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肇英

    呃……你喜歡某個國家的文化、喜歡某個國家的君主,跟喜不喜歡這個國家中的另一個人有什麼關係呢?要是葉卡捷琳娜二世真是普魯士的公主,那麼興許還能算得上多少有點關係。然而,她並不是啊……

    年輕時的葉卡捷琳娜二世

    下面我著重解釋一下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出身,以及她大概是因為什麼才會被一些人誤認為是一位“公主”的(誤認為是普魯士的公主就更離譜、更誇張了):

    葉卡捷琳娜二世原名索菲亞·奧古斯特·弗雷德里卡(Sophie Auguste Friederike)。他的父親克里斯蒂安·奧古斯特(Christian August)是一位普魯士的將領,同時也是一個窮貴族,受封為安哈爾特-採爾布斯特侯爵(Fürst von Anhalt-Zerbst)。

    然後問題就來了——德語中的“Fürst”是一種介於公爵(Herzog)和伯爵(Graf)之間的爵位,但在翻譯成英文的時候,一般譯作“Prince”。於是再從英文翻譯成中文的時候,許多譯者也不細究,就直接譯為“親王”或者“王子”了。

    等等……肯定會有朋友要說了,就算這樣,那葉卡捷琳娜二世的頭銜也不該是公主啊……

    於是,這就到了第二個錯誤了——葉卡捷琳娜二世的身份是侯爵的女兒,這在德語裡被稱為“Prinzessin”。而在德語語境裡,侯爵、公爵、國王(König)、皇帝(Kaiser,即神聖羅馬帝國抑或德意志帝國的皇帝)的女兒,通通都是“Prinzessin”,翻譯成英文當然就都是“Princess”了。於是乎,再從英文翻譯成中文的時候,不過腦的譯者們,就又直接譯為“公主”了。

    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普魯士公主”身份,只怕就是這麼以訛傳訛出來的。

  • 2 # 平田君Bellatores

    彼得三世對葉卡捷琳娜的厭惡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由於他倆的婚姻屬於包辦婚姻、他一直對葉卡捷琳娜沒有好感。二是政治立場差異,他本人崇拜普魯士、疏於管理俄羅斯事務;葉卡捷琳娜則更為融入俄羅斯社會、受俄羅斯文化影響更深。

    先從彼得三世和葉卡捷琳娜的婚姻說起。1742年時,彼得大帝的外孫、卡爾·彼得·烏爾裡希(彼得三世的原名)被他的姨媽、當時的俄羅斯女皇伊麗莎白(下圖)選為皇位繼承人,隨後伊麗莎白為了給自己的侄子物色一名妻子,於是就選中了葉卡捷琳娜、讓她從德意志來到莫斯科。1744年,葉卡捷琳娜正式受洗皈依東正教,並於1745年與皇儲彼得完婚。但是,彼得並不喜歡這個被姨媽指定的妻子,婚後五年內甚至都沒有與她同房。兩人興趣愛好也有極大差異,這進一步加大了夫妻之間的隔閡。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更何況是一樁強加的政治婚姻呢。

    除了婚姻問題之外,夫妻兩人的政治差異則更加明顯。彼得三世是個純粹的德意志人、不會說俄語,他對俄羅斯事務也沒有什麼興趣。出於對普魯士腓特烈二世(下圖)的崇拜,彼得三世即位後做出瞭如下幾件令俄羅斯軍界、政界和教會人士大跌眼鏡的事情:

    首先,在七年戰爭中俄羅斯對普魯士佔據上風的情況下,主動停止了對普魯士的進攻,轉而與腓特烈二世簽訂同盟條約、達成休戰。

    隨後,彼得三世又歸還了佔領的普魯士領土,還命令此前攻佔柏林的2萬俄軍幫助普魯士與奧地利作戰,彼得三世本人甚至表示自己願意接受腓特烈二世的指揮、在他的部下作戰。

    總之,彼得三世一系列效仿普魯士的內外政策嚴重損害了俄羅斯的國家利益,因此也招致了俄羅斯社會各階層的不滿,極大地動搖了他的統治基礎。

    葉卡捷琳娜的情況則極不一樣。雖然同樣是外華人,但葉卡捷琳娜從來到俄羅斯之後便主動學習俄語、接受東正教文化,努力使自己融入到俄羅斯社會之中。根據葉卡捷琳娜回憶錄中的自述,她一來到俄羅斯,就迫切地意識到“自己必須成為一個俄羅斯人才能戴上CROWN”。來到俄羅斯後,葉卡捷琳娜就努力討好女皇和俄羅斯民眾,為此她苦學俄語和東正教禮儀,甚至因為用功過度染上了肺炎。葉卡捷琳娜的這些舉動,很快便令俄羅斯宮廷上下對她充滿好感、由此吸引了眾多反對彼得三世的貴族和政治團體向她效忠。葉卡捷琳娜1762年政變之所以能夠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俄羅斯貴族和民眾對自己擁有更高的認同度。

    總之,婚姻問題和政治觀念的差異,是導致彼得三世與葉卡捷琳娜二世兩人不和乃至反目的主要原因。

  • 3 # 文史磚家

    從伊凡四世自稱沙皇開始,到尼古拉二世被推翻,在沙皇俄國近400年的歷史上,一共出現過22位沙皇,其中命運最悲催的當屬彼得三世。那麼,作為沙俄最有權勢的人,彼得三世究竟有多悲催?

