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死亡,古漢語有很多種表述。
一、由於死者的身份、地位、輩份不同,對死亡的表述是不一樣的。
1.皇帝死了,稱“晏駕”、“駕崩”或“崩”;皇后死了,也常稱“崩”、“駕崩”,有時又稱“薨”。小國國君死了也稱“薨”。如:
A.有頃,上崩,秘不發喪。
B.皇后長孫氏駕崩。
C.地震。夏四月,孝崇皇后 氏崩。
D.秦獻公薨,子孝公立。
2.公卿(公爵)死了,稱“薨”。如:
貞觀十七年……徴薨,命百官赴喪。(魏徴死前被唐太宗尊為鄭公)
3.一般侯、伯、大臣死了,稱“卒”,有時稱“死”。少數公爵(地位一般)死了,也稱“卒”。如:
A.十二月,武陽公李大亮卒。
B.梁車騎將軍、永昌侯韋睿卒。
C.梁永安侯確謀討侯景,不克而死。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死”,不光有“死亡”之意,還暗含“非正常死亡”的意思。
4.一般士大夫、官員,以及平民百姓死了,也常稱“卒”或“死”。如:
A.吳鎮海判官陳彥謙卒。
B.澶州賊帥王瓊攻契丹將郎五,不克而死。
二、由於對死者的感情、態度的不同,對死亡的表述也存在很大的差異。
1.對死者的“死亡”含有讚許、褒揚意思的表述。如:
捐軀:(為崇高事業)獻出生命。
就義:為正義事業被殺害。
犧牲:為正義目的而捨棄自己的生命。
以身殉職:為忠於本職工作而獻出生命。
2.對死者表示尊重、敬重或對死者的“死亡”表示惋惜、同情。如:
見背:指長輩去世,婉辭。
昇天、歸天、謝世、辭世、與世長辭,壽終正寢、仙逝等都是表示值得尊重的人的死亡,同時又是“死亡”的婉辭。
夭、夭折、殤:指未成年而死去,表示對死者的不幸死亡惋惜同情。
3.對死者“死亡”含有批評指責的意思,表示鄙視。如:
斃、斃命:用於人時含貶義。
嗚呼、一命嗚呼:一般借指死了,完蛋了,含貶義。
4.還有一些詞,感情色彩不是很明顯,屬中性表述,用在一般人身上都可以。如:
逝、逝世、去世;沒、歿;終、亡、故、亡故等。
三、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對“死亡”的表述也有所不同。
1.口語表述,通俗易懂。可分三類:
A.婉辭:常用的有去了、走了、不在了、享福去了、仙遊去了等。
B.貶義:常用的有上西天、見閻王、完蛋等。
C.中性:常用的有死、死亡等。
2.書面表述,文雅莊重。一般是按照死者身份地位和道德修養及其影響來表述,其中,身份地位是主要的。
A.皇帝、皇后、太后:駕崩 B.公侯大臣:卒 C.老人:故、逝 D.一般人:死、亡、沒、歿 E.未成年人:夭、殤
對於死亡,古漢語有很多種表述。
一、由於死者的身份、地位、輩份不同,對死亡的表述是不一樣的。
1.皇帝死了,稱“晏駕”、“駕崩”或“崩”;皇后死了,也常稱“崩”、“駕崩”,有時又稱“薨”。小國國君死了也稱“薨”。如:
A.有頃,上崩,秘不發喪。
B.皇后長孫氏駕崩。
C.地震。夏四月,孝崇皇后 氏崩。
D.秦獻公薨,子孝公立。
2.公卿(公爵)死了,稱“薨”。如:
貞觀十七年……徴薨,命百官赴喪。(魏徴死前被唐太宗尊為鄭公)
3.一般侯、伯、大臣死了,稱“卒”,有時稱“死”。少數公爵(地位一般)死了,也稱“卒”。如:
A.十二月,武陽公李大亮卒。
B.梁車騎將軍、永昌侯韋睿卒。
C.梁永安侯確謀討侯景,不克而死。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死”,不光有“死亡”之意,還暗含“非正常死亡”的意思。
4.一般士大夫、官員,以及平民百姓死了,也常稱“卒”或“死”。如:
A.吳鎮海判官陳彥謙卒。
B.澶州賊帥王瓊攻契丹將郎五,不克而死。
二、由於對死者的感情、態度的不同,對死亡的表述也存在很大的差異。
1.對死者的“死亡”含有讚許、褒揚意思的表述。如:
捐軀:(為崇高事業)獻出生命。
就義:為正義事業被殺害。
犧牲:為正義目的而捨棄自己的生命。
以身殉職:為忠於本職工作而獻出生命。
2.對死者表示尊重、敬重或對死者的“死亡”表示惋惜、同情。如:
見背:指長輩去世,婉辭。
昇天、歸天、謝世、辭世、與世長辭,壽終正寢、仙逝等都是表示值得尊重的人的死亡,同時又是“死亡”的婉辭。
夭、夭折、殤:指未成年而死去,表示對死者的不幸死亡惋惜同情。
3.對死者“死亡”含有批評指責的意思,表示鄙視。如:
斃、斃命:用於人時含貶義。
嗚呼、一命嗚呼:一般借指死了,完蛋了,含貶義。
4.還有一些詞,感情色彩不是很明顯,屬中性表述,用在一般人身上都可以。如:
逝、逝世、去世;沒、歿;終、亡、故、亡故等。
三、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對“死亡”的表述也有所不同。
1.口語表述,通俗易懂。可分三類:
A.婉辭:常用的有去了、走了、不在了、享福去了、仙遊去了等。
B.貶義:常用的有上西天、見閻王、完蛋等。
C.中性:常用的有死、死亡等。
2.書面表述,文雅莊重。一般是按照死者身份地位和道德修養及其影響來表述,其中,身份地位是主要的。
A.皇帝、皇后、太后:駕崩 B.公侯大臣:卒 C.老人:故、逝 D.一般人:死、亡、沒、歿 E.未成年人:夭、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