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城市更新研究社

    一、土地規模化了卻沒有現代農業經營管理經驗。在我小舅所在村莊曾在前兩年有一個六戶村民組成的農民合作社,然後以800元/畝承包了村裡幾百畝農田,並且配備了大型機械裝置,然後在種地管理上,因農田分散,澆灌、打藥、機械使用上過於接近傳統農戶生產方式,導致土地規模化後種植成本仍居高不下,再加上對種植農作物沒有具體銷售渠道合作,一般還是以傳統方式賣給當地糧食收購商,使得利潤很大部分讓當地貿易商賺得,與普通農戶銷售渠道沒有明顯差別,因此,在種植成本高昂、畝產量下滑和糧食價格不斷下跌等方面影響下,最終損失慘重,從去年開始已陸續有合作農戶選擇了退出!

    二、幫助外出打工農戶經營管理土地。在我們這邊某村莊會有一種“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主要是面向村裡農戶群體,因一些農戶長期外出打工,導致沒時間種地,因在透過將農戶土地整合經營管理,然後將收益大部分再以股份方式返還給入合作社農戶,只是實現了農業生產過程統一管理,例如農資產品集中採購、澆水、打藥、播種後、收穫和售賣統一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也提高了畝產效益,同時村裡農戶也可以大多時間去外出打工,而留守農戶則可以透過給合作社打工種地獲得更高收入,也是一種不錯的發展模式!

    三、與當地或周邊農業相關企業合作、共同發展。有些敏銳農戶之所以會以高租金流轉農戶的承包地,其實開展前也是做了大量相關調研,可能與當地一些養殖戶、養殖企業、麵粉廠等簽訂供應合作,然後將種植的小麥和玉米等農作物主要供應給這些已合作農業相關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提前保障了種植效益。另外,在種植成本上,透過土地規模化與更大的農資經銷商或廠家合作,然後採用現代機械連片作業方式,儘量降低生產成本,從而在農業成本和農業效益間擠出更多利潤!

    所以要想規模化承包土地盈利需要考慮很多方面的因素,希望以上的答案可以幫到題主你。

  • 2 # 三華油茶

    早幾年,確實有些人披著農業專案的合法外衣,動用一切社會關係把補貼資金攬入個人腰包。錢到手了,或者建了不種、或者種了不管、或者隨便搞個種植專案應付上級的檢查稽核。

    但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從國家頒佈的補貼檔案明顯可以看得出,中國的農業補貼政策正在逐漸向大戶傾斜,並且逐漸傾向於先產或先建再後補。

    所以,想矇混過關就拿到補貼變得越來越難了。更何況有些補貼一般的種植大戶根本就沒資格申請,想靠拿補貼來創業的,當然會偷雞不成蝕把米。

    所以,對於大多數種植大戶來說,問題不在於有沒有補貼,補貼多少。從一開始,帶著投機致富的心態投身農業本身就是錯誤的想法。

    中國對待農業是從政治角度扶持,希望透過提供補貼來調動農場主的積極性,但這並不意味著讓更多的人帶著錢進入農業,忽悠大家發家致富。

    另外,與其他行業不同,農業的特質使得我們必須要能夠沉得住氣,有耐心去等待豐收。不能像對煤礦、房地產那樣抱著掙快錢的思想,不顧農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妄想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回本甚至盈利,顯然是很難的。草草收場往往源於早早放棄。

    維持難,可能只是因為你忽視了這些小細節

    除了沒有正確的投資思想和耐力外,忽視小成本投入,也是很多種植大戶容易踩的雷區。有些投資人認為基礎建設是大頭,其他的都是小投入可以忽略不計,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

    就拿人工費這一項來說,中國各地人工費不太一樣,一般在30—80/天之間,有些地方要100元一天,農忙的特殊時期甚至可以達到200元多一天。

    給大家算一筆賬,地租+人工費(地租按均價500元/畝/年計算,人工費一年按100個工時,平均每個工時50元,每個工人平均管理10畝地計算)=500+5000/10=1000元/畝,這個1000元就是大戶們租地僱人幹活需要多付出的費用,有的地方可能還要遠遠高於這個數。

    國家鼓勵土地流轉的目的是建立適度規模經營,降低成本,讓我們的農業更有競爭力,可是很多種植大戶不僅成本沒有降低,還在不斷增高,。但很多種植大戶的管理水平不過是種了更多地的農戶水平,管理不到位,土地流轉和規模種植也就失去意義。

    核心原因:產品競爭力不夠,所以還是看你種什麼,怎麼管!

