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鵬少145589809

    一人醫何如天下醫?那個時代的華人孱弱的不是身體,而是精神嚴重缺鈣。魯迅棄醫從文也是想透過自己的文章和言論喚醒沉睡的華人。

  • 2 # 程門立雪64

    魯迅為什麼棄醫從文?在當時政府腐敗黑暗,民不聊生,國民體質多病多難,被稱為東亞病夫。此時的魯迅發誓要學醫為國民醫病健體,報著憂國憂民的思想東渡曰本求學於曰本仙台醫學院(參考魯迅<滕野先生>)。

    有次,魯迅在學校禮堂看一部電影(啥電影名記不清了),是關於日俄戰爭,這場戰爭是在中國的土地上日本勝出的一場日本與俄國為爭奪在華利益的狗咬狗的戰爭。此時大批的中國留學生和日本人一起歡呼,這時的魯迅是眼裡流淚,心裡流血。看到了國家華人之麻木,貧弱的中國不是身體有病,而是思想有病。為喚醒華人毅然決然棄醫從文。

    從而,以筆為武器,向腐敗的政府和華人愚昧思想開炮,從<藥>到<吶喊>…發發炮彈射向昏庸當政和華人頑痼。呼喚了萬萬民眾為中華民族站立而投身於革命。

  • 3 # 鐵錘文史

    這是一個低熱度的文章,儘管如此,我還是願意認真的回答它。因為魯迅似乎被我們這個時代遺忘太久了,在這個功利之上,推崇曾國藩和胡雪巖的時代,沒有人願意提起魯迅這樣的刺兒頭。

    我用三個部分回答這個問題;第一,魯迅為什麼學醫?第二,魯迅為什麼棄醫從文?第三,魯迅棄醫從文的意義。大部分內容會來自中學課文《吶喊》自序,不知道這篇文章今天有沒有被刪除。其他結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第一,魯迅為什麼學醫?

    魯迅學醫,用他自己的說法,是因為一些幼稚的原因。但是在吶喊自序裡,這個幼稚的原因其實給少年周樹人帶去了很多痛苦的回憶。魯迅原本是小康之家,因為父親科舉作弊,受到懲罰之後家道中衰,這本身就是一個痛苦,再加上父親晚年生病,耗盡家財。少年周樹人不但要遭受家族親人對他們家的嘲笑,還有接受當鋪勢利眼的輕視。可能就是這些造成了魯迅敏感好鬥的性格。而父親被中醫治療無效,更讓魯迅認為,中醫是有意無意的騙局,父親的死與中醫無力有關。他報考醫學,很大程度上有痛恨庸醫誤命的意味在裡面。如果從心理層面分析,魯迅或許要以學習西醫為手段,減輕父親死去對自己造成的心理傷害,學習西醫,也是為死去的父親做些什麼。反過來說,魯迅學醫,並不是對於醫學有濃厚的興趣。這似乎也可以解釋魯迅在日本學習醫學的時候,成績一塌糊塗。

    第二,魯迅為什麼棄醫從文?

    用魯迅自己的回憶來說,是因為在學習醫學的時候,課間休息的時候學校會放映以日俄戰爭為內容的紀錄片,在這些電影片段裡,經常有華人充當俄國的間諜被日本人抓到,最後被處以砍頭。而華人砍頭的時候,圍觀的華人麻木不仁,只是看看熱鬧而已,絲毫沒有自己同胞被殺害的憤怒激動。這些經歷給了他很大的觸動。

    這一學年沒有完畢,我已經到了東京了,因為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在東京的留學生很有學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業的,但沒有人治文學和美術;可是在冷淡的空氣中,也幸而尋到幾個同志了,此外又邀集了必須的幾個人,商量之後,第一步當然是出雜誌,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因為我們那時大抵帶些復古的傾向,所以只謂之《新生》。

    所以說,魯迅棄醫從文,還是希望喚醒麻木不仁的同胞。可悲的是,直到今天,麻木不仁似乎還是一個同胞容易患上的常見病。

    第三,魯迅棄醫從文的意義。

    簡單來說,魯迅棄醫從文,中國少了一個三流醫生,多了一個超一流的文學家。對於魯迅的意義,有時候外華人可能比我們華人看的更客觀清晰。大江健三郎評價魯迅是20世紀亞洲最偉大的作家。而棄醫從文取得巨大成就的人還真不少,魯迅,郭沫若,畢淑敏,餘華,馮唐,如果把邊界再擴大一點的話,孫文,格瓦納,柯南道爾,渡邊淳一。我猜想,或許是醫學的嚴謹訓練,能夠讓這些人能夠更加冷靜深邃的觀察身邊這些庸俗的日常,並且解剖出其中的深刻意義與價值來。在鐵錘看來,魯迅的文學價值不在於革命,而是對於人性深刻的洞察和描寫。《孔乙己》裡面有一句話讓鐵錘終身難忘:

