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哈哈哈
-
2 # 文壽書畫苑
孟子云,"食,色,性也。"這句話的本意就是吃飯和交配,是本性。
但我認為,本性,不等於人性。而且孟子的深意也在於人性,而不是本性。
相反,這個本性,指的應該是人作為動物的一個物種,用來生存和繁衍的本能,這對自然界任何一個物種,無論是動物,植物還是微生物,都是適用的。因為如果不從外界吸取營養,自身就無法存活;如果不去交配繁衍(無性生殖的物種除外),種族就無法擴張。
舉個例子,我們常說"虎毒不食子",就是說即使狠毒如老虎,在飢餓需要覓食這種"本性"暴露的時候也不會吃自己的孩子,這就是它"人性"的一種表現。古代罵人最狠毒的是"豬狗不如",我們知道豬和狗這兩種動物是亂倫的,兒子可以和母親交配,兄弟姐妹之間也可以相互交配,因此這兩種動物是最低賤的,因此這是它們"本性"的表現,而不是"人性"的表現。
孔子云,"文勝質則史,質勝文則野。"我們人之所以為人,為萬物之靈,就是因為我們更注重"人性",而不是"本性"。
-
3 # 風_24310567
食色性也指的是人類最普遍最具原始的生活介質,而最本能的食慾為了充飢,而色其實不外乎是男人女人最本質的殊途同歸,平等自我的生理需求,也所謂性愛範疇。
-
4 # 仁府
孔子云:食,色性也。食和色是人本性!一日三餐不可或缺,但吃得過飽傷身,吃得不飽還餓。這隻有適可而止!好色也是人天性!道理和吃飯一樣不能得隴望蜀,應量體裁衣。
-
5 # 平睿木工五金
“食色性也”經常被人誤認為是孟子說的,其實這句話雖然出自《孟子.告子》,卻不是孟子說的。
告子是一位年輕的哲學家,他對孟子的“人性善”觀點很不滿意,就找上門與孟子辯論。過程中告子說了句“食色,性也”這句話,意思是食慾和性慾都是人的本性。告子在與孟子辯論人性時,用了四個比喻,分別“性猶杞柳”,“性猶湍水”,“生之謂性,”“食色性也”。正是告子的這幾個比喻引出了孟子對人性本善的精闢論證,引出了孟子對“仁義禮智”理論的全面見解。雖然告子的比喻都遭到孟子的強有力的駁斥,但正是告子的誤解,才得以讓孟子從最細微處一氣呵成,淋漓盡致地闡述了儒家學說的精要。
對於二千多年前的這場有關人性本質的辯論,最終誰勝誰負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句話被堂而皇之的記錄在儒家的經典著作《孟子》之中,而且從此之後也成了古人論述食慾和性慾本質的經典。
-
6 # 黔面
漢宇觀點:若論文字真奇妙,非我漢語莫屬。中國文字衍生的文化可說是繽紛多彩。詩詞文章、成語俗語、對聯燈謎……真夠數一會兒的。就說《孟子》中的一句“食、色,性也”,短短四個字可以寫出好多的文章。食色性也語出《孟子·告子上》:孟子與告子辯論,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是告子對人性無善無不善的論點之一。
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可以說是:吃飯、愛美,是人的本性。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吃飯是古今中外的第一等重要之事。曾幾何時,我們見面的第一句問候就是“喂,吃了嗎?”這也是許多地方流行了千百年的經典語錄。在我老家那裡還有一句俗語“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可見找個人家結婚,最主要都是吃飯。溫飽解決了,家也就和諧幸福了!對不?!!!。再想到,那些呱呱墜地的新生兒,沒有任何人的教授指導,就能“飯(奶)來張口”。所以,那個告子把“食”排在人性本能的第一位,也是實至名歸。看到這裡,我也弱弱的問一句:吃了嗎?
美味!美景!美女!一切美好都值得你的追求!大可“率性而為”,不過,一定要“取之有道”!
