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帥155447619

    物質決定意識.萬卷書是由行萬里路得出來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也是最準確的道路.

    各種最佳答案

    這裡的行萬里路跟讀書是互補的,讀書是靜態的,行路是動態的,書中知識有限,只有行路眼觀耳識才能補其不足!

    古人都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作為一種追求。因為這者都能使人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和能力。那麼這兩者之間重要性是否一樣呢?有沒有區別?

    如果單純論哪個重要,我覺得“行萬里路”要比“讀萬卷書”重要得多。

    在商業界好些有這樣的結論,在企業創業之初,文化程度較低的往往容易獲得成功。也有人做過統計,目前全國有名的企業經理人中,第一學歷專科以下學歷佔絕對優勢。我們身邊的情況也一再證明,一些非常有創新能力的企業老闆很多高中都沒上過。這恐怕不是用特殊情況能一言蔽之的。相反,一個閉門讀死書的人很久以來就成了我們嘲笑的物件。我們是否可以說行路比讀書更重要呢?

    “行路”我理解為在實踐中學習。人類進化是從行路開始的。從樹上到了地面,我們的祖先首先學會的是行走。行走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食物,為了尋找安全的憩息地,同時也開闊了眼界,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大禹是在隨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孔子非常重視實踐在學習中的作用,並透過周遊列國治國安邦來印證所學。李時珍、徐霞客、馬可波羅、達爾文、哥倫布都是靠“行路”寫出了宏偉鉅著或取得重大發現。可見,“行萬里路”較“讀萬卷書”要重要得多。

    把“讀書”與“行路”關係作個比喻:“讀萬卷書”好比人們透過一個視窗看到了知識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識和能力這個金山,還要靠走出門去“行萬里路”。

    讀書一方面能夠使我看增長知識,學習到別人的經驗,但同時也給你的頭上加了一道“緊箍”(這是經驗的特徵,經驗越多,人們頭腦受到的束縛越多,創新意識越差)。“讀萬卷書”之後,只有“行萬里路”,走出去親自看一看,體驗一下書中描述的情景,你才會發現書中所說的不及體驗的千分之一,同時也使你理解了作者對這種情景的感受並同自己的感受加以比較,從而放大你的知識,只有這時讀書的效果才能體現出來。所以說:讀書好比一個放大鏡,不管你心中的知識是“真”是“假”,它都會放大若干倍(當然,讀書越多,放大倍數越大)。

    只讀書不行路,你受到地束縛就越來越多,好比吃多了飯不能消化吸收,只能是累贅,不但無益而且“害人不淺”。

    作為教師這個職業,一向崇拜讀書,比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無形之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著輕視“行路”的想法。知識分子從書本到書本已經幾千年了。

    可以看到,現在的教師群體已經脫離實踐太久了,多數的教師已經被隔離在社會之外(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教師這個職業也自然被“神聖”到無以理解的地步。要得到社會的支援首先要得到社會的理解,要得到社會的理解首先要融入這個社會。

    就是說不但要多讀書,還要多出去走走,多看看.不能讀死書,要把書中的道理和實踐聯絡起來.

    古代政治上用的詞,就是讀過書就能長見識,讀萬卷書,如同見識過天下萬物一般,足不出戶就能通曉天下萬事,不可能每個讀書人都出門亂走來走去的呀。哪來的路費

    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都是一個成長、學習的方法.讀萬卷書是透過書本知識(即理論知識)來豐富自己的學問;行萬里路是透過親身體驗的方式來增長自己的見識。

    我個人認同其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解釋。但有些知名學者也說出了“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的道理。

    例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期就認為要先“知”然後“行”所以以前他叫做陶知行。後來他認為要先“行”然後“知”所以又更名為陶行知。

    讀萬卷書,是指要努力讀書,讓自已的才識過人.

    行萬里路,是指讓自己的所學,能在生活中體現,同時增長

    見識,也就是理論結合實際,學以致用。

  • 2 # 一如南山

    必須滴。

    錯過了雖無法回去,但擁有現在,可以行萬里路並在途中繼續讀書,只要心存向上旳念頭,邊行邊學,提高自己,有何不可?