    彼得三世本名卡爾·彼得·烏爾裡希,1728年生於荷爾施泰因公國,出身極其尊貴。從父系來看,彼得是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的侄孫,父親則是荷爾施泰因公爵卡爾·弗雷德裡克;從母系來看,彼得則是俄國沙皇彼得大帝的外孫,女沙皇伊麗莎白一世的外甥,母親則是女沙皇的親姐姐安娜。

    由於卡爾十二世沒有子嗣,所以在他戰死後(1718年),王位便由妹妹烏爾莉卡、妹夫弗雷德裡克一世共享,但由於烏爾莉卡也沒有子嗣(弗雷德裡克有數位私生子,但無權繼位),所以為了江山社稷的考慮,他們便打算把侄孫卡爾立為王儲。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彼得開始接受特殊的教育,並在叔父阿道夫·弗雷德裡克的監督下長大。

    阿道夫請來的教師對卡爾管教十分嚴厲,一旦發現他有越軌的行為,便命令他跪在豆子上,而且體罰時間很長,但即使如此,也沒有讓他變得勤奮好學起來。不僅如此,在經常遭受體罰環境中長大的卡爾,生性膽小多疑,並常伴有病態的幻想。他對讀書根本不感興趣,而是痴迷於玩軍事遊戲,最心愛的玩具則是一套木製計程車兵木偶,每天都不離手。

    1741年,當彼得長到13歲的時候,姨媽伊麗莎白透過政變上臺,成為俄國史上第三位女沙皇。由於伊麗莎白沒有子嗣,所以為了保障江山後繼有人,她便選中親外甥彼得為皇儲,荷爾施泰因公國權衡多時,最終還是順從地將彼得送到聖彼得堡。而瑞典王儲的位子,最終則落到阿道夫·弗雷德裡克的手上。

    次年,彼得在伊麗莎白的加冕儀式上,被正式冊立為皇儲,並改信東正教,改名為彼得·費奧多羅維奇。3年後,彼得又在女沙皇和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的運作下,迎娶普魯士安哈爾特-採爾勃斯特公爵之女索菲婭為妻(婚後改名為葉卡捷琳娜),後者即是日後聲名赫赫的葉卡捷琳娜大帝。

    彼得雖然成為沙俄的皇儲,但他對這個國家卻充滿了厭惡感,對學習東正教、俄國文化和宮廷禮儀絲毫不感興趣,雖然接受宮廷教師的指導,但在3年時間內卻連俄語都沒有學會。此時的彼得依舊沉迷於軍事遊戲當中,士兵木偶整日不離手,對周圍事物很冷淡,而且作風浮誇、愛慕虛榮,由此讓女沙皇和俄國臣民很失望。

    更糟糕的是,彼得因為崇拜腓特烈二世,在七年戰爭期間(1756年-1763年),不僅公然表示對敵國普魯士的支援,甚至還頻頻出賣軍事情報給後者,讓女沙皇一度很憤怒。此時,已有很多朝臣建議女沙皇改易皇儲,但後者出於對外甥的疼愛,再加上沒有更合適的人選,所以最終還是選擇原諒他。

    而對於妻子葉卡捷琳娜,彼得出於對政治婚姻的厭惡,對她同樣很冷淡,以至於在婚後5年時間裡幾乎不跟她同床,自然更不會生下子女。而彼得真正喜歡的,是姨媽身邊的侍女,每日裡跟她幽會,鬧出了不少的醜聞。出於對彼得的報復,葉卡捷琳娜同樣開始尋找情人,並與被俘的普魯士軍官奧爾洛夫相戀。

    彼得夫婦的情況引起女沙皇的擔心,為了保障江山後繼有人,她便逼迫夫妻二人必須生下男孩,否則將被剝奪繼承權。在強大的壓力下,彼得被迫妥協,最終與葉卡捷琳娜同床,並生下獨子保羅。然而保羅並非彼得的親骨肉,生父其實是奧爾洛夫,關於這一點,葉卡捷琳娜曾不止一次地跟兒子暗示過,但保羅始終都不願意相信。

    1762年1月5日,伊麗莎白一世駕崩,皇儲彼得登基為帝,是為彼得三世。彼得上臺後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解散秘密刑偵衙門,沒收教會的土地,建立國家銀行,扶助工商業發展,解除外貿禁令,停止了對舊禮儀派教徒的迫害。與此同時,他還簽署《貴族自由宣言》,規定貴族們完全不必服役,並且可以隨時出國,隨意處置名下的封地,使得貴族獲得空前的特權。

    但在另一方面,彼得卻大肆出賣國家利益,不僅單獨與普魯士媾和、停戰,歸還整個東普魯士以及七年戰爭期間佔領的所有土地,而且還與它結盟,安全背離了伊麗莎白一世在位時採取的政策。彼得三世的舉動招致朝野內外的不滿,很多大臣和禁軍將領們開始醞釀政變,而皇后葉卡捷琳娜出於對彼得的失望、痛恨,也加入其中。

    當年4月,葉卡捷琳娜為情夫奧爾洛夫又生下一個私生子,由此徹底激怒沙皇。為了維護尊嚴,彼得三世屢屢威脅將逮捕葉卡捷琳娜,但一直沒有采取行動,從而為自己招致災禍。當年6月28日,葉卡捷琳娜率近衛軍團發動政變,以“叛國罪”的名義廢黜丈夫(不久被殺),隨即自立為女沙皇。彼得三世在位僅半年便被妻子廢黜、殺害,連獨生子都不是自己的骨血,堪稱俄國史上最悲催的沙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詞可以表達死的意思,要求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