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如果說情感

    秦王朝統一中國的程序中,軍事上有兩個人可以說是居功至偉,曠古爍今:一個是白起,他率軍東征西討、南征北戰,沉重打擊了諸侯國的軍事力量,為最後的軍事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一個是王翦,可以說,秦國的統一戰爭就是在王翦父子的率領之下進行並取得最終勝利的。然而,白起最後被逼自殺,英雄末路,含冤殞命,王翦則得以安享晚年,富貴終老,子孫三代出將入相。是什麼導致了兩人迥然不同的結局呢?

    白起出身行伍,他得到秦國相國魏冉的賞識,被任命為將軍。當時秦國軍事上主要的對手是三晉(趙、韓、魏)以及楚國。公元前293年,韓、魏聯軍進攻秦國,魏冉向昭襄王推薦白起率軍抵禦。白起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鎮)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殺死了聯軍的主帥,並乘勝攻佔了伊闕及五座城池。此戰使得韓、魏兩國精銳喪失殆盡,被迫獻地求和。白起因戰功卓著升任國尉。同年,白起又趁韓、魏兩國在伊闕之戰慘敗之機,率兵渡過黃河,奪取了安邑(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西北)以東到乾河的大片土地。

    前278年,白起率軍討伐楚國,攻佔了楚國的國都郢,楚國數十萬軍隊軍隊潰不成軍。第二年,白起又攻佔了巫郡和黔中郡。前264年,白起進攻南韓,攻佔了九座城池,殲滅南韓軍隊五萬餘人,並繼續向南韓發起攻擊,佔領了南陽,隔斷了上黨同南韓的聯絡。南韓的上黨太守馮亭不甘心上黨讓秦國奪取,便向趙國提出,願意將上黨郡獻給趙國,結果引發了秦國與趙國之間著名的長平之戰。戰役開始後,秦國臨陣換將,命白起擔任統帥,結果全殲趙國軍隊,並坑殺降兵40萬人。有研究稱,戰國時期戰死計程車兵有二百多萬,而白起率領秦軍就殺死了一百多萬,佔到了一半左右!

    後世的文人皆稱白起為“人屠”,毫無疑問,他們認為白起罪孽深重,白起從底層的大頭兵做到武將的巔峰,戎馬一生,從南韓打到魏國,從魏國打到楚國,從楚國打到趙國,據民國學者梁啟超考核:死在白起手中計程車兵多達165萬!要知道在人口並不多的戰國時代,這165萬野戰兵是怎樣一個天文數字。

    毛爺爺曾評價白起:“論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能出其左右!”關於白起,最惹人爭議的便是長平之戰。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距離秦國東出函谷關已經有一段日子了,各國談秦色變,彼此之間抱團取暖,此時秦國攻佔了南韓的野王郡(今河南沁陽市),上黨郡郡守馮亭緊急聯合趙國抗秦,秦國大軍壓境,馮亭帶著部隊奔逃趙國,趙王命人帶著部隊在長平接應,雙方陷入對峙狀態。

    出於種種原因,趙軍大敗,白起一道命令將趙軍45萬俘虜活埋,僅僅留下250人回趙國報信,趙國因此一蹶不振,如此惡行令天下人髮指!白起兇名傳遍天下,但我們如果結合當時的局勢來看,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在戰國,各方諸侯並起,強者跨州連郡,弱者宰縣割邑,相互間征伐攻討,皆在稱帝稱王,戰爭結束遙遙無期,老百姓都渴望有一個安定的盛世出現,而中原此等局面,想要結束戰亂,只能以暴制暴,如此一來,只能殺降。

    畢竟,亂世烽煙,老百姓拿起刀來就是兵啊!看看後世成吉思汗,每攻下一城,無論抵抗與否,老幼不留,屠城是一種戰略,蒙古人少,要想我大軍長驅直入無後顧之憂,最安全的辦法就是後方不留人,所以白起之後的秦將能收拾舊山河,一統天下,跟他的屠刀是有莫大的關係的。但是,殺降不祥,背信棄義,長平一戰封神,也讓他永遠揹負著屠夫的罵名,直到拔劍自刎的那一刻,還在拷問內心,登上榮譽巔峰也在步入地獄,戰神與魔鬼集於一身,這一生,是功,還是過?

    王翦同樣出身行伍,得到秦王嬴政(秦始皇)的賞識,被任命為大將,率領秦軍進行統一戰爭。當時六國中最為弱小的南韓已經被內史騰所滅,王翦便首先向強大的趙國發動攻擊,但趙國軍隊在名將李牧的指揮下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王翦用反間計使趙華人殺了李牧,秦軍趁機進攻。前228年,王翦攻克趙國的都城邯鄲,俘虜了趙國的國王,趙國滅亡。趙國公子嘉帶領殘餘力量跑到代,自立為代王。王翦挾得勝之師進攻燕國,攻佔了都城薊,燕國滅亡,燕王帶領殘餘力量逃到了遼東。前225年,二十萬秦軍在將軍李信的率領下進攻楚國,結果被楚國軍隊打敗,這是秦國在統一戰爭中唯一的一次大敗仗。秦王政又任命王翦為將,大敗楚國軍隊,俘虜了楚國國王,楚國滅亡。與此同時,王翦的兒子王賁於前225年帶兵攻佔魏國都城大梁,魏王投降,魏國滅亡。前222年,王賁帶兵進攻遼東,俘虜了燕王,接著又攻下了代,俘虜了代王嘉。前221年,王賁向齊國發起突然襲擊,俘虜了齊王建,實現了中國的統一。在整個統一戰爭的程序中,除最為弱小的南韓外,其餘各國都是被王翦父子所滅亡的。

