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無產階級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
王蒙(共和國前任文化部長,當代著名作家):“我們的作家都像魯迅一樣就太好了麼?完全不見得。文壇上有一個魯迅那是非常偉大的事。如果有五十個魯迅呢?我的天!”
夏志清(美籍華人,著名文學史家):“大體上來說,魯迅為其時代所擺佈,而不能算是他那個時代的導師和諷刺家。”
成仿吾(無產階級革命家):“我們華人有一種通病,小說流行的時候,便什麼文字都叫小說,這是很容易使人誤會的事情。作者是萬人崇仰的,他對於一般青年的影響是很大的,像這樣魚目混珠,我是對於他特別不滿意的。”
擴充套件資料魯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才、豫亭,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筆名魯迅(Lution)源於革命revolution。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1904年初,入仙台醫科專門學醫,後從事文藝創作,希望以此改變國民被麻木的精神。
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的基石,後與《阿Q正傳》、《藥》、《故鄉》等小說名篇一同收入小說集《吶喊》。毛澤東主席評價魯迅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評論家、作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中華民族精神的發揚人。
現代人們對魯迅的評價
主要評價 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摘自《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98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 魯迅在中國的價值,據我看要算是中國的第一等聖人。孔夫子是封建社會的聖人,魯迅則是現代中國的聖人。 ——摘自《毛|澤|東文集》第2卷第43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葉聖陶:與其說魯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芽滋長,播散到大眾的心裡。 鄭振鐸:魯迅先生的死,不僅是中國失去了一個青年的最勇敢的領導者,也是我們失去了一個最真摯最熱忱的朋友。 郭沫若:魯迅先生無意做詩人,偶有所做,每臻絕唱。 老舍:看看魯迅全集的目錄,大概就沒人敢說這不是個淵博的人。可是淵博二字還不是對魯迅先生的恰好贊同。 茅盾:要冒這一切偉大的永久紀念的必得辦到,由一個先決條件:學習魯迅! 魯迅逝世時,郁達夫在《懷魯迅》中寫下這樣的話: 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雖有了偉大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拜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懷魯迅》郁達夫,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原載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學》第七卷第五號。 兒子眼中的魯迅 周海嬰: 或許是由於政治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父親的形象都被塑造為“橫眉冷對”,好像不橫眉冷對就不是真正的魯迅、社會需要的魯迅。的確,魯迅是愛憎分明的,但不等於說魯迅沒有普通人的情感,沒有他溫和、慈愛的那一面。我後來也問過叔叔周建人好多次:“你有沒有看見過我爸爸發脾氣的樣子?”他說從來沒有。在我眼裡,母親與父親之間的感情包含著兩種:一種是學生對老師的崇敬,還有一種是夫妻之間的愛護、幫助。我母親在她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父親做了很多事情,抄稿、寄信、包裝等等。母親喊父親什麼,我不記得了,記憶中也沒有她老遠喊父親的印象,只是有事就走到父親面前,詢問他喝不喝水,或者告之該量體溫了、該吃藥了,是一種自然的平視的狀態。 母親是父親的一片綠葉,為父親做了很多工作,母親當年也是一位有才華的女性*。母親告訴我,她後來也跟父親提到過,想出去工作;父親聽到後,把筆放下嘆了口氣:“那你出去我又要過我原來的生活了……”於是母親放棄了原來的想法。我想魯迅最後十年能創造出那麼多的傳世作品,當中也有母親的犧牲。雖然希望出去教書的母親心情也很矛盾,但她覺得用自己的犧牲換來父親創作的高峰,一切付出是值得的。 魯迅相貌普通,濃眉大眼,眼神透有幾分深邃。濃八字鬍,頭髮整齊肅起,頗為滄桑。臉型方正,幽默。照片上的魯迅多很嚴肅,但實際魯迅很愛笑,有時笑起來菸斗都拿不住。 臧克家《有的人》 1949年全國解放後,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週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這位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並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於 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非常偉大。體現出魯迅的偉大,體現出革命者的勇敢。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中外名人對魯迅的評價
1、毛澤東(無產階級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 2、著名作家木心:在我的心目中,魯迅先生是一位卓越的“文體家”。在Continental,尤其在法國,“文體家” 是對文學家的最高尊稱。紀德是文體家,羅曼羅蘭就不是。 3、日本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評價魯迅:“二十世紀亞洲最偉大作家。” 4、蔡元培:魯迅先生的創作,除《墳》、《吶喊》、《野草》數種外,均成於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三六年中,其文除小說、書信一種外,均為雜文與短評,以十二年光陰成此許多作品,他的感想之豐富,觀察之深刻,意境之雋永,字句之正確,他人所苦思力索而不易得當的,他就很自然的寫出來,這是何等天才!何等學力! 5、陳獨秀:“我卻以為真實的魯迅並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個人,有文學天才的人。”