    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

    不知道為什麼,這句話一直讓我難忘,歲月增長,我會用這句話來審視身邊的人和舞臺中央的人,有的人自以為很重要,有的人被看做很重要,可是實際上呢,有沒有他,根本沒有區別。這句話很殘酷,也很現實。

    外華人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的哈姆雷特,換成魯迅應該也是說的通的吧。魯迅在鐵錘眼裡是一個洞察人性關懷人心的文學大師,在你的嚴重,魯迅又是怎樣一個人呢?

  • 4 # 微樂先生

    魯迅先生看透了當時華人的病根,在精神而不僅僅只在身體。精神上的腐化墮落、麻木不仁、醉生夢死之病比肉體上孱弱、傷痛之病更甚之又甚。而喚醒國民,醫其精神之疾,最好的方法是文化、文學。看電影事件只是促使先生更清醒認識到國民之劣根性,從而堅定了棄醫從文的決心。

    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意義是近代命運多舛、傷痕累累的中國,多了一位為國家進步搖旗吶喊的旗手;文化戰線多了一位義無返顧的勇士;中華民族多了一位民族脊樑。

    可惜,近代中國醫學界少了一位醫學家。

  • 5 # 達摩說

    魯迅為什麼棄醫從文?

    廢話,要是不棄醫,早就被各種大小醫鬧打死了好不好?

    哈哈,跟大家開個玩笑,不過現在醫生的人身安全情況也確實堪憂。

    我們轉入正題,魯迅為何棄醫從文,他自己在《吶喊》自序中有過解釋。

    這一學年沒有完畢,我已經到了東京了,因為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

    更細緻的記錄,在魯迅先生的回憶性散文《藤野先生》中有體現。原文太長,不再轉引,大概是說:

    他在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時,學校放電影看細菌的形狀,放完後接著放了一段關於日俄戰爭的時事片子,裡面出現了為俄華人當密探的華人,日本人正在砍他們的頭,圍觀的看客們卻在高呼萬歲。這令魯迅感到很痛苦,他遂決定不再學醫,並離開仙台。

    當然,也有一種說法,說是魯迅的醫學成績不太好,遂選擇了退學。魯迅在日本仙台的恩師藤野先生後來撰寫過回憶錄,也提到魯迅的醫學成績基本處在中游水平,算不上有天賦,但也基本尚可。

    無論魯迅因何棄醫從文,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是對的。直到今天,華人的身體要比一百年前強太多了,七八十歲的老頭老太太都能和小夥子們搶公交了,可見這精神依然病著,而且還病得不輕呢!

  • 6 # 冬夜寒心

    魯迅先生,1881年9月生於浙江紹興的一個大戶家庭,從小就被文化的薰陶,13歲時祖父被捕入獄,家族從此敗落,禍不單行,與此同時,父親又得了肺病,因無太多錢來治病,就在當地請中醫來就治,久治不愈,最後也晚回不了父親的命,在失去父親的痛苦之中,產生了要學醫的念頭,之後可以救助更多像父親那樣病患的人。

        在此之後因經濟原因魯迅進入了洋務學堂,最後被委派日本留學,接觸到了西方科學,因為有之前學醫的念頭,選擇了醫學,在日本學了兩年。

       在日本留學的魯迅先生,如若安心學習,終會學業有成,回國醫救華人,或者當個軍醫。但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而魯迅先生又是心懷國家之人,在一次看戰爭記錄片中,第一次動搖了學醫的念頭。那是日俄戰爭的紀錄片,紀錄了華人被殺的而華人冷眼觀看的場景敏感地意識到華人的愚昧無知,這也讓他深深地意識到,要想救華人必雖從改變華人思想開始,所以魯迅先生選擇棄醫回國,踏上了以文救國之旅。

           回國的魯迅先生,用行動證明了他的救國思想,著作了眾多經典的文學作品。我們偉大的毛主席說過,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近日,惡意討薪被罰,那與之相對的惡意欠薪又該如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