  • 3 # 龍百曉生

    現如今隨著土地流轉程序和農村年輕人進城步伐加快,使得規模化承包土地趨勢越來越明顯,我們這邊也已出現不少包地的種植戶和合作社,但真正盈利的情況卻寥寥無幾,而至於為何很多人大面積承包土地卻發不了財,我感覺目前有幾方面原因,下面簡單聊一下,以供參考:

    一方面,土地流轉租金偏高。根據相關種植大戶反映,目前各地土地承包租金並不一致,有的包地成本很低,可能僅為200元/畝左右,而有些地區包地租金高達800元/畝左右,使得規模化承包土地成本差異很大,例如同樣承包100畝農田,租金成本分別為20000萬元和80000萬元,每年種植效益便相差了60000萬元。再加上農資成本偏高,糧食價格偏低,使得種植效益並不好。根據相關統計,目前規模化承包土地經營者能夠賺大錢的相同特徵表現為:租地成本普遍偏低,農業生產方式更專業、現代化。

    二方面,規模化承包土地需要現代經營管理方式。土地規模化承包者就相當於個人創業的企業老總,並非人人都能具備老闆的經驗管理經驗。而這裡說到農村土地承包大戶和合作社形式,雖然目前數量越來越多,但很多是跟風性的盲目發展情況,並沒有從實際出發,做好充足準備。例如我舅舅村有幾戶村民聯合成立合作社租種村裡幾百畝農田,卻因農業生產方式過於傳統,銷售渠道仍延續個體農戶賣糧模式,使得種植成本高昂,而種植收益不敵個體農戶掙錢!

    三方面,農產品價格和附加值不穩定。現如今很多種地農戶仍處於地頭賣貨方式,使得種植農產品按去年行情而規劃,可能會帶有盲目跟風趨勢,使得某類農產品產量或高或低,導致市場行情也此起彼伏,再加上很多農戶處於供應終端,參與市場交易深度有限,並不能左右市場行情,導致行情好時會種植效益頗豐,反之,可能面臨種植效益損失或賠本賺吆喝。另外,目前很多種植大戶只是單純買初級農產品,沒有合作發展本地深加工,使得農產品附加值少的可憐,很難獲得更高種植效益。

    所以說,土地流轉趨勢下發展規模化土地經驗之路雖大有潛力,但也需要量力而行,建議打算回鄉從事三農領域的朋友,應該慎重對待,尤其是切合實際,做好當地市場調研和充足準備,切莫盲目投資自己無法勝任或過於理想的農業專案。(以上為個人見解)

  • 4 # 農夫小木子

    一是糧食價格太低 即使你管理的再好收成再好 價格上不去 終究突破不了瓶頸 二是管理成本高 大面積種植 就需要更多的僱傭人來管理 這就需要支出了

  • 5 # 核舟哥

    有規模不一定賺錢,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1、天氣因素,做農業大多數情況下還是看天吃飯的,比如南方種水稻早造6月中旬到7月上旬正是水稻成熟期,但是也是颱風活躍期,颱風雨後會顆粒無收的,所以我們這裡有古語話:六月禾會割割禾花,不會割就割谷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六月(農曆)的水稻要看天氣趁颱風雨未來之前不怕生(有些還沒有熟透還帶有花)就要趕緊收割了,要不然颱風雨下幾天幾夜就會發芽的。2、市場把握不準:比如前幾年的沙糖桔,15、16、17年地頭收購1斤都在3元以上,特別臨近春節的時候達到5元以上,但是到了18年底市場劇轉,由開市4元多一斤,果農惜果不肯出售,結果果價一天比一天低,甚至臨近春節5毛錢一斤也沒有客商收購,果農損失慘重。3、技術及管理粗放:技術方面主要是不能因地制宜,生搬硬套、管理粗放不夠精細,這樣造成的後果是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質量不穩定,時好時壞,品相不一,售價必定不會高。4、市場定位不準,當今市場是一個分化非常充分的市場,一件商場很難滿足市場所有的需要,比如同為一種青菜,你對準的是高階市場,那麼你會定價很高,相應的你青菜的質量必定非常高,絕對不能是大眾貨甚至大路貨。

  • 6 # 莫勝蘭

    種地發不發財,不單在於規模大小,而是作物的收成多少,生產成本的高低,更是決定因素是賣出的產品是否高價,只有高價才會發財。如果出現低價,甚至賣難,等著你的賠本,甚至血本無歸,跑路的規模投資者就是證明。/

  • 7 # 粵北小藍

    規模化承包土地,為什麼發不了財有時候?

    個人觀點總結就一句話:天和地利人和!

    現在農村土地撂荒嚴重,政府也鼓勵農村發展,實行土地層包,農村合作社,整合農村土地資源,加上農村勞動力不足的。承包土地為什麼有時發不了財。

    第一承包土地的種植大戶不是本地的人很難透過承包土地發財。天不和地不利人難和,如果是外地的種植大戶沒有豐富的種植經驗,和對土壤的深厚瞭解認識,沒有對當地的氣候條件充分的瞭解,沒對當地的民風民俗瞭解清楚那是很難發展的。

    第二承包土地的是本地人,所謂天和地利人和都有了,但很多因為資金不足,市場行情不瞭解,因為對本土的瞭解種植都趨向於普遍一直種植的種類,缺少去培育創新,但凡一季種植賠了,就很難堅持下去了,在農村來說成為茶餘飯後的話題所謂的要面子讓很多人沒法堅持下去。

  • 8 # 金都農夫服務員

    您好,伴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部分工商資本投入了土地的規模經營。儘管有的大企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但是,當前規模化承包土地的經營者中,有的卻發不了財,更有的甚至到了進退兩難的境地。分析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裡就我的觀察分析以下幾個原因:

