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2.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3.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4.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5.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6.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狀語。可不譯。7.表示因果關係,8.表示目的關係,
1.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2.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3.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4.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5.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6.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狀語。可不譯。7.表示因果關係,8.表示目的關係,
而[ér] 解釋:而是一個漢語字,讀音有ér或者néng,基本意思是作名詞時表示頰毛,作動詞時表示能夠。一般是做定詞後助詞或連詞。出處:出自《說文》:“而,頰毛也。象毛之形。《周禮》曰:‘作其鱗之而。’”具體原文如下:1、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2、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3、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4、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5、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6、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7、①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8、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