魯迅的生平簡介人們對魯迅的評價
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十七歲之前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並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魯迅先生青年時代曾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4年初,入仙台醫院專門學醫,後從事文藝創作,希望以此改變國民精神。魯迅先生一生寫作計有600萬字,其中著作約500萬字,輯校和書信約100萬字。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詩歌、評論、散文、翻譯作品等。對“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可謂知言。 中文名: 魯迅(字豫才) 別名: 周樹人、周樟壽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 出生日期: 1881年9月25日(辛巳年) 逝世日期: 1936年10月19日 職業: 文學家、思想家、評論家、革命家 畢業院校: 南京路礦學堂,仙台醫學專門學校 主要成就: 深刻影響“五四”後的中國文學 代表作品: 《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朝花夕拾》《野草》 身高: 161釐米 血型: B型 分享百科名片: 簡介 魯迅,清朝光緒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 魯迅 圖冊 20張 年9月25日)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會稽縣東昌坊口新臺門濂溪村,初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在南京求學時學名為“周樟壽”,字豫山,豫亭,豫才。是中國現代小說、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三十八歲時,開始用魯迅為筆名。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稱為“周氏三兄弟”。魯迅1902年考取留日官費生,赴日本進東京的弘文學院學習。1904年9月,入仙台醫學專科學醫。後棄醫從文(詳見《藤野先生》一文),回到本國從事文藝工作,希望透過文學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奉母命回國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等地擔任教師。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作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化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別人對魯迅先生的評價
1.毛澤東: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2.葉聖陶:與其說魯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芽滋長,播散到大眾的心裡。 3.鄭振鐸:魯迅先生的死,不僅是中國失去了一個青年的最勇敢的領導者,也是我們失去了一個最真摯最熱忱的朋友。 4.郭沫若:魯迅先生無意做詩人,偶有所做,每臻絕唱。 5.郭沫若說:他是資本主義以前的一個封建眾取。資本主義對社會主義是反革命,封建餘李對於社會主義是二重的反革命。魯迅是二重性的反革命的人物。 6.老舍:看看魯迅全集的日錄,大概就沒人政說這不是個淵博的人。可是淵博二?還不是對普迅先生的恰好贊同。 7.茅盾:要冒這一切偉大的永久紀念的必得辦到,由一個先決條件,學習魯迅! 拓展資料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人民對魯迅的評價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也是最傑出的中國傳統與西方文學觀與現代派的調和者。他以俯瞰超拔的目光、人類文明的目光關照災難深重的民族,以歐化的藝術改造傳統,他不像前幾年的“現代派”那樣只重皮毛外殼,他在適度照顧中國讀者的同時顯示自己思想與美學的先鋒性。 在語言上,>顯示出魯迅先生的格調,例如,阿Q向吳媽求愛, 與小D相互抓辮子等出的描寫語言,都看到了描寫物件的某個被特別突出的可小部分,具有滑稽的諷刺力量,還有作者不是穿插一些詼諧的議論,例如,在第四章中阿Q調戲小尼姑後關於中國精神文明的評論, 以及描寫阿Q思念女人後走著關於女人是``禍水”的議論,都寫得妙趣橫生,辛辣而有力的諷刺封建思想觀念,使>閃爍著魯迅卓越的雜文色彩 。 在心理描寫方面則用了獨白和回憶的獨特方式來直接頭顱和表現出阿Q的心理,例如,第8章的最後一段寫出了阿Q遭到打擊後的心理活動。他會議的是剛才所見趙家遭搶的情景,獨白的卻是對假洋鬼子的怨恨之情,這是我們不能不想起他先前”投降革命黨”時的神奇活現,造反時的趾高氣揚,當然,他後來得出的造反是殺頭的罪名這一公式含有假洋鬼子的仇恨,但也明確告訴我們,他對革命的認識就只停留在這個水平上 魯迅小說,作為共時態下的物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發揮巨大的社會歷史功用:魯迅小說,作為歷時態下的物件,在今天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中,更是我們精神文明建設的銳利的思想武器。中學語文教材裡,魯迅作品出現的篇次最為頻密,這也直接印證了它的本體存在的意義。因而,江澤民同志指出:“作為華人民為求得民族解放和社會解放而進行百折不撓鬥爭的偉大代表之一。魯迅是不朽的戰士,他的作品和思想,是鼓舞人民從事新的歷史創活動的永具生命力的精神遺產。
毛澤東(無產階級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
王蒙(共和國前任文化部長,當代著名作家):“我們的作家都像魯迅一樣就太好了麼?完全不見得。文壇上有一個魯迅那是非常偉大的事。如果有五十個魯迅呢?我的天!”
