在這一段時期裡,形成了自己的獨有文字。
吉備真備的文字改革公元752年,大唐玄宗年間。日本第十次遣唐使抵達長安,這一批來唐的日本人中,出現了兩個日後大大有名的人。副使吉備真備、和學生阿倍仲麻呂,後改名為晁衡。
最初日本的文字都是漢字,後來經過吉備真備的改革,他將漢字的偏旁部首單獨取出,來作為發音,這稱為“片假名”。
而日本另一種文字“平假名”,是用漢字的草書來代替讀音。
這樣,日本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字,這一段文字的改革,被日本稱為“國風文化”。雖然有了自己的文字,但日本人在官方檔案和史料等重要場合仍然使用漢字,直到近代以來才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