-
7 # 雪上村落
《孟子.告子》是值得一讀的書,“食,色,性也”,是一句很妙的話,其本意是喜歡美好的東西是人的本性,引伸義為喜歡“美食,性愛”是人的共性,這引伸義韻味無窮,傳播百代,以至今人也津津樂道。
這也難怪!美食養身,性愛怡神,人生不可或缺。若缺一生命將黯然失色。民以食為天,美食誰不喜歡?顛鸞倒鳳,魚水之歡,是何等美妙!連牛郎都要遠奔銀河尋織女以求七夕之會。不過美食不可過度,否則“三高”光顧,魚水之樂不可放縱,否則傷神損身,影響Sunny生活。
先賢的話對今人而言還有一層意思,美食要自己創造,性愛要侷限在婚姻之內,不可逾越,否則作奸犯科,美好的東西也可變成焚燒你的地獄之火。
“食、色,性也”,寥寥四字,可謂涵蓋人生,氣象萬千,傳千載而警古今。
-
8 # 職場方圓
食色,性也,這句話出自《孟子·告子上》。這裡的“食”是動詞,意思是喜歡,喜愛;而“色”是名詞,意思是美好的東西。這句話的意思則是:喜歡美好的東西,是人的本性使然。
但是很多人會把這一句跟孔子在《禮記》的“飲食男女”這一句混淆,我自己一開始不明白的時候也以為這兩句,是同樣一種意思。其實不是,孔子所說的“飲食男女”意思是:這世間的人,都離不開飲食和性。這裡的“男女”其實是“性”的意思。再往深了說,“飲食”指的是民生,是否能夠吃飽;而“男女”“性”則指的是是否生活康樂。
我之所以把這句話放在一起說,是因為現在有太多人混淆了這兩句的意思。我們再回到原題深刻理解一下“食色,性也”這句話,與孔子所說的完全不同,這句話的本意是對人類天性的尊重。
相信大家這次看完之後,便能夠分清這句話不同的意思,以後不會在混淆使用了。
-
9 # 史小記
食色性也語出《孟子·告子上》:孟子與告子辯論,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是告子的論點之一。
反映問題
人性論的觀點
出處
食色性也語出《孟子·告子上》:孟子與告子辯論,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是告子對人性無善無不善的論點之一。
論證
告子主張性無善無不善論,與荀子主張的性惡論及孟子主張的性善論構成了對人性的三種認識。告子所提出的“食、色,性也”這句話,是為了證明自己關於性無善無不善論的,告子主張“生之謂性”學,也就是主張食、色為人類生存所必需。
依據《老子》五色而不盲反證“色”。
食:新陳代謝;
色:永珍(五感);
性:功能,如肛門是排洩的不是吃飯的,排洩即是肛門之性,性之本義從來就不是指男女生殖器官。古書在意,無法說是古書所說,是後人一種解讀。
-
10 # 無量光佛剎
告子是一位年輕的哲學家。他對孟子所說“人性善”的觀點並不認同,於是找上門和孟子辯論,在辯論的過程中,告子說了句“食色,性也”,意思是食慾和性慾都是人的本性。
告子認為“性無善無不善”,其基本觀點就是“生之謂性”,“食色性也”。就人性論而言,告子的“性本無善惡”,比較接近於孔子所說的“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告子認為:
第一,(“生之謂性,食色性也”)
天生的資質叫做性,食慾與性慾都是人的本性。
第二,(“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東西也”)
人性好比急流水,從東方開個缺口便流向東方,從西方開個缺口便流向西方。人之性,沒有善與不善的定義,就如同水沒有東流西流的定向一樣。
第三,(“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
仁是發自內心的東西,不是從外面來的。義是外來的東西,不是發自內心的。人的本性好比杞柳,義好比杯盤,以人的本性去行仁義,正好比,用杞柳樹來製成杯盤。
第四,(“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
假若不能在言語上得到勝利,便不必求助於思想。假若不能在思想上得到勝利,便不必求助於意氣。
回覆列表
食,食物,基本生活物質;色,欣賞追求美的東西,內在的衝動、慾望。簡單的說,人都是要吃東西的,人都是有生理需求的,這些都是人的本性,而且不分男女。飲食男女一詞,所謂飲食男女,就是人吃飽了以後男的想女的,女的想男的,簡言之就是飽暖思淫慾。所以性愛之事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