    一、缺乏承包土地發展生產的實踐經驗。有的投資者,在工業發展、房地產開發或商業運營中獲得了客觀的經濟收入。在市場和行業轉型中,把資金投入到了規模承包土地上。他們雖然與農業有過接觸,也有的來自於農村,但有的投資者沒有從事農業生產的實踐經驗,承包土地後怎麼幹,幹什麼,都聽他人的,在經營中,有可能一招不慎,滿盤皆輸。我的一個朋友,原本有些積累,被朋友當做能人引到當地開挖魚塘,經營面積達60多畝,由於自己對養魚一巧不通,再加上近幾年水源緊張,因而,上馬的專案不但沒有賺到錢,反而賠了十幾萬。幹,面臨著繼續賠錢;不幹,已投資開挖魚塘、拉電、買裝置等幾十萬無力收回,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這是造成規模經營土地不賺錢的原因之一。二、對自己所從事的專案考察瞭解不透。也有的投資者在投資之前,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市場考察。但這種考察,可能只是停留在政策引領、朋友推介、市場觀摩、資料介紹等方面,而對那些生產管理中的細節問題、人才配備與勞動力現狀、風險預測與防控、生產技能的細化等方面的問題估計不足,防範不到位。也有的投資者,簡單的複製了別人發展的模式,走向了死亡的陷阱。這是造成規模經營土地不賺錢的原因之二。三、用工業記帳法計算農業收益,肓目投資。也有的投資者,低估了農業生產的難度,認為我搞其他的行業搞得這麼風生水起,轉投農業也會一帆風順。他們投資的目標很宏偉,其效益是用工業記賬法推論出來的,或者是請專家教授計算出來的,特別是對自然災害的影響估計不足就更容易出現問題。例如,有的投資者根據201 8年的果品收購價格,計算了果業發展的收益,而2019年果品市場的價格,每斤比2018年普遍下降一元多,相比之下,用2018年的價格,計算出來的2019年的收入就會相差很多。這是造成規模經營土地不賺錢的原因之三。四、規模化種植的要求與當前農業生產條件不相適應。也有的受“規模出效益”的影響,片面追求高大上的規模效應。大家知道,規模種養,應該是適度的。單純追求貪大求洋的種養模式,遠離了當前農村現有的發展狀況,在自然條件、勞動力數量、勞動者的能力參差不齊、甚至低下的情況下,往往規模越大,揹負的債務壓力就會越大。另外,發展大田作物就要購買大量的農用機械,而發展經濟作物,也存在生產週期長、前期投資大,資金迴圈週轉慢等,投資者往往因資金鍊斷裂等問題,從而阻礙了自己的發展。這是造成規模經營土地不賺錢的原因之四。五、不能做足揚長避短的功課,用農民的方式與農民競爭,很難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有的經營者跟普通的農民學種養、學銷售。不能針對自己的特長因地制宜抓發展,就很難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農民的蘋果去市場上賣,同樣的價格,農民個人的生產,自己的勞動,可不計算(或少計算)人工費用,自己的土地,也不計(或少計)成本;相反,流轉過來的土地,你的人工和地租都是要付費的,同時,農民幹自己的積極性與效率都是很高的,相反,你的僱工是需要管理的,如果管理不到位,那效率是很低的。長此以往,土地的經濟效益就會降低。這是造成規模經營土地不賺錢的原因之五。六、有的規模土地承包者,不是為了賺錢。不可否認,有的規模土地承包者,不是為了賺錢。他們只想透過這種方式為自己打造一個安居樂業的家園。有的就是想透過承包土地,為自己找到一個打發時間、享受農村自然環境、躲避城市喧鬧的好去處,特別是透過自我種養,生產自己放心的天然優質的農產品,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而不是以營利為目的。這也是造成規模經營土地不賺錢的重要原因之六。

    以上的分析,可能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請各位批評指正。

  • 9 # 美印龍兵過師傅

    規模化承包土地種植,是土地種植的一個很好方式。它可以實現機械化種植。減少農民朋友的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帶你看三農#

    大片的土地,用大型農機具作業,提高了整地質量,給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長髮育環境,對糧食產量的提高起了極大的作用。

    大農機的高效率,給農作物的種植,起了保駕護航的作用。春季耕種,不誤農時,夏季管理省工,省時,省力。秋季收穫,質量好,速度快。

    農民有了機械化,再也不用肩挑,人扛,做農民,再也不是出苦力的象徵,使農民成了一個有尊嚴的職業。

    那麼為什麼規模化種植有時也發不了財呢?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

    規模化的大小要適宜。這個要根據你個人的能力來決定。你的組織能力強,經濟能力強,管理能力強。你的規模可以大一些。比如農業合作社。

    如果你的經濟能力有限,沒有管理的經驗,只適合小眾群體。那麼你的規模就要小一些。比如家庭農場。

    規模的大小。取決於效益。如果沒有效益,規模再大也沒有用。所以我們要以效益論英雄。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要盲目的擴大規模。免得適得其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壽司的時候上面有一個白顏色的醬,那個是什麼啊?怎麼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