  • 3 # 日常寫作

    人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是學識、是修養;行萬里路,是閱歷、是經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把學識和閱歷結合起來,人生才會沉穩、厚重、豐富多彩。人不但要擁有現實的世界,而且要擁有詩意的世界,這樣,人生才有內涵,生活才有意義。現實世界邀請我們去遊歷、去見識;詩意的世界要求我們去讀書、去感悟。

    如果你年輕的時候沒有潛心讀書、腹中空空,長大成人了,有必要去闖蕩、遊歷、見世面,開拓視野、擴充套件心胸,瞭解不同地方的風景名勝、風土人情,回來後再查閱資料,結合自己的閱歷,去感悟、去體會,你會更進一步發現山川風物之美、人性之美。由此,你也許會愛上讀書,探求真理、感悟生活,成為一個有閱歷有見識的飽學之士,待人接物有分寸、拿捏得當;處理問題有辦法、有見地。總之一句話:深刻、有遠見,這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

  • 4 # 淨榮齋

    行萬里路,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會矚目林林總總的風景,會有艱難險阻,會有溫柔富貴之鄉,行萬里路再讀萬卷書更會回味無窮。

  • 5 # 春秋悟

    遺憾的是這個問題的表述文字就有一個錯別字,這個字用錯的人太多,估計不少人看不出哪個字用錯了。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都很重要。如果錯過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照樣是有意義的。我想強調,不管讀書還是看世界,最重要還是要有自己真正獨立的思考,世界也是一本無字的博大精深的書,我們只能讀其一小部分,不僅有泛讀,更要有精讀。如果僅是打卡式旅遊,那就真的沒多大意義了。

    據說大哲學家康德一生只到過離居住地一百多公里的外地城市,但並沒有影響他仰觀星空俯察內心,思想穿越時空,建樹頗豐,成為劃時代的大思想家。

    人云亦云不一定錯,跟風去旅遊看世界也不能說錯,決定有沒有意義的是我們的頭腦。如果沒有思考的頭腦,我們和浮游生物甚至塵埃沒什麼區別,塵埃也會飄過圖書館,甚至飄洋過海環遊世界。

    靜心默想,輕輕地質疑一下自己,我是誰,我在哪裡,我在幹什麼,我想幹什麼,我能幹什麼,幹或不幹區別是什麼,意義又是什麼。

  • 6 # 黃蜂二師兄

    過去很多話我們都誤解了,這句話實際上要說的是人要言行合一,如果分開來理解,就會被誤導。

    人一輩子都在讀書都在往前生活,就拿一位老師來講,雖然他每天教的內容沒有升級,今年這樣教明年還會這樣教,但是他的生活在變化,明年又老了一歲,過幾年孩子要上學了,明年班級會升級,由別的老師去教了,他又會迎來新學生,又會有各種各樣的新問題來了!

    從知識攝取來說,學生時代的確是以讀書為主的,而走上工作崗位以後,又以實際應用為主,這時候沒有專門時間讀書了,但是還要很長的人生路要走。

    單位如何處理上下級關係,如何做出成績,這些都是要一步一步的適應,去走出來的,所以我認為讀書錯過了,行萬里路只是起點低一些,還是有很大發展空間的,還是很有意義的!

  • 7 # 中怡文苑

       錯過讀萬卷書,再去行萬里路,是個非常有意義的舉動,值得稱讚和發揚。

       人如果能做到既讀萬卷書,又行萬里路是最好不過的。一本好書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是價值連城的精神食糧,讀之讓人茅塞頓開,放寬視野,豐富底蘊,陶冶情操;一段路程是踐行者真實生活的體驗,行之讓人認知社會,感同身受,豐富閱歷。讀書與行路即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對提升自身內涵,增長知識才能,無疑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你人生少走彎路,放發異彩。

       人生不盡如人意是正常的,左手失去的,可從右手撿回來,理論上的不足可從實踐中補上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難免有不足,不足並不可怕。只要你能認識不足,找準不足,千方百計克服不足,你就是一個難得的人才。

  • 8 # 靜緣軒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很多人都覺得這是至理名言。可是有沒有想過,儘管行過了萬里路,如果不讀書,那你眼中看到的,只是眼中看到。三毛,行過了萬水千山,文思如泉湧。在撒哈拉沙漠,給我們留一下一篇篇感人肺腑的故事。讓我們為之悲,為之喜,為之落淚,為之大笑。如果三毛不曾讀書,她看到的只是沙漠的荒涼與寂寞。

    若有詩詞存於心,自可優雅。讀書多了,思想覺悟高了,你的人生高度也就不一樣。那同樣的景色,是不是感觸就不一樣了呢?就比如說,同一本小說,年少讀到的樂趣,那長大之後,讀到的就是人生。

    所以,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缺一不可。在我看來,讀萬卷書更有意義。還有,問題中說錯過了讀萬卷書,何為錯過?只要是想讀書,愛讀書,就永遠不算遲。

  • 9 # 大聖福來借人說理

    問題:錯過了讀萬卷書,去行萬里路,有意義嗎?

