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戰情解碼
-
2 # 溫讀
在古代,很多人看待名節大於性命,寧可死,不能辱其名。
這個其實跟當時的封建環境和儒家思想是分不開的。
在古代,儒家提倡忠君如忠父,提倡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
在你從小接受的教育,你的長輩,你的身邊環境都是這樣的時候,就會有很多人為了名節而死。
而且,蘭陵王的有軍隊又得民心,那是因為他能征善戰,保家衛國,這一切基礎都是建立在他忠心耿耿的份上,如果他真的造反,做亂臣賊子,又有幾人真的會擁戴他,走這條不歸路。
一旦失敗,就是身死族滅,永生永世背上亂臣賊子的罵名。
最後,蘭陵王什麼人?
謙謙君子,一代儒將不為過,心地善良,也實不願因為自己之事,牽涉眾人之身家性命。說到底,他並不是一個貪戀權位之人,只因功高震主,兄弟離心,君臣猜忌。
說到底,他蘭陵王可以怒而造反,去博一個高風險高收益的結局,也可以引頸受戮,坦然赴死,保全名節,流芳百世。
武平四年即公元573年,因“國事即家事”一語遭到北齊後主高緯記恨的蘭陵王高長恭,被賜死,年僅三十三歲。
賜死以後被北齊追贈假黃鉞、太師、太尉公,諡號忠武。
捨生取義的人,往往都會令人敬仰。
那麼問題來了,你喜歡這個能征善戰的美男子,蘭陵王嗎?
以上。
-
3 # 一丹流青
這個問題的前提不成立。蘭陵王高長恭雖然很得軍心,但是他哪裡又有多少軍隊呢?軍隊都掌控在皇帝手中。沒有軍隊,造反只會死得更快。韜光養晦的話,也許還有一線生機。
高歡父子以東魏丞相的身份,把持了軍政大權。等到高洋稱帝后,罷相國府,獨掌軍權,一切軍政事務全部由皇帝獨裁。
也就是說從高洋開始,北齊的軍權就歸皇帝直接掌控。北齊設五兵尚書,統中外五兵。
而北齊中軍是絕對的主力,但是這個絕對的主力直接由皇帝掌控。
北齊皇帝高洋還從六坊中精選勇士,全部是能以一當百的悍勇之士,號“百保鮮卑”,相當於今天的全國範圍內選拔特種師。
高洋把“百保鮮卑”直接作為中軍的前鋒部隊,所向披靡。
試想一下,帥哥蘭陵王要想造反,靠什麼兵力跟皇帝抗衡?難道靠幾百個家丁不成?
而且高氏家族的皇帝,手中還掌握有秘密情報和警衛力量,全面控制住了朝野內外。
蘭陵王但凡有一點異動,立即就會被察覺,隨之而來的將是整個國家機器的暴擊。
雖然蘭陵王高長恭戰功赫赫,也頗受擁戴,但所掌控的直屬兵力極易為有限,所以蘭陵王採用的是韜光養晦的策略。
但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公元564年,洛陽危急,帥哥蘭陵王頭戴鬼面具,親率500鐵騎衝陣,殺入重圍,解金墉之圍,隨後大敗西魏來犯之敵,殺得敵人屍橫遍野,遺棄的軍械堆積如山。軍中士兵甚至作《蘭陵王入陣曲》來歌頌蘭陵王的輝煌戰績。
戰後,有一次君臣聚會時,北齊後主高緯突然很關心地問高長恭:“蘭陵王你衝鋒陷陣時,萬一發生意外,豈不是很危險?”
高長恭回答說:“國事就是我們的家事,在戰場上我不會想死亡的事。”
真正在戰爭當中,戰鬥英雄是來不及想什麼危險的,直接就衝上去了!如果去想危險的時候,反而衝不上去了。
而北齊一旦覆滅,作為北齊皇室成員之一的高長恭,必然會被牽連誅殺,所以“國事就是我們的家事”,對高長恭來說,完全是一個大實話。
但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高緯聽到心裡,就不是這個概念了。
老子才是皇帝,帝國是老子一人的,關蘭陵王你毛事啊!
你小子是不是想取而代之喲!