夏志清(美籍華人,著名文學史家):“大體上來說,魯迅為其時代所擺佈,而不能算是他那個時代的導師和諷刺家。”
成仿吾(無產階級革命家):“我們華人有一種通病,小說流行的時候,便什麼文字都叫小說,這是很容易使人誤會的事情。作者是萬人崇仰的,他對於一般青年的影響是很大的,像這樣魚目混珠,我是對於他特別不滿意的。”
擴充套件資料魯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才、豫亭,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筆名魯迅(Lution)源於革命revolution。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1904年初,入仙台醫科專門學醫,後從事文藝創作,希望以此改變國民被麻木的精神。
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的基石,後與《阿Q正傳》、《藥》、《故鄉》等小說名篇一同收入小說集《吶喊》。毛澤東主席評價魯迅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評論家、作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中華民族精神的發揚人。
現代人們對魯迅的評價
主要評價 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摘自《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98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 魯迅在中國的價值,據我看要算是中國的第一等聖人。孔夫子是封建社會的聖人,魯迅則是現代中國的聖人。 ——摘自《毛|澤|東文集》第2卷第43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葉聖陶:與其說魯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芽滋長,播散到大眾的心裡。 鄭振鐸:魯迅先生的死,不僅是中國失去了一個青年的最勇敢的領導者,也是我們失去了一個最真摯最熱忱的朋友。 郭沫若:魯迅先生無意做詩人,偶有所做,每臻絕唱。 老舍:看看魯迅全集的目錄,大概就沒人敢說這不是個淵博的人。可是淵博二字還不是對魯迅先生的恰好贊同。 茅盾:要冒這一切偉大的永久紀念的必得辦到,由一個先決條件:學習魯迅! 魯迅逝世時,郁達夫在《懷魯迅》中寫下這樣的話: 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雖有了偉大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拜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懷魯迅》郁達夫,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原載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學》第七卷第五號。 兒子眼中的魯迅 周海嬰: 或許是由於政治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父親的形象都被塑造為“橫眉冷對”,好像不橫眉冷對就不是真正的魯迅、社會需要的魯迅。的確,魯迅是愛憎分明的,但不等於說魯迅沒有普通人的情感,沒有他溫和、慈愛的那一面。我後來也問過叔叔周建人好多次:“你有沒有看見過我爸爸發脾氣的樣子?”他說從來沒有。在我眼裡,母親與父親之間的感情包含著兩種:一種是學生對老師的崇敬,還有一種是夫妻之間的愛護、幫助。我母親在她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父親做了很多事情,抄稿、寄信、包裝等等。母親喊父親什麼,我不記得了,記憶中也沒有她老遠喊父親的印象,只是有事就走到父親面前,詢問他喝不喝水,或者告之該量體溫了、該吃藥了,是一種自然的平視的狀態。 母親是父親的一片綠葉,為父親做了很多工作,母親當年也是一位有才華的女性*。母親告訴我,她後來也跟父親提到過,想出去工作;父親聽到後,把筆放下嘆了口氣:“那你出去我又要過我原來的生活了……”於是母親放棄了原來的想法。我想魯迅最後十年能創造出那麼多的傳世作品,當中也有母親的犧牲。雖然希望出去教書的母親心情也很矛盾,但她覺得用自己的犧牲換來父親創作的高峰,一切付出是值得的。 魯迅相貌普通,濃眉大眼,眼神透有幾分深邃。濃八字鬍,頭髮整齊肅起,頗為滄桑。臉型方正,幽默。照片上的魯迅多很嚴肅,但實際魯迅很愛笑,有時笑起來菸斗都拿不住。 臧克家《有的人》 1949年全國解放後,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週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這位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並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於 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非常偉大。體現出魯迅的偉大,體現出革命者的勇敢。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中外名人對魯迅的評價
1、毛澤東(無產階級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 2、著名作家木心:在我的心目中,魯迅先生是一位卓越的“文體家”。在Continental,尤其在法國,“文體家” 是對文學家的最高尊稱。紀德是文體家,羅曼羅蘭就不是。 3、日本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評價魯迅:“二十世紀亞洲最偉大作家。” 4、蔡元培:魯迅先生的創作,除《墳》、《吶喊》、《野草》數種外,均成於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三六年中,其文除小說、書信一種外,均為雜文與短評,以十二年光陰成此許多作品,他的感想之豐富,觀察之深刻,意境之雋永,字句之正確,他人所苦思力索而不易得當的,他就很自然的寫出來,這是何等天才!何等學力! 5、陳獨秀:“我卻以為真實的魯迅並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個人,有文學天才的人。”