    萬里之行始於足下,始於腳踏實地的生活中。

    有意義,讀書的目的是什麼?

    不是消遣打發時間,而是為了獲得真知灼見,

    行萬里路目的是什麼?

    不是去遊山玩水,也是為了在實際生活中獲得真知灼見,方式方法不同,目的大體相同,

    你說有意義嗎?答案是肯定的,

    錯過了讀萬卷書,真的錯過了嗎?

    沒有,絕對沒有,現在的學習是終身學習,上學也只教會了我們基礎入門,學會了學習方法,

    而資訊時代,知識呈現爆炸式增長,那麼在社會上讀書,更有意義,

    但一定要有重點,結合實際,學以致用,

    說到學習,首先不要忘了我們的大腦有遺忘的規律,

    這也是大多數人在社會上不想看書的主要原因,一看書就頭痛,隨便翻翻就放下,

    書都生氣了,大喊,不能這樣學,

    怎樣學?看目錄,挑重點,然後把自己有用的濃縮成精華的筆記,以便反覆看,

    我們都處於一個幸運的美好時代,除了書,還有自媒體等很多學習方式,

    馬雲說:不怕過去讀書少,就怕在社會上不讀書,

    讀書可以最快的借鑑別人的智慧,少走彎路直達成功,

    香港首富李嘉誠,把讀書作為終身愛好,視為成功的首要秘訣,這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如果你實在不願讀書,那就行萬里路,雖說與讀書目的相同,但獨一無二的優點是獲得的東西更接地氣,更實用,

    但絕不能為行萬里路而行萬里路,不要忘了我們的初心,我們人生目的,

    結合自己的夢想,目標,生活,事業,邊做總結,邊學邊提高,

    行萬里路,實質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探索真知的實踐精神,

    行萬里路,路就在腳下,永遠都不晚,甚至我們一直都在路上,讓我們風雨同舟,萬里前行,

    從腳踏實地的生活中去前行,而不是踩朵雲,插上翅膀,那是做夢,

    朋友,萬里之行始於足下,始於腳踏實地的生活中!你我同在,一路凱歌,一路成功!

  • 10 # 吟詩愛好者

    話雖這樣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知識是有限的,路是沒有盡頭的。試問在座的朋友,有誰讀過萬卷書,有誰行過萬里路?

  • 11 # 靜沙易凝

    人生最美的是沿途的風景,即使錯過了開始的書中風景,那行遍天下山河也是種最美的經歷,甚至可以說這是最重要的經歷與回憶,是最美的風景,塞北的粗曠江南的煙雨,春花秋月,夏風冬雪,一切的一切,都是最美的

  • 12 # 剎那間煙火人間

    在行萬里路的過程中,我覺得歷程也是書,現實而珍貴的書,任何時候,只要它對你有幫助,不管是讀萬卷書,還是行萬里路,只要我們覺得它給我自己帶來新的世界,那又何必在乎哪個先哪個後?

  • 13 # 雲四叔

    我是堯起,希望您解決您心裡的疑惑。

    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名師開路。這說的一個什麼道理,書裡的知識都是別人空想或者是總結的經驗,讀書當然是好的,因為不用出門就能知曉天下。

    行萬里路卻不同,行萬里路,那遇到的人會是多少,可以想象,沒遇到一個人交流的過程可能就是一個獲取知識的過程。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長處,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短處,我們都在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短處。

    所謂名師開路,這個名師必然是讀過萬卷書,行過萬里路的學者或者是長者,他豐富的閱歷和知識儲備為我們在人生路上獲取更多的正能量指點了迷津。

    所以說,讀萬卷書的人用知識武裝了頭腦,行萬里路的人卻用行動儲備了知識和技能,兩種人的眼光和遠見,胸懷和氣魄都是不一樣的,倘若都做了,那更將是人生之大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身份、地位差不多的兩個人的友情往往更長久”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