特別是皇帝經常聽到士兵們傳唱《蘭陵王入陣曲》。
這丫的威望也忒高了一點吧!心裡更加忌憚蘭陵王高長恭。
雖然,高長恭後期開始委曲求全,一再隱忍。
但瘋子皇帝高緯,本來就有濫殺大臣和皇室成員的習慣,尤其喜歡把一切可能的威脅扼殺在萌芽之中。
最終,瘋子皇帝高緯還是給高長恭送去了毒酒。
蘭陵王高長恭這時要反,皇帝已經作好了準備,造反不僅看不到希望,反而只會牽連全家,所以不得不飲毒酒自盡。
-
4 # 秉燭讀春秋
蘭陵王名叫高長恭,是南北朝時期北齊宗室、將領。後歷任尚書令、錄尚書事、大司馬、太保、太尉等官職。△蘭陵王
他還是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四大美男:潘安、宋玉、蘭陵王、衛玠)。顯然蘭陵王以軍功顯赫一時,自然擁有軍隊和軍權,然而最後卻被叔伯兄弟,北齊後主高緯用毒酒毒死了,(注意)蘭陵王是在明知是毒酒的情況喝下去的。這就是題主疑惑的地方,一個有軍隊有兵權的將領,寧願被殺都不起兵造反呢?
其實這就是蘭陵王平時修養深,以我約束造成的,史書記載:蘭陵王性格溫良敦厚、 貌美、勇猛、愛兵如子、私生活嚴謹,近乎完美。由此可見,蘭陵王是個一個重名聲超過生命的人,換言之,他信奉"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思想,這一切都造成了蘭陵王寧肯冤死也不反抗的現實,同時說明了功高被主疑的將領都沒有好下場。蘭陵王因為長得太漂亮了,史書記載蘭陵王"貌若美婦人"。"為了威懾敵人乃假面對敵,以壯軍威。"也就是說他打仗前都帶著鬼面具。後來敵人一看到他的鬼面具都嚇的紛紛敗逃,士兵很愛戴這個統帥,軍中有好音律計程車兵,做了一首《 蘭陵王 入陣曲》 每當勝利後,都高奏此曲慶賀,慢慢的鬼面具和曲子成了蘭陵王的標配了,聽到或者看到就知道是蘭陵王來了,他的名聲一時大噪,官職也就一升再升。
話說到了北齊後主高緯當政期間,有一次高緯慶賀蘭陵王凱旋而歸,在宮中設宴款待哥哥高長恭。兄弟二人把酒言歡,當時皇帝高緯說:以後哥哥打仗別“入陣太深,畢竟危險,一旦失利,追悔莫及”這是弟弟關心哥哥的一句話,長恭聽後感動得回了句:“家事親切,不覺遂然”,其實這話沒毛病,叔伯兄弟不是一家人嗎?就是這“家事”倆字招來殺身之禍。
原來高緯是個小心眼的人,聽了哥哥這話他就睡不著覺了。我家的事怎麼成你家事了?這不是要篡位奪權嗎?高緯鑽了牛角尖了。本來這是套近乎,暖人心的話,到高緯這裡死命的上綱上線,這不是要蘭陵王的命嗎?
皇帝高緯越想越害怕,高長恭在軍隊有威望,一旦造反我還真控制不住他,高緯心裡越長越覺得必須除掉蘭陵王。蘭陵王也不傻,他感到了危機,反思自己做錯了什麼?難道我說那句話有錯?(春秋君覺得這話沒錯)
蘭陵王深感大難將至,整日惶恐不安,儘管一再低調行事,低調做人。但最終沒躲過“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殘酷命運。
武平四年(573年)五月,後主高緯派遣使者徐之範送毒酒給高長恭,高長恭對他的王妃鄭氏(蘭陵王妃)說:“我對國家如此忠心,哪裡有辜負皇帝,而要賜我毒酒?”鄭氏回答說:“為什麼不親自當面去跟皇帝解釋呢?”(婦人之見,想用兄弟情深打動皇帝,她不知道政治的冷酷無情)高長恭說:“皇帝怎麼可能會見我?”於是就飲毒酒而死,死時年僅33歲。一代名將就這樣"香消玉殞"。
-
5 # 新疆新華網際網路學院
首先,造反能不能成功我們先不說,蘭陵王首先他母親地位比較低,所以他最初的地位隨之也不高,雖說是高湛的兒子,沒有繼承可能的他在北齊後期透過跟北周的幾次戰爭從而地位上升,但是,平心而論,他內心基本沒有造反的意思,比較擁護北齊,更多的是想保家衛國,做到不被皇帝猜疑可能是他最大的心願。謝謝,給個關注哈
-
6 # 真誠地看著你
能在歷史上留下姓名的人物總是牽扯太多,而不是單純的個人恩怨。
某某人為什麼不造反?說得好像造反就是吃頓飯。你是朝廷官員,深得民心,但不是你造反這些民心就會跟著你一起造反。
造反風險大,而且一旦發動絕無後路,是最極端,也是最後的選擇。但凡還有一點希望,古人都不會走這條路。
