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和

    司馬光確實是一個很有成就的人,但他也過於守成,不敢像王安石那樣不懼世人,敢於創新改革,同時他也認為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就是好的,有道理的,符合國家的國情的,後人應該以此為本,循序漸進,不應該好高騖遠,隨意改動用了良久的老祖宗制度,所以當王安石主持變法時,司馬光便第一個站出來發對,於是就形成了以司馬光,王安石為首的新舊兩派,互相爭鬥,要說在這次鬥爭中最不容易的就是我們的蘇軾大文豪了,他既看到了新法的益處,同時又看到了新法的弊端,於是上書王安石指出新法存在的弊端,結果王安石看後勃然大怒,自此疏遠蘇軾,將他列為舊派,司馬光便與蘇軾經常交往,將他看作舊派中人。然而司馬光也沒有想到的是,在王安石變法失敗後,他重新主政要徹底廢除新法時,第一個上書反對他的竟然是蘇軾,蘇軾認為新法的有些措施對國家有利,只要廢除那些不合理的措施就行了,司馬光看後也同王安石一樣大怒,認為蘇軾是新派的,並同樣疏遠蘇軾,於是蘇軾便為兩派所不容,慘遭流放,最後死在海南。司馬光成功的廢除了新法,使祖制繼續實行,致使北宋還是那樣積貧積弱,社會矛盾突出,繼而愈發衰弱,最終國家滅亡。所以只有敢於不斷創新進步,不受制於舊制,積極進取,才能愈發強大,不被滅亡。

  • 2 # 亭安讀書

    司馬光之所以被人認為迂腐,與他反對王安石變法有很大關係。

    反對王安石變法

    宋神宗時,王安石的變法被視作革新派,王安石在變法思想上主張開源,更加大膽,而司馬光保守很多,更主張節流。

    宋神宗繼位後銳意進取,讓王安石主持變法,司馬光也不是全部反對變法,只是在許多變法當中出現弊端的地方積極提出質疑,但是司馬光並沒有徹底反對王安石。

    但是王安石變法中推出不合乎時代,並且執行過程中暴露巨大問題的“青苗法”等內容,引發巨大問題之後,司馬光站出來表達強烈的反對意見。

    因為宋神宗對王安石寄予厚望,希冀靠王安石來振興王朝,但很多政策讓司馬光感到不滿,司馬光拒絕宋神宗希望他參與變法的要求,並申請把自己調離京城。

    之後司馬光看到好友範鎮,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被罷官,就憤而為範鎮求情,並自己退居洛陽,不再參與政事,專心編撰史書,耗費十五年時間,這才編撰出《資治通鑑》。

    就是因為司馬光在對待王安石變法中的反對態度,讓很多改革派人士,認為是迂腐之人。

    徹底廢除變法

    事情到此並沒有結束,宋神宗死後,哲宗即位,由皇太后輔政。皇太后信任司馬光,聽取他的治國方略。

    司馬光針對王安石變法當中“青苗法”等方略,對貧苦農民增加負擔的現象,深惡痛絕,因而向皇太后主張需要徹底廢除新法。

    之後司馬光還對其他新法內容上表陳述其危害,並在被皇太后啟用後,重新推薦當初因為反對新法而被罷免的大臣,包括蘇軾、蘇轍等人。

    皇太后對於司馬光等人的重新重用,代表相對於王安石“新”黨的“舊”黨重新佔據朝政主位。

    之後,在司馬光的 主持下,把新法之中保田法、方田均稅法等內容徹底廢除。

    后皇太后拜司馬光為丞相,之後徹底將王安石變法當中的青苗法等內容,徹底廢除。

    相對於王安石變法當中,對於宋朝積貧積弱局面的改變等利處,司馬光針對變法當中對於不合時宜和變法過程差錯出發,徹底否定了變法。

    但絕對代表司馬光和王安石之間就非對即錯,這其中涉及到某種階層利益問題,以及王安石新法當中本身的不足,在此不做深究。

    在這種角度看,司馬光當然代表了某種階級的利益,他對於新法的徹底廢除,是保守和退後的,所以被認為迂腐是肯定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結婚回請邀請函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