魯迅的生平簡介人們對魯迅的評價
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十七歲之前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並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魯迅先生青年時代曾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4年初,入仙台醫院專門學醫,後從事文藝創作,希望以此改變國民精神。魯迅先生一生寫作計有600萬字,其中著作約500萬字,輯校和書信約100萬字。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詩歌、評論、散文、翻譯作品等。對“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可謂知言。 中文名: 魯迅(字豫才) 別名: 周樹人、周樟壽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 出生日期: 1881年9月25日(辛巳年) 逝世日期: 1936年10月19日 職業: 文學家、思想家、評論家、革命家 畢業院校: 南京路礦學堂,仙台醫學專門學校 主要成就: 深刻影響“五四”後的中國文學 代表作品: 《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朝花夕拾》《野草》 身高: 161釐米 血型: B型 分享百科名片: 簡介 魯迅,清朝光緒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 魯迅 圖冊 20張 年9月25日)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會稽縣東昌坊口新臺門濂溪村,初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在南京求學時學名為“周樟壽”,字豫山,豫亭,豫才。是中國現代小說、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三十八歲時,開始用魯迅為筆名。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稱為“周氏三兄弟”。魯迅1902年考取留日官費生,赴日本進東京的弘文學院學習。1904年9月,入仙台醫學專科學醫。後棄醫從文(詳見《藤野先生》一文),回到本國從事文藝工作,希望透過文學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奉母命回國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等地擔任教師。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作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化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別人對魯迅先生的評價
1.毛澤東: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2.葉聖陶:與其說魯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芽滋長,播散到大眾的心裡。 3.鄭振鐸:魯迅先生的死,不僅是中國失去了一個青年的最勇敢的領導者,也是我們失去了一個最真摯最熱忱的朋友。 4.郭沫若:魯迅先生無意做詩人,偶有所做,每臻絕唱。 5.郭沫若說:他是資本主義以前的一個封建眾取。資本主義對社會主義是反革命,封建餘李對於社會主義是二重的反革命。魯迅是二重性的反革命的人物。 6.老舍:看看魯迅全集的日錄,大概就沒人政說這不是個淵博的人。可是淵博二?還不是對普迅先生的恰好贊同。 7.茅盾:要冒這一切偉大的永久紀念的必得辦到,由一個先決條件,學習魯迅! 拓展資料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人民對魯迅的評價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也是最傑出的中國傳統與西方文學觀與現代派的調和者。他以俯瞰超拔的目光、人類文明的目光關照災難深重的民族,以歐化的藝術改造傳統,他不像前幾年的“現代派”那樣只重皮毛外殼,他在適度照顧中國讀者的同時顯示自己思想與美學的先鋒性。 在語言上,>顯示出魯迅先生的格調,例如,阿Q向吳媽求愛, 與小D相互抓辮子等出的描寫語言,都看到了描寫物件的某個被特別突出的可小部分,具有滑稽的諷刺力量,還有作者不是穿插一些詼諧的議論,例如,在第四章中阿Q調戲小尼姑後關於中國精神文明的評論, 以及描寫阿Q思念女人後走著關於女人是``禍水”的議論,都寫得妙趣橫生,辛辣而有力的諷刺封建思想觀念,使>閃爍著魯迅卓越的雜文色彩 。 在心理描寫方面則用了獨白和回憶的獨特方式來直接頭顱和表現出阿Q的心理,例如,第8章的最後一段寫出了阿Q遭到打擊後的心理活動。他會議的是剛才所見趙家遭搶的情景,獨白的卻是對假洋鬼子的怨恨之情,這是我們不能不想起他先前”投降革命黨”時的神奇活現,造反時的趾高氣揚,當然,他後來得出的造反是殺頭的罪名這一公式含有假洋鬼子的仇恨,但也明確告訴我們,他對革命的認識就只停留在這個水平上 魯迅小說,作為共時態下的物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發揮巨大的社會歷史功用:魯迅小說,作為歷時態下的物件,在今天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中,更是我們精神文明建設的銳利的思想武器。中學語文教材裡,魯迅作品出現的篇次最為頻密,這也直接印證了它的本體存在的意義。因而,江澤民同志指出:“作為華人民為求得民族解放和社會解放而進行百折不撓鬥爭的偉大代表之一。魯迅是不朽的戰士,他的作品和思想,是鼓舞人民從事新的歷史創活動的永具生命力的精神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