    除了戰功卓著之外,兩人還有一個相同之處,那就是在戰爭的關鍵時期,都被坐了“冷板凳”;也正因為兩人對此的態度和處理的方式不同,最終導致了兩人不同的結局。

    先說白起。長平之戰後,秦國乘勝包圍了邯鄲。趙國派舌辯之士蘇代攜帶重金去遊說相國范雎,范雎擔心白起的功勞會超過他從而取代他,又向昭襄王進讒言,同意了趙國的求和,為此白起同范雎之間產生了分歧。不久,秦國又發兵進攻邯鄲,結果被打敗。昭襄王不得已,親自去請白起,但白起認為這時已經錯過了攻打邯鄲的時機,不同意出兵。昭襄王無奈,只得命王齮為將,但這時信陵君魏無忌和春申君黃歇等已經率數十萬各國聯軍救援趙國,秦軍陷入了被動。白起聽到這一訊息後,竟然幸災樂禍地說:秦王不聽我的勸告,結果如何?昭襄王聽到這話後,勃然大怒,強迫白起帶兵出征,沒想到白起竟然以自己重病在身為理由推脫。范雎親自上門去請,但他依然不肯答應。結果昭襄王下令免去他的一切職務,將他趕出咸陽,並賜劍逼迫白起自殺。

    再看王翦。秦國在進攻楚國之前,秦王政分別詢問將軍李信和王翦:該派多少軍隊。李信認為20萬足夠了,但王翦卻認為需要60萬。秦王政說:“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派李信帶領20萬人伐楚。王翦無奈,只得稱病告老還鄉,回到了老家頻陽。秦國軍隊開始連戰連捷,但城父一戰,秦軍大敗,七個都尉被殺。秦王政聽到這個訊息,大為震怒,親自趕往頻陽,向王翦道歉,要求他再度出山。但王翦推託自己病弱體衰,昏聵無用,要秦王政另選良將。秦王政說:“已矣,將軍勿復言!”話說到此,王翦不敢再推脫,但依然堅持要派60萬軍隊。秦王政一口答應,並親自到灞上餞行。但這時,王翦又向秦王政提出條件:“請美田宅園池甚眾”。秦王政不解地問:“你還擔憂貧困?”王翦說: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不如趁此機會,“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在當時,王翦這麼做令許多人不解,其實他是以子孫日後生活保障為藉口,根本目的是為了讓秦王對手握重兵的自己放心。

    王翦是秦國曆代將軍中,最有政治頭腦的,他出生在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與白起同為四大名將之一,王翦是秦始皇統一天下最大的功臣,諺語說:狡兔死,走狗烹。驗證這句話的人實在是數不勝數了,更何況還是在小心眼秦始皇手下幹活,可偏偏王翦最後善終。

    這主要是因為王翦做事足夠深思熟慮,從不放任自己,有才必定桀驁不馴這條鐵律在王翦身上似乎也看不到,我們看看這個故事便知道了。王翦帶著秦國主力部隊出發前,他對秦始皇說:“如今我年紀也大了,家裡人也多,你看是不是賞我一點土地、房子什麼的?”

    周圍王翦的門客都嚇了一跳,秦始皇出了名的小心眼,你怎麼敢直接要賞賜呢?不過秦始皇聽到了這番話,倒是非常的開心,好像放下了一個巨大的包袱,原來王翦這麼說無非是拐著彎的告訴秦始皇:“我王家一大戶人都在咸陽呢,我的心思就是為後代多爭取點房子、土地,雖然手握重兵,老闆你就放心吧。”如此精通人情世故,得到善終也不足為奇了。

    白起與王翦的不同結局,令人唏噓,也不足為奇,性格決定命運,此言不虛 ,白起是戰神,僅憑殺敵數字就足以曠古爍今,一把利劍縱橫天下,功高震主,太耀眼的光芒刺痛了很多人的眼睛,包括範睢和秦王,將相不和,君臣生隙,又恃才傲物,豈能久乎;王翦是名將,在前人把天下打得分崩離析的基礎上收拾殘局,才完成一統江山的千秋偉業,但富貴而終,福廕子孫家族煊赫,因為懂得進退取捨,沙場縱橫馳騁,官場遊刃有餘,手握六十萬重兵傾國而出還能讓君王坦然不疑,這就是權謀智慧。

    歷史看似很多偶然,實則必然。

  • 2 # 陸棄

    白起和王翦都是戰國四大名將,從以下三點來看個人認為白起比王翦更厲害:

    1、軍功

    據民國大家梁啟超考證,戰國期間白起率領軍隊斬首一百多萬,佔據整個戰國斬首的二分之一,這一點王翦肯定不如他。而秦國的軍功主要靠斬首來獲得,所以軍功上白起強於李牧。

    2、後世地位

    文有文廟武有武廟,評價武將在後世人們心中的地位要看武廟。唐朝時期建造武廟,武安君白起就已經位列武廟十哲之一,而王翦直到武廟擴增才位列其中。從這可以看出後世人們的心中王翦不如白起。

    3、成名之戰

    說起武安君白起就一定要提到長平之戰,在這一戰中白起斬首40萬,成功使除秦國以外最強大的國家趙國元氣大傷,失去了與秦國相抗衡的力量。如果秦昭襄王聽從白起的建議,乘勝追擊滅掉趙國,秦國統一中國的時間最起碼提前50年。

    王翦的成名之戰就是滅楚國,況且現在的楚國早就被白起打的遷都失地實力大衰。而王翦動用60萬大軍前去經過整整一年終於擊破項燕所率領的楚軍。王翦面對和他名列的四大名將李牧時,竟然不敢與其交手,竟然用反間計殺掉了李牧。

    綜上所述,白起不管是從軍功、後世地位、成名之戰都比王翦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朝鮮族狗肉的具體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