-
7 # 奕天讀歷史
蘭陵王,姓高名長恭,又名孝瓘,素有“貌柔心壯,音容兼美”的美譽,是一個長相俊美,心胸寬闊,意志堅強的人,但卻死於對北齊的“忠”。
蘭陵王曾在晉陽大敗入侵的突厥大軍,後又在芒山之戰,率五百騎,衝入北周軍隊的包圍圈,解了金墉城之圍,取得了“芒山大捷”,一首《蘭陵王入陣曲》讓高長恭的功績走上了巔峰。
高長恭因為自己的威武和不凡功績,也被北齊後主高緯所疑忌,這也造成了蘭陵王最終被賜死的結局。
蘭陵王察覺到了高緯的疑忌,為什麼不造反,就因為高長恭對北齊忠心耿耿呀,讓他不願意造反。
《北齊書·蘭陵王孝瓘》很少幾句描寫了蘭陵王的功績之外,其他都是在寫蘭陵王表忠心。
高長恭和高緯的對話表忠心
芒山大捷之後,高緯為了表示關心,讓高長恭不要衝入敵陣太深,萬一戰事不利,後悔都來不及了。
高長恭答覆的是:“家事親切,不覺遂然。”,這是高長恭在表忠心呀,結果卻增加了高緯的疑忌。
自汙表忠心
高長恭在跟高緯對話之後,感覺到了高緯的疑忌,開始大肆“貪殘”,以求自汙。在下屬相願勸諫後,發現不妥後,用了相願的建議,想託病在家,不問政事。
由此可見,高長恭寧願自汙、託病,辭去兵權,也不願造反。
手握重兵還是忠心耿耿
高長恭想託病,但並未能隨心願,還是被任命為將,帶兵四處征討。
這時,高長恭有沒有民心不好說,但有兵權,如果想造反還是有基礎的。
573年,高長恭被賜死時是太保,一個文官虛職,這時確實沒有兵權。
但572年,他是大司馬,北齊真正統領軍隊的武職;而571年是太尉,最高武職,雖然沒有實際軍隊,也是可以調動軍隊的,都是兵權在握。
但是高長恭沒有造反,還是一點,他“忠”於北齊,不願反叛呀。
被賜死時再次表白忠心
高長恭在被賜鴆酒時,還說:“我忠以事上,何辜於天,而遭鴆也!”,再次表明忠心。
當一個人對一個國家忠心耿耿的時候,他再得民心,軍隊再多,哪怕是死亡在前,除了感到冤屈之外,也不會造反的,因為他“忠”呀。
反過來,也挺同情北齊歷代皇帝的,只要坐上了北齊皇帝位,立刻就成為了“精神異常”患者,一個賽過一個的讓人琢磨不定。
北齊後主高緯,都賜死了高長恭,又贈了高長恭太尉官職,諡號“武”,這可是武將的最高諡號,真是讓人看不懂呀。
-
8 # 北辰酒店傢俱
因為奴性!網路是目前最偉大的發明,讓你看到這世界不只有A還有B也有C更有D。會思考,大腦會學習。就這麼簡單,透過學習知識人類發展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回覆列表
蘭陵王是刺客,前期打野發育,但4後就要遊走抓人,團戰時要優先切後排……咳咳!我們還是回到正題吧,再編下去就暴露我的水平了。
歷史上真實的蘭陵王名叫高長恭,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齊人。昔日一曲《蘭陵王入陣曲》使得蘭陵王青史留名,他高貴的人格魅力和多舛的命運,真可謂中國歷史上最具悲情的王子。
眾所周知,北齊皇室是一個變態的家族,自建國起,短短28年間,換了6個皇帝。兄弟、叔侄之間相互殘殺十分常見,而蘭陵王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家族。如果蘭陵王只是一個普通的閒散王爺,也許還能逃過皇位之爭,可他偏偏卻是一個戰功赫赫之人。
蘭陵王自然也懂得功高震主的道理,儘管他一生都小心翼翼,可仍難逃厄運。573年5月,北齊後主派人送給了蘭陵王一杯毒酒,萬念俱灰的蘭陵王將鴆酒一飲而盡,毅然決然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我個人認為,蘭陵王寧願被殺也不願起兵造反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蘭陵王內心忠於國家,並沒有造反的心思;二、蘭陵王被殺之前,他已經稱病在府,不再過問政事軍務,即便有心也是無力。再加上他對世事的失望,他